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自事陛下,得備籓守,受恩則重,效節未終,長辭聖朝,痛入心骨,臣誠哀懇,頓首頓首。 臣受性剛拙,亦能包含。 頃因魚朝恩將掠亳州,遂與臣結怨,當其縱暴,臣不敢入朝,專聽天誅,即欲奔謁。 及魚朝恩死,即臣屬疾苦,又遭家艱,力微眼暗,行動須人,拜舞不能,數月有闕。 欲請替辭退,即日望稍瘳,冀得康強,榮歸朝覲。 自冬末舊疾益重,瘡腫又生,氣息奄奄,遂期殞歿。 不遂一朝天闕,一拜龍顏,臣禮不終,忠誠莫展,臣之大罪,下慚先代,仰愧聖朝。 臣竭誠事上,誓立大節,天地神明,實知臣心。 心不遂行,言發自痛。 當使倉糧錢絹羊馬牛畜一切已上,並先有部署;三軍兵士,州縣官吏等,各恭舊職,祗待聖恩。 臣伏見吏部尚書劉晏及工部尚書李勉,知識忠貞,堪委大事,伏願陛下速令檢校,上副聖心。 臣男建等,性不為非,行亦近道,今勒歸東都私第,使他年為臣報國,下慰幽魂。 臨歿昏亂,伏表哀咽。 上覽表,嗟悼久之。 特下詔褒美曰: 中衛社稷,外修疆事,合于一體,以靖庶邦,其在有終,謂之不朽。 觀前代文武通賢,有匡時戡難,撻于大化,不忘時君,未嘗不嘉尚而流嘆也。 今有忠烈之臣彰,剛直形外,純和積中,本於孝敬,輔以才略,統制籓閫,服勞王家。 往以母老,躬于就養,豈不戀闕,以茲曠年。 及苴麻在艱,優諭權奪,踴絶傷足,淚盡喪明,入覲之期,良願莫遂。 想其風彩,久軫顧懷,遽見淪沒,用深追悼。 嗟乎!方疾之時,以情自疏,無所有隱,見之於詞。 復節守常,條上軍簿,請擇良帥,命于中朝。 乃令遺胤,爰歸東洛,教忠以報國,約禮以居喪。 古人所謂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夫豈遠哉!節概誠亮,高絶無鄰,喟然感傷,鑒寐增慟。 有以見東州士大夫勤王尊主之志,用嘉其休,可以垂範,宣付史館,式昭名臣。 子建、運、通。 建,大曆四年十二月,彰遣入朝,特加兼御史中丞,歸滑州。 及彰卒,滑三軍逼奪情禮,建守死不從,舉家歸京師。 服闋,累轉至右龍虎軍使。 德宗以涇原兵亂,出幸奉天,建方教射于軍中,遂以四百人隨駕為後殿。 至奏天,以建為行在中軍鼓角使。 幸梁州,轉行在右廂兵馬使、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 興元元年六月,加檢校左散騎常侍、行在都知兵馬使、左神武大將軍。 建妻李氏,恆帥寶臣女也,建惡,將棄之,乃誣與亻庸教生邢士倫姦通。 建召士倫榜殺之,因逐其妻。 士倫母聞,不勝其痛,卒。 李氏奏請按劾,詔令三司詰之。 李氏及奴婢款證,被誣頗明白,建方自首伏。 建會赦免坐。 德宗詔曰:「子育黎元,未能禁暴,在予之責,用軫于懷。 宜輟常膳五百千文,充葬士倫母子。 其父既衰耄,至無所歸,良深矜念,委京兆尹厚加存恤。 」貞元四年七月,以前官為右領軍大將軍。 五年三月,以專殺不辜,德宗念舊勛,特容貸之;復陳訴,詞甚虛罔,遂貶旋州別駕同正,卒於貶所。 貞元六年九月,贈右領軍大將軍。 十年,贈揚州大都督。 運為東都留守將,逐賊出郊,其日有劫轉運絹于道者,杜亞以運豪家子,意其為之,乃令判官穆員及從事張弘靖同鞠其事。 員與弘靖皆以運職在牙門,必不為盜,抗請不按。 亞不聽,而怒斥逐員等,令親事將武金鞫之。 金笞箠運從者十餘人,一人笞死,九人不勝考掠自誣,竟無臓狀。 亞具以聞,請流運于嶺表。 德宗令侍御史李元素、刑部員外崔從質、大理司直盧士瞻三司覆按運獄,既竟,明運跡非行盜,以曾捕掠人于家,配流歸州。 武金肆虐作威,教人通款,配流建州。 後歲余,齊抗捕得劫轉運絹賊郭鵠、硃瞿曇等七人及臓絹,詔令杜亞與留台同劾之,皆首伏。 然終不原運,運死於歸州,眾冤之。 通,元和中,宰相李吉甫奏曰:「臣伏見代宗朝滑州節度使令狐彰臨終上表,悉以土地兵甲籍上朝廷,遣諸子隨表歸闕。 代宗以彰遺表宣示百僚,當時在位者聞之,無不感嘆。 今有次子通在。 臣每感彰同進河朔諸鎮,付子傳孫,無不燻灼數代;唯彰忠義感激,奉國忘家,遣子入朝,以土地歸於先帝。 貞元中,長子建坐事死於施州,幼子運亦無罪流于歸州,欲使忠義之人,何所激勸?今通倖存,得遇明聖,伏乞陛下召之與語,如堪用,望垂獎錄。 」憲宗念彰之忠,即授通贊善大夫,出為宿州刺史。 時討淮、蔡,用為泗州刺史。 歲中改壽州團練使、檢校御史中丞。 每與賊戰,必虛張虜獲,得賊數人,即為露布上之。 宰相武元衡笑而不奏;如有敗衄,即不敢上聞。 後為賊所攻,境上城柵並陷,通走固州城,閉壁不出。 憲宗遣李文通往宣慰,度其將至,遂令代通,貶為昭州司戶,移撫州司馬。 十四年,征為右衛將軍,制下,給事中崔植封還制書,言通前刺壽州失律,不宜遽加獎任。 憲宗令宰相宣喻門下,言通父有功于國,不宜逐棄其子,制命方行。 歲余,出為淄州刺史。 長慶初,入為左衛大將軍,卒。 田神功,冀州人也,。 家本微賤。 天寶末,為縣裡胥,會河朔兵興,從事幽、薊。 上元元年,為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兼鴻臚卿,于鄭州破賊四千餘眾,生擒逆賊大將四人,牛馬器械不可勝數。 尋為鄧景山所引,至揚州,大掠百姓商人資產,郡內比屋發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殺者數千人。 二年二月,生擒逆賊劉展,送於闕下。 以擒展功,累遷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汴宋等八州節度使。 大曆三年三月,朝京師,獻馬十匹、金銀器五十件、繒彩一萬匹。 時郭子儀入朝,請宴宰臣等於私第,神功效其請,亦以許之。 尋加檢校右仆射,赴尚書省視事,特詔宰臣已下百官送上,仍加知省事以寵之。 神功忠樸干勇,當時所稱。 八年冬,復覲闕廷,遘疾,信宿而終。 上悼惜,為之徹樂,廢朝三日;贈司徒,賻絹一千匹、布五百端;特許百官弔喪,賜屏風茵褥于靈座,並賜千僧齋以追福,至德已來,將帥不兼三事者,哀榮無比。 弟神玉,自曹州刺史權汴州留後。 大曆十年正月,加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為汴州刺史,知汴州節度觀察留後事並河陽、澤潞等兵馬,直據淇門,會李承昭討魏博田承嗣。 十一年卒,詔滑州李勉代之。 第1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