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恩逆命三年,再犯順,連諸蕃之眾,為國大患,士不解甲,糧盡饋軍,適幸天亡,而上為之隱惡,前後下制,未嘗言其反。 及懷恩死,群臣以聞,上為之憫默曰:「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 」其寬仁如此。 閏十月,懷恩侄名臣領千餘騎來降。 梁崇義,長安人。 以升鬥給役于市,有膂力,能卷金舒鈎。 後為羽林射生,從來瑱于襄陽。 沉默寡言,眾悅之,累遷為偏裨。 瑱朝京師,分使諸將戍福昌、南陽。 來瑱被誅,戍者皆潰歸。 崇義時在南陽,統歸師徑入襄州,與同列李昭、薛南陽相讓為長,不決。 諸將請曰:「兵非梁卿主之不可。 」遂推崇義為帥。 寶應二年三月,崇義殺昭與南陽,以脅眾心,朝廷因授其節度焉。 以襄州薦履兵禍,屈法含容,姑務息人也。 歷御史中丞、大夫、尚書。 遂與田承嗣、李正己、薛嵩、李寶臣為輔車之勢,奄有襄、漢七州之地,帶甲二萬,連結根固,未嘗朝覲,然于群凶,地最褊,兵最少,法令最理,禮貌最恭。 其地跨東南之沖,數有王命之所宣洽,故其人知化。 所親嘗勸其來朝,崇義曰:「吾本帥來公有大勛庸,當上元中以閹豎讒讟,逡巡稽召,及代宗嗣位,不俟駕行,旋見誅族。 今吾釁盈而事久,若之何見上。 」 建中元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數請興師討崇義,崇義懼,軍旅之事加嚴焉。 流人郭昔告其為變,崇義聞之,請罪昔,坐決杖配流,命金部員外郎李舟諭旨以安之。 初,劉文喜作難,舟嘗入其城說利害,文喜拘之,會帳下殺文喜而降。 四方反側者聞之,謂舟必能覆軍殺將,是以皆惡。 及舟至,又勸其入覲,言頗切直,崇義益不悅。 二年春,發五使宣諭諸道,而舟復如荊、襄,崇義慮有變,拒境不納,上言「軍中疑懼,請換他使」。 由是益不安,凶謀日深,賓僚或有忠言沮勸,多遭傷害。 時群凶方自疑阻,朝廷將仗大信,欲來而安之,以示天下。 仍加崇義同平章事,其妻子悉加封賞,且賜鐵券誓之,兼授其裨將藺杲為鄧州刺史,遣御史張著賚手詔征之。 崇義益恐怖,使持滿而受命。 藺杲奉詔書,又不敢發,馳詣崇義請命,崇義益疑懼,對著號哭,不受詔。 由是征四方兵,使希烈統擊之。 崇義乃發兵攻江陵,以通黔、嶺,及四望,大敗而歸,遂屯襄、鄧。 希烈先發千餘人守臨漢,崇義屠之,無遺噍。 既而希烈統大軍緣漢而上,崇義使將翟暉、杜少誠迎戰于蠻水,希烈大破之;復合于涑口,又破之。 二將求降,希烈受之,使統本兵入襄陽號令,以安百姓。 崇義領親兵老小閉壁,將守者斬關爭出,不可止。 其年八月,崇義與其妻投井而死,傳首闕下。 其親戚希烈皆戮之,選其嘗從臨漢之役者三千人,悉斬之。 李懷光,渤海靺鞨人也。 本姓茹,其先徙于幽州,父常為朔方列將,以戰功賜姓氏,更名嘉慶。 懷光少從軍,以武藝壯勇稱,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禮之益厚。 上元中,累遷試太仆、太常卿,主右衙兵將,積功勞至開府儀同三司,為朔方軍都虞候。 永泰初,實封三百戶。 大曆六年,兼御史中丞,間一年,兼御史大夫,加為軍都虞候。 性清勤嚴猛,而敢誅殺,雖親戚犯法,皆不撓避。 子儀性寬厚,不親軍事,紀綱任懷光,軍中尤畏之,亦稱為理。 十二年,以母憂罷職。 明年,起複本官,仍兼邠、寧、慶三州都將。 德宗即位,罷子儀節度副元帥,以其所部分隷諸將,遂以懷光起複檢校刑部尚書,兼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寧慶晉降慈隰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諸蕃部落等使。 先是,懷光頻歲率師城長武以處軍士,城據原首,臨涇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為西邊要防矣。 建中初,涇原四鎮節度使段秀實為宰相楊炎所惡,征為司農卿。 上將復城原州,乃以懷光兼涇州刺史、涇原四鎮北庭節度使。 時懷光挾私怨,親誅殺朔方舊將溫儒雅等數人,涇州軍士咸畏之。 劉文喜因眾不欲,遂以城叛。 詔硃泚與懷光將兵討平之,加檢校太子少師。 二年,遷檢校左仆射,兼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支度營田觀察鹽池押諸蕃部落六城水運使,實封四百戶。 邠寧節度等使如故。 時馬燧、李抱真諸軍同討魏城未拔,硃滔、王武俊皆反,連兵救悅。 三年,詔遣懷光統朔方兵步騎一萬五千同討田悅。 懷光勇而無謀,至魏城之日,營壘未設,因與滔等大戰于愜山,為滔等所敗。 復為悅決水以灌之,諸軍不利,因與燧等退軍于魏縣。 尋加同平章事,益實封二百戶。 自是與滔等相持不戰。 明年十月,涇原之卒叛,上居奉天。 硃泚既僭大號,遣中使馳告河北諸帥,懷光率軍奔命。 時屬泥淖,懷光奮厲軍士,道自蒲津渡河,敗泚騎兵于醴泉,直赴奉天。 前數日,先遣裨將張韶持表封蠟丸隨賊攻城,乘間逾塹,呼城上人曰:「朔方軍使也。 」乃以繩引上城而入,比登堞,身中數十矢。 時上在重圍中,守拒益急,既知懷光軍至,令張韶號令于城上,人心乃安。 懷光又敗泚兵于魯店,泚乃解兵還走入城。 第1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