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皇祖玄元之誡曰:「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恭惟聖謨,常所祗服。 故惟文誥有所不至,誠信有所未孚,始務安人,必能忍恥,朕之此志,亦可明征。 近者德宗皇帝舉柔服之規,授宰衡之傑,弘我廟勝,遂康巴、庸,故得南詔入貢,西戎寢患。 成績始究,元臣喪亡,劉闢乘此變故,坐邀符節。 朕以成狂命者雖乖於理體,從權便者所冀于輯寧,竟乖卿士之謀,遂允幸求之志。 朕之於闢,恩亦弘矣。 曾不知恩,負牛羊之力,飽則逾凶;畜梟獍之心,馴之益悖。 誑惑士伍,圍逼梓州;誘陷戎臣,塞絶劍路。 師徒所至,燒劫無遺,干紀之辜,擢髮難數。 朕為人司牧,字彼黎元,如闢之罪,非朕敢舍,可削奪在身官爵。 六月,崇文破鹿頭關,進收漢州。 九月,崇文收成都府。 劉闢以數十騎遁走,投水不死;騎將酈定進入水,擒闢于成都府西洋灌田。 盧文若先自刃其妻子,然後縋石投江,失其屍。 闢檻送京師,在路飲食自若,以為不當死。 及至京西臨皋驛,左右神策兵士迎之,以帛系首及手足,曳而入,乃驚曰:「何至於是?」或紿之曰:「國法當爾,無憂也。 」是日,詔曰:「劉闢生於士族,敢蓄梟心,驅劫蜀人,拒扞王命。 肆其狂逆,詿誤一州,俾我黎元,肝腦塗地。 賊將崔綱等同惡相扇,至死不回,咸宜伏辜,以正刑典。 劉闢男超郎等九人,並處斬。 」闢入京城,上禦興安樓受俘馘,令中使于樓下詰闢反狀。 闢曰:「臣不敢反,五院子弟為惡,臣不能制。 」又遣詰之曰:「朕遣中使送旌節官告,何故不受?」闢乃伏罪。 令獻太廟、郊社,徇于市,即日戮于子城西南隅。 初,闢嘗病,見諸問疾者來,皆以手據地,倒行入闢口,闢因礫裂食之;惟盧文若至,則如平常。 故尤與文若厚,竟以同惡俱赤族,不其怪歟! 張建封,字本立,兗州人。 祖仁范,洪州南昌縣令,貞元初贈鄭州刺史。 父玠,少豪俠,輕財重士。 安祿山反,令偽將李庭偉率蕃兵脅下城邑,至魯郡;太守韓擇木具禮郊迎,置於郵館。 玠率鄉豪張貴、孫邑、段絳等集兵將殺之。 擇木怯懦,大懼;唯員外司兵張孚然其計,遂殺庭偉並其黨數十人,擇木方遣使奏聞。 擇木、張孚俱受官賞,玠因遊蕩江南,不言其功。 以建封貴,贈秘書監。 建封少頗屬文,好談論,慷慨負氣,以功名為己任。 寶應中,李光弼鎮河南,時蘇、常等州草賊,寇掠郡邑,代宗遣中使馬日新與光弼將兵馬同征討之。 建封乃見日新,自請說喻賊徒。 日新從之,遂入虎窟、蒸裡等賊營,以利害禍福喻之。 一夕,賊黨數千人並詣日新請降,遂悉放歸田裡。 大曆初,道州刺史裴虯薦建封于觀察使韋之晉,闢為參謀,奏授左清道兵曹,不樂吏役而去。 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聞其名,闢之;彰既未曾朝覲,建封心不悅之,遂投刺于轉運使劉晏,自述其志,不願仕于彰也。 晏奏試大理評事,勾當軍務。 歲余,復罷歸。 建封素與馬燧友善,大曆十年,燧為河陽三城鎮遏使,闢為判官,奏授監察御史,賜緋魚袋。 李靈曜反于梁、宋間,與田悅掎角,同為叛逆,燧與李忠臣同討平之,軍務多咨于建封。 及燧為河東節度使,復奏建封為判官,特拜侍御史。 建中初,燧薦之於朝,楊炎將用為度支郎中,盧杞惡之,出為岳州刺史。 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乘破滅梁崇義之勢,漸縱恣跋扈,壽州刺史崔昭數書疏往來。 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奏之,上遽召宰相令選壽州刺史。 盧杞本惡建封,是日蒼黃,遂薦建封以代崔昭牧壽陽。 李希烈稱兵,寇陷汝州,擒李元平,擊走胡德信、唐漢臣等,又摧破哥舒曜于襄城,連陷鄭、汴等州,李勉棄城而遁。 涇師內逆,駕幸奉天,賊鋒益盛。 淮南陳少游潛通希烈,尋稱偽號,改元,遣將楊豐賫偽赦書二道,令送少游及建封。 至壽州,建封縛楊豐徇于軍中。 適會中使自行在及使江南回者同至,建封集眾對中使斬豐于通衢,封偽赦書送行在,遠近震駭。 陳少游聞之,既怒且懼。 建封乃具奏少游與希烈往來事狀。 希烈又偽署其黨杜少誠為淮南節度使,令先平壽州,趣江都。 建封令其將賀蘭元均、邵怡等守霍丘秋柵。 少誠竟不能侵軼,乃南掠蘄、黃等州,又為伊慎所挫衄。 尋加建封兼御史中丞、本州團練使。 車駕還京,陳少游憂憤而卒。 興元元年十二月,乃加兼御史大夫,充濠壽廬三州都團練觀察使。 於是大修緝城池,悉心綏撫,遠近悅附,自是威望益重。 李希烈選凶黨精悍者率勁卒以攻建封,曠日持久,無所克獲而去。 及希烈平,進階封,賜一子正員官。 初,建中年,李涓以徐州歸附。 涓尋卒,其後高承宗父子、獨孤華相繼為刺史。 為賊侵削,貧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據江淮運路,朝廷思擇重臣以鎮者久之。 貞元四年,以建封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節度、支度營田觀察使。 既創置軍伍,建封觸事躬親;性寬厚,容納人過誤,而按據綱紀,不妄曲法貸人。 每言事,忠義感激,人皆畏悅。 七年,進位檢校禮部尚書。 十二年,加檢校右仆射。 十三年冬,入覲京師,德宗禮遇加等,特以雙日開延英召對,又令朝參入大夫班,以示殊寵。 建封賦《朝天行》一章上獻,賜名馬珍玩頗厚。 第2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