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四年,硃泚謀逆,從駕幸奉天。 時天下叛亂,機務填委,征髮指蹤,千端萬緒,一日之內,詔書數百。 贄揮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經思慮,既成之後,莫不曲盡事情,中于機會;胥吏簡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轉考功郎中,依前充職。 嘗啟德宗曰:「今盜遍天下,輿駕播遷,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動人心。 昔成湯以罪己勃興,楚昭以善言復國。 陛下誠能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書詔無忌,臣雖愚陋,可以仰副聖情,庶令反側之徒,革心向化。 」德宗然之。 故奉天所下書詔,雖武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多贄所為也。 其年冬,議欲以新歲改元。 而卜祝之流,皆以國家數鐘百六,凡事宜有變革,以應時數。 上謂贄曰:「往年群臣請上尊號『聖神文武』四字,今緣寇難,諸事並宜改更,眾欲朕舊號之中更加一兩字,其事何如?」贄奏曰:「尊號之興,本非古制。 行于安泰之日,已累謙沖;襲乎喪亂之時,尤傷事體。 今者鑾輿播越,未復宮闈,宗社震驚,尚愆禋祀,中區多梗,大憝猶存。 此乃人情向背之秋,天意去就之際,陛下宜深自懲勵,收攬群心,痛自貶損,以謝靈譴,不可近從末議,重益美名。 」帝曰:「卿所奏陳,雖理體甚切,然時運必須小有改跡,亦不可執滯,卿更思量。 」贄曰:「古之人君稱號,或稱皇稱帝,或稱王,但一字而已。 至暴秦,乃兼皇帝二字,後代因之。 及昏僻之君,乃有聖劉、天元之號。 是知人主輕重,不在自稱,崇其號無補于徽猷;損其名不傷其德美。 然而損之有謙光稽古之善,崇之獲矜能納諂之譏,得失不侔,居然可辨。 況今時遭迍否,事屬傾危,尤宜懼思,以自貶抑。 必也俯稽術數,須有變更。 與其增美稱而失人心,不若黜舊號以祗天戒。 天時人事,理必相符,人既好謙,天亦助順。 陛下誠能斷自宸鑒,煥發德音,引咎降名,深示刻責,惟謙與順,一舉而二美從之。 」德宗從之,但改興元年號而已。 初,德宗倉皇出幸,府藏委棄,凝冽之際,士眾多寒,服禦之外,無尺縑丈帛。 及賊泚解圍,諸籓貢奉繼至,乃于奉天行在貯貢物于廊下,仍題曰「瓊林」、「大盈」二庫名。 贄諫曰: 「瓊林」、「大盈」,自古悉無其制,傳諸耆舊之說,皆云創自開元。 貴臣貪權,飾巧求媚,乃言:「郡邑貢賦所用,盍各區分:賦稅當委于有司,以給經用;貢獻宜歸於天子,以奉私求。 」玄宗悅之。 新是二庫,蕩心侈欲,萌柢于茲,迨乎失邦,終以餌寇。 《記》曰:「貨悖而入,必悖而出。 」豈其效歟! 陛下嗣位之初,務遵理道,敦行儉約,斥遠貪饕。 雖內庫舊藏,未歸太府,而諸方曲獻,不入禁闈,清風肅然,海內丕變。 近以寇逆亂常,鑾輿外幸,既屬憂危之運,宜增儆勵之誠。 臣昨奉使軍營,出經行殿,忽睹右廓之下,榜列二庫之名,戄然若驚,不識所以。 何者?天衢尚梗,師旅方殷,痛心呻吟之聲,噢咻未息;忠勤戰守之效,賞賚未行。 諸道貢珍,遽私別庫,萬目所視,孰能忍情?竊揣軍情,或生觖望,或忿形謗讟,或醜肆謳謡,頗含思亂之情,亦有悔忠之意。 是知氓俗昏鄙,識昧高卑,不可以尊極臨,而可以誠義感。 頃者六師初降,百物無儲,外扞兇徒,內防危堞,晝夜不息,殆將五旬。 凍餓交侵,死傷相枕,畢命同力,竟夷大艱。 良以陛下不厚其身,不私其欲,絶甘以同卒伍,輟食以啖功勞。 無猛制人而不攜,懷所感也;無厚賞士而不怨,悉所無也。 今者攻圍已解,衣食已豐,而謗讟方興,軍情稍沮,豈不以勇夫常性,嗜貨矜功,其患難既與之同憂,而好樂不與之同利,苟異恬默,能無怨咨!此理之常,故不足怪。 《記》曰:「財散則民聚。 」豈其效歟!陛下天資英聖,見善必遷,是將化蓄怨為銜恩,反過差為至當,促殄遺寇,永垂鴻名,大聖應機,固當不俟終日。 上嘉納之,令去其題署。 興元元年,李懷光異志已萌,欲激怒諸軍,上表論諸軍衣糧薄,神策衣糧厚,厚薄不均,難以驅戰,意在撓沮進軍。 李晟密奏,恐其有變,上憂之,遣贄使懷光軍宣諭。 使還,贄奏事曰: 賊泚稽誅,保聚宮苑,勢窮援絶,引日偷生。 懷光總仗順之軍,乘制勝之氣,鼓行芟翦,易若摧枯。 而乃寇奔不追,師老不用,諸帥每欲進取,懷光輒沮其謀。 據茲事情,殊不可解。 陛下意在全護,委曲聽從,觀其所為,亦未知感。 若不別為規略,漸相制持,唯以姑息求安,終恐變故難測。 此誠事機危迫之秋也,故不可以尋常容易處之。 今李晟奏請移軍,適遇臣銜命宣慰,懷光偶論此事,臣遂泛問所宜,懷光乃云:「李晟既欲別行,某亦都不要藉。 」臣猶慮有翻覆,因美其軍強盛。 懷光大自矜誇,轉有輕晟之意。 臣又從容問云:「昨發離行在之日,未知有此商量;今日從此卻回,或恐聖旨顧問,事之可否,決定何如?」懷光已肆輕言,不可中變,遂云:「恩命許去,事亦無妨。 」要約再三,非不詳審,雖欲追悔,固難為詞。 伏望即以李晟表出付中書,敕下依奏,別賜懷光手詔,示以移軍事由。 其手詔大意云:「昨得李晟奏,請移軍城東以分賊勢。 朕緣未知利害,本欲委卿商量,適會陸贄從彼宣慰回,雲見卿論敘軍情,語及于此,仍言許去,事亦無妨,遂敕本軍允其所請。 卿宜授以謀略,分路夾攻,務使葉齊,克平寇孽。 」如此詞婉而直,理當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 臣初奉使諭旨,本緣糧料不均,偶屬移軍,事相諧會。 又幸懷光詭對,且無阻絶之言,機宜合併。 若有幽贊,一失其便,後何可追,幸垂裁察! 德宗初望懷光回意破賊,故晟屢奏移軍不許;及贄縷陳懷光反狀,乃可晟之奏,遂移軍東渭橋。 而鄜坊節度李建徽、神策行營陽惠元猶在咸陽,贄慮懷光並建徽等軍,又奏曰: 第2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