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二年六月,朝于京師,加檢校兵部尚書,令還太原。 初,田悅新代承嗣統兵,恐人不附己,詐效誠款,燧上疏明其必反,宜先備之。 其年,悅果與淄青、恆冀通謀,自將兵三萬圍邢州,次臨洺,築重城,絶其內外,以拒救兵。 邢州將李洪、臨洺將張伾,皆堅守不拔。 昭義軍告急,乃詔燧將步騎二萬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行營兵馬使李晟合軍救臨洺。 燧軍出郭口,兵未過險,乃遣持書喻悅,且示之好,悅謂燧畏之。 十一月,師次邯鄲,悅遣使至,燧皆斬之以徇;遣兵擊破其支軍,射殺其將成炫之。 悅自攻臨洺,遣大將楊朝光將兵萬人,于臨洺南雙岡東西列二柵以禦燧。 燧乃率李抱真、李晟進軍,營于二柵之中。 其夜,東柵走歸悅。 明日,燧進軍營明山,取其棄柵以置輜重。 悅謂將吏曰:「朝光堅柵不下萬人,假令燧等盡鋭攻之,比數日,計不能下,殺傷必甚。 吾此必拔臨洺,賞勞軍士而與之戰,必勝之術也。 」悅乃分恆州李惟岳救兵五千以助朝光,燧率軍攻朝光,田悅將萬餘人救之。 燧乃令大將李自良、李奉國將騎兵合神策軍于雙岡禦之,令曰:「令悅得過,當斬爾!」自良等擊卻悅。 燧乃令推火車以焚其柵,斬朝光及大將盧子昌,斬首五千餘級,生虜八百餘人。 居五日,進軍至臨洺,田悅悉軍戰。 燧自將鋭兵扼其衝口,凡百餘合,士皆決死,悅兵大敗,斬首萬餘級,生虜九百人,得谷三十萬斛,器甲稱是。 悅收敗兵夜遁,邢州圍亦解。 以功加右仆射。 先戰,燧誓軍中,戰勝請以家財行賞,既勝,盡出其私財以頒將士。 德宗嘉之,詔度支出錢五萬貫行賞,還燧家財。 尋加魏博招討使。 三年正月,田悅求救于淄青、恆冀,李納遣大將衛俊將兵萬人救悅,李惟岳亦遣兵三千赴援。 悅收合散卒二萬餘人,壁于洹水,淄青軍其東,恆冀軍其西,首尾相應。 燧率諸軍進屯于鄴,奏請益河陽兵,詔河陽節度使李芃將兵會之。 軍次於漳,悅遣將王光進以兵守長橋,築月城以為固,軍不得渡。 燧乃于下流以車數百乘,維以鐵鎖,鎖絶中流,實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淺,諸軍畢渡。 是時軍糧少,悅深壁不戰,欲老燧軍。 燧令諸軍持十日糧,進次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 抱真與李芃問:「糧少而深入,何也?」燧曰:「糧少利速戰,兵法善於致人,不致於人。 今田悅與淄青、恆三軍為首尾,計欲不戰,以老我師;若分軍擊其左右,兵少未可必破,悅且來救,是前後受敵也。 兵法所謂攻其必救,彼固當戰也,燧為諸軍合而破之。 」燧乃造三橋道逾洹水,日挑戰,悅不敢出。 恆州兵以軍少,懼為燧所並,引軍合于悅。 悅謂燧明日復挑戰,乃伏兵萬人,欲邀燧。 燧乃令諸軍半夜皆食,先鷄鳴時擊鼓吹角,潛師傍洹水徑趨魏州,令曰:「聞賊至,則止為陣。 」又令百騎吹鼓角,皆留于後,仍抱薪持火,待軍畢發,止鼓角匿其旁,伺悅軍畢渡,焚其橋。 軍行十數里,悅乃率淄青、恆州步騎四萬餘人逾橋掩其後,乘風縱火,鼓噪而進。 燧乃坐,申令無動,命前除草斬榛棘廣百步以為陣;燧出陣,募勇力得五千餘人,分為前列,以俟賊至。 比悅軍至,則火止氣乏,力少衰,乃縱兵擊之,悅軍大敗。 時神策、昭義、河陽軍小卻,河東軍既勝,諸軍還鬥,合擊又大破之。 迫洹水,悅軍走橋,橋已焚矣。 悅軍亂,赴水,斬首二萬餘級,殺大將孫晉卿、安墨啜,生獲三千餘人,溺死者不可勝紀。 淄青軍殆盡,死者相枕藉三十餘里。 悅收敗卒千餘人走魏州,至門,州將李長春閉門不納。 久之,追兵不至,比明,乃納悅。 悅既入,殺長春,嬰城自守。 數日,李再春以博州降,悅兄昂以洺州降,王光進以長橋降。 悅遣符璘、李瑤將五百騎送淄青兵還鎮,璘、瑤因來降燧。 魏州先引禦河入城南流,燧令塞其領口,河流絶,城中益恐。 悅乃遣許士則、侯臧徒步間行說硃滔、王武俊,借兵求救。 時王武俊已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授武俊恆冀觀察都防禦使;時武俊同列張孝忠已為易定節度使,武俊獨為防禦使,又割趙、深二州為一鎮,以康日知為觀察使,甚為怨望,且素輕孝忠,恥名在下。 時硃滔討李惟岳,拔深州,求隷幽州不得,亦怨望。 由是滔、武俊同謀救悅。 悅恃燕、趙之援,又出兵二萬背城而陣,燧復與諸軍擊破之。 五月,加燧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六月,硃滔、王武俊聯兵五萬來救悅,至于城下。 諸帥議退兵,燧固不可,德宗遣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將朔方軍步騎萬五千人赴燧。 是月晦,懷光亦至。 懷光勇而無謀,軍至之日,未休息,堅請與滔等戰,王師不利。 悅等決水灌燧等軍,燧兵屈糧少,七月,燧與諸軍退次魏縣。 是月,詔加燧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魏、博、貝四州節度、觀察、招討等使。 田悅、硃滔、王武俊軍亦至魏縣,與官軍隔河對壘。 十一月,三盜于魏縣軍中遞相推獎王號:硃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又遣使于李納,納稱齊王。 四道共推淮西李希烈為天下兵馬元帥、太尉、建興王,皆偽署官號,如國初行台之制,而名目頗有妖僻者,然未敢偽稱年號。 而五盜合從圖傾社稷,兩河鼎沸,寇盜橫行;燧等雖志在勤王,竟莫能驅攘患難。 四年十月,涇師犯關,帝幸奉天,燧引軍還太原。 議者云:「燧若乘田悅洹水之敗,併力攻之,時城中敗卒無三二千人,皆夷傷未起,日夕俟降;燧與抱真不和,遷延于擊賊,乃致三盜連結,至今為梗,職燧之由。 」燧至太原,遣行軍司馬王權將兵五千赴奉天,又遣男匯及大將之子與俱來,壁于中渭橋。 及帝幸梁州,權、匯領兵還鎮。 燧以晉陽王業所起,度都城東面平易受敵,時天下騷動,北邊數有警急,乃引晉水架汾而注城之東,瀦以為池,寇至計省守陴者萬人;又決汾水環城,多為池沼,樹柳以固堤。 尋兼保寧軍節度使。 第1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