貞元元年,德宗復用吉州長史盧杞為饒州刺史,令高草詔書。 高執詞頭以謁宰相盧翰、劉從一曰:「盧杞作相三年,矯詐陰賊,退斥忠良。 朋附者咳唾立至青雲、睚眥者顧盼已擠溝壑。 傲很明德,反易天常,播越鑾輿,瘡痍天下,皆杞之為也。 爰免族戮,雖示貶黜,尋已稍遷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 惟相公執奏之,事尚可救。 」翰、從一不悅,改命舍人草之。 詔出,執之不下,仍上奏曰:「盧杞為政,窮極凶惡。 三軍將校,願食其肉;百闢卿士,嫉之若讎。 」遺補陳京、趙需、裴佶、宇文炫、盧景亮、張薦等上疏論奏。 次日,又上疏。 高又於正殿奏云:「陛下用盧杞獨秉鈞軸,前後三年,棄斥忠良,附下罔上,使陛下越在草莽,皆杞之過。 且漢時三光失序,雨旱不時,皆宰相請罪,小者免官,大者刑戮。 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惡殺,赦杞萬死,唯貶新州司馬,旋復遷移。 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 伏惟聖意裁擇。 」上謂曰:「盧杞有不逮,是朕之過。 」復奏曰;「盧杞奸臣,常懷詭詐,非是不逮。 」上曰:「朕已有赦。 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 且赦文至優黎民,今饒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蒼生,獨受其弊。 望引常參官顧問,並擇謹厚中官,令采聽於眾。 若億兆之人異臣之言,臣當萬死。 」於是,諫官爭論于上前,上良久謂曰:「若與盧杞刺史太優,與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饒州制。 翌日,遣使宣慰高云:「朕思卿言深理切,當依卿所奏。 」太子少保韋倫、太府卿張獻恭等奏:「袁高所奏至當,高是陛下一良臣,望加優異。 」 貞元二年,上以關輔祿山之後,百姓貧乏,田疇荒穢,詔諸道進耕牛,待諸道觀察使各選揀牛進貢,委京兆府勸課民戶,勘責有地無牛百姓,量其地著,以牛均給之。 其田五十畝已下人,不在給限。 高上疏論之:「聖慈所憂,切在貧下。 有田不滿五十畝者尤是貧人,請量三兩家共給牛一頭,以濟農事。 」疏奏,從之。 尋卒於官,年六十,中外嘆惜。 憲宗朝,宰臣李吉甫嘗言高之忠鯁,詔贈禮部尚書。 段平仲,字秉庸,武威人。 隋人部尚書段達六代孫也。 登進士第。 杜佑、李復相繼鎮淮南,皆表平仲為掌書記。 復移鎮華州、滑州,仍為從事。 入朝為監察御史。 平仲磊落尚氣節,嗜酒傲言。 時德宗春秋高,多自聽斷。 由是庶務壅隔,事或不理,中外畏上嚴察,無敢言者。 平仲嘗謂人曰:「主上聰明神武,臣下畏懼不言,自循默耳。 如平仲一得召見,必當大有開悟。 」貞元十四年,京師旱,詔擇御史、郎官各一人,發廩賑恤。 平仲與考功員外陳歸當奉使,因辭得對,乃入近禦座,粗陳本事。 上察平仲意有所蓄,以歸在側不言。 及奏事畢退,平仲獨不退,欲有奏啟;上因兼留歸問之,聲色甚厲,雜以他語。 平仲錯愕,都不得言因誤稱其名。 上怒,叱出之。 平仲蒼黃,又誤趨禦障後,歸下階連呼,乃得出。 由是坐廢七年,然亦因此名顯。 後除屯田膳部二員外郎、東都留守判官,累拜右司郎中。 元和初,遷諫議大夫。 內官吐突承璀為招討使,征鎮州,無功而還。 平仲與呂元膺抗疏論列,請加黜責。 轉給事中。 自在要近,朝廷有得失,未嘗不論奏,時人推其狷直。 轉尚書左丞,以疾改太子左庶子卒。 薛存誠,字資明,河東人。 父勝,能文,嘗作《拔河賦》,詞致瀏亮,為時所稱。 存誠進士擢第,累闢使府,入朝為監察御史,知館驛。 元和初,王師討劉闢,郵傳多事,上特令中官為館驛使。 存誠密表論奏,以為有傷公體。 會諫官亦論奏,上乃罷之。 轉殿中侍御史,遷度支員外郎。 裴垍作相,用為起居郎,轉司勛員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改兵部郎中、給事中。 瓊林庫使奏占工徒太廣,存誠以為此皆奸人竄名,以避征役,不可許。 咸陽縣尉袁儋與軍鎮相競,軍人無理,遂肆侵誣,儋反受罰。 二敕繼至,存誠皆執之。 上聞甚悅,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僧鑒虛者,自貞元中交結權倖,招懷賂遺,倚中人為城社,吏不敢繩。 會于頔、杜黃裳傢俬事發,連逮鑒虛下獄。 存誠案鞫得奸臓數十萬,獄成,當大闢。 中外權要,更於上前保救,上宣令釋放,存誠不奉詔。 明日,又令中使詣台宣旨曰:「朕要此僧面詰之,非赦之也。 」存誠附中使奏曰:「鑒虛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請先殺臣,然後可取。 不然,臣期不奉詔。 」上嘉其有守,從之,鑒虛竟笞死。 洪州監軍高重昌誣奏信州刺史李位謀大逆,追赴京師。 上令付仗內鞫問。 存誠一日三表,請付位於御史台。 及推案無狀,位竟得雪。 未幾,再授給事中。 數月,中丞闕,上思存誠前效,謂宰相持憲無以易存誠,遂復為御史中丞。 未視事,暴卒。 憲宗深惜之,贈刑部侍郎。 存誠性和易,於人無所不容,及當官禦事,即確乎不拔,士友以是稱重之。 子廷老。 廷老謹正有父風,而性通鋭。 寶曆中為右拾遺。 敬宗荒恣,宮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千片、黃白金薄十萬番。 廷老與同僚入閣奏事曰:「臣伏見近日除拜,往往不由中書進擬,或是宣出。 伏恐綱紀漸壞,奸邪恣行。 」敬宗厲聲曰:「更諫何事?」舒元褒對曰:「近日宮中修造太多。 」上色變曰:「何處修造?」元褒不能對,廷老進曰:「臣等職是諫官,凡有所聞,即合論奏。 莫知修造之所,但見運瓦木絶多,即知有用。 乞陛下勿罪臣言。 」帝曰:「所奏已知。 」尋加史館修撰。 時李逢吉秉權,惡廷老言太切直。 鄭權因鄭注得廣州節度,權至鎮,盡以公家珍寶赴京師以酬恩地。 廷老上疏請按權罪,中人由是切齒。 又論逢吉黨人張權輿、程昔范不宜居諫列,逢吉大怒。 廷老告滿十旬,逢吉乃出廷老為臨晉縣令。 文宗即位,入為殿中侍御史。 太和四年,以本官充翰林學士,與同職李讓夷相善。 廷老之入內署,讓夷薦挈之。 廷老性放逸嗜酒,不持檢操,終日酣醉,文宗知之不悅。 五年,罷職,守本官,讓夷亦坐廷老罷職,守職方員外郎。 廷老尋拜刑部員外郎,轉郎中,遷給事中。 開成三年卒。 廷老當官舉職,不求虛譽,侃侃于公卿之間,甚有正人風望。 贈刑部侍郎。 子保遜,登進士第,位亦至給事中。 保遜子昭緯,乾寧中為禮部侍郎,貢舉得人,文章秀麗。 為崔胤所惡,出為磎州刺史,卒。 第2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