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 蕃人多以部落稱姓,因以為氏。 祖沮,左清道率。 父道元,安西副都護,世居安西。 翰家富於財,倜儻任俠,好然諾,縱蒲酒。 年四十,遭父喪,三年客居京師,為長安尉不禮,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 初事節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經略,三軍無不震懾。 後節度使王忠嗣補為衙將。 翰好讀《左氏春秋傳》及《漢書》,疏財重氣,士多歸之。 忠嗣以為大鬥軍副使,嘗使翰討吐蕃于新城,有同列為副者,見翰禮倨,不為用,翰怒,撾殺之,軍中股怵。 遷左衛郎將。 後吐蕃寇邊,翰拒之於苦拔海,其眾三行,從山差池而下,翰持半段槍當其鋒擊之,三行皆敗,無不摧靡,由是知名。 天寶六載,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西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 先是,吐蕃每至麥熟時,即率部眾至積石軍獲取之,共呼為「吐蕃麥莊」,前後無敢拒之者。 至是,翰使王難得、楊景暉等潛引兵至積石軍,設伏以待之。 吐蕃以五千騎至,翰于城中率驍勇馳擊,殺之略盡,餘或挺走,伏兵邀擊,匹馬不還。 翰有家奴曰左軍,年十五六,亦有膂力。 翰善使槍,追賊及之,以槍搭其肩而喝之,賊驚顧,翰從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 左車輒下馬斬首,率以為常。 其冬,玄宗在華清宮,王忠嗣被劾。 敕召翰至,與語悅之,遂以為鴻臚卿,兼西平郡太守,攝御史中丞,代忠嗣為隴右節度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仍極言救忠嗣,上起入禁中,翰叩頭隨之而前,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帝感而寬之,貶忠嗣為漢陽太守,朝廷義而壯之。 明年,築神威軍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築城于青海中龍駒島,有白龍見,遂名為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 吐蕃保石堡城,路遠而險,久不拔。 八載,以朔方、河東群牧十萬眾委翰總統攻石堡城。 翰使麾下將高秀岩、張守瑜進攻,不旬日而拔之。 上錄其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與一子五品官,賜物千匹、莊宅各一所,加攝御史大夫。 十一載,加開府儀同三司。 翰素與祿山、思順不協,上每和解之為兄弟。 其冬,祿山、思順、翰並來朝,上使內侍高力士及中貴人于京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宴會。 翰母尉遲氏,于闐之族也。 祿山以思順惡翰,嘗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 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翰應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 敢不盡心焉!」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應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十二載,進封涼國公,食實封三百戶,加河西節度使,尋封西平郡王。 時楊國忠有隙于祿山,頻奏其反狀,故厚賞翰以親結之。 十三載,拜太子太保,更加實封三百戶,又兼御史大夫。 翰好飲酒,頗恣聲色。 至土門軍,入浴室,遘風疾,絶倒良久乃蘇。 因入京,廢疾于家。 及安祿山反,上以封常清、高仙芝喪敗,召翰入,拜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以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蘇法鼎、管崇嗣及蕃將火拔歸仁、李武定、渾萼、契苾寧等為裨將,河隴、朔方兵及蕃兵與高仙芝舊卒共二十萬,拒賊于潼關。 上禦勤政樓勞遣之,百僚出餞于郊。 十五載,加翰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翰至潼關,或勸翰曰:「祿山阻兵,以誅楊國忠為名,公若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鋭回誅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翰心許之,未發。 有客泄其謀于國忠,國忠大懼,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關兵眾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于苑中。 」詔從之,遂遣劍南軍將李福、劉光庭分統焉。 又奏召募一萬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運將之。 翰慮為所圖,乃上表請乾運兵隷于潼關,遂召乾運赴潼關計事,因斬之。 自是,翰心不自安。 又素有風疾,至是頗甚,軍中之務,不復躬親,委政於行軍司馬田良丘。 良丘復不敢專斷,教令不一,頗無部伍。 其將王思禮、李承光又爭長不葉,人無鬥志。 先是,翰數奏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 賊將崔乾祐于陝郡潛鋒蓄鋭,而覘者奏雲「賊殊無備」,上然之,命悉眾速討之。 翰奏曰:「賊既始為AT逆,祿山久習用兵,必不肯無備,是陰計也。 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 今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是入其算。 乞更觀事勢。 」楊國忠恐其謀己,屢奏使出兵。 上久處太平,不練軍事,既為國忠眩惑,中使相繼督責。 翰不得已,引師出關。 六月四日,次於靈寶縣之西原。 八日,與賊交戰,官軍南迫險峭,北臨黃河;崔乾祐以數千人先據險要。 翰及良丘浮船中流以觀進退,謂乾祐兵少,輕之,遂促將士令進,爭路擁塞,無復隊伍。 午後,東風急,乾祐以草車數十乘縱火焚之,煙焰亙天。 將士掩面,開目不得,因為AT徒所乘,王師自相排擠,墜於河。 其後者見前軍陷敗,悉潰,填委于河,死者數萬人,號叫之聲振天地,縛器械,以槍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軍既敗,翰與數百騎馳而西歸,為火拔歸仁執降于賊。 祿山謂之曰:「汝常輕我,今日如何?」翰懼,俯伏稱:「肉眼不識陛下,遂至于此。 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 」祿山大喜,遂偽署翰司空。 作書招光弼等,諸將報書皆讓翰不死節。 祿山知事不諧,遂閉翰于苑中,潛殺之。 翰之守潼關也,主天下兵權,肆志報怨,誣奏戶部尚書安思順與祿山潛通,偽令人為祿山遺思順書,于關門擒之以獻。 其年三月,思順及弟太仆卿元貞坐誅,徙其家屬於嶺外,天下冤之。 第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