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問主人曰:「小戴之學,行之已久;康成銓注,見列學官。 傳聞魏公,乃有刊易;又承製旨,造疏將頒。 未悉二經,孰為優劣?」主人答曰:「小戴之禮,行于漢末,馬融注之,時所未睹。 盧植分合二十九篇而為說解,代不傳習。 鄭絪子干,師于季長。 屬黨錮獄起,師門道喪,康成於竄伏之中,理紛拿之典,志存探究,靡所諮謀。 而猶緝述忘疲,聞義能徙,具于《鄭志》,向有百科。 章句之徒,曾不窺覽,猶遵覆轍,頗類刻舟。 王肅因之,重茲開釋,或多改駁,仍按本篇。 又鄭學之徒,有孫炎者,雖扶玄義,乃易前編。 自後條例支分,箴石間起。 馬伷增革,向逾百篇;葉遵刪修,僅全十二。 魏公病群言之錯雜,眾說之精深。 經文不同,未敢刊正;注理睽誤,寧不芟礱。 成畢上聞,太宗嘉賞,賫縑千匹,錄賜儲籓。 將期頒宣,未有疏義。 聖皇纂業,耽古崇儒,高曾規矩,宜所修襲,乃制昏愚,甄分舊義。 其有注遺往說,理變新文,務加搜窮,積稔方畢。 具錄呈進,敕付群儒,庶能斟詳,以課疏密。 豈悟章句之士,堅持昔言,特嫌知新,欲仍舊貫,沉疑多月,擯壓不申,優劣短長,定於通識,手成口答,安敢銓量。 」 客曰:「當局稱迷,傍觀見審,累朝銓定,故是周詳,何所為疑,不為申列?」答曰:“是何言歟?談豈容易!昔孔安國注壁中書,會巫蠱事,經籍道息。 族兄臧與之書曰:『相如常忿俗儒淫詞冒義,欲撥亂反正而未能果。 然雅達通博,不代而生;浮學宋株,比肩皆是。 眾非難正,自古而然。 誠恐此道未申,而以獨智為議也。 』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一矣。 「漢有孔季產者,專于古學;有孔扶者,隨俗浮沉。 扶謂產云:‘今朝廷皆為章句內學,而君獨修古義,修古義則非章句內學,非章句內學則危身之道也。 獨善不容于代,必將貽患禍乎!」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二矣。 「劉歆以通書屬文,待詔官署,見《左氏傳》而大好之,後蒙親近,欲建斯業。 哀帝欣納,令其討論,各遷延推辭,不肯置對。 劉歆移書責讓,其言甚切,諸博士等皆忿恨之。 名儒龔勝,時為光祿,見歆此議,乃乞骸骨;司空師丹,因大發怒,奏歆改亂前志,非毀先朝所立。 帝曰:“此廣道術,何為毀耶?」由是犯忤大臣,懼誅,求出為河南太守,宗室不典三河,又徙五原太守。 以君實之著名好學,公仲之深博守道,猶迫同門朋黨之議,卒令子駿負謗于時。 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三矣。 “子雍規玄數十百件,守鄭學者,時有中郎馬昭,上書以為肅繆。 詔王學之輩,占答以聞。 又遣博士張融案經論詰,融登召集,分別推處,理之是非,具《呈證論》。 王肅酬對,疲于歲時。 則知變易章句,其難四矣。 “卜商疑聖,納誚于曾輿;木賜近賢,貽嗤于武叔。 自此之後,唯推鄭公。 王粲稱伊、洛已東,淮、漢之北,一人而已,莫不宗焉。 咸雲先儒多闕,鄭氏道備,粲竊嗟怪,因求其學。 得《尚書注》,退而思之,以盡其意,意皆盡矣。 所疑之者,猶未喻焉。 凡有兩卷,列于其集。 又王肅改鄭六十八條,張融核之,將定臧否。 融稱玄注泉深廣博,兩漢四百餘年,未有偉于玄者。 然二郊之祭,殊天之祀,此玄誤也。 其如皇天祖所自出之帝,亦玄慮之失也。 及服虔釋《傳》,未免差違,後代言之,思弘聖意,非謂揚己之善,掩人之名也。 何者?君子用心,願聞其過,故仲尼曰:『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也。 而專門之徒,恕己及物,或攻先師之誤,如聞父母之名,將謂亡者之德言而見壓于重壤也。 故王劭《史論》曰:『魏、晉浮華,古道夷替,洎王肅、杜預,更開門戶。 歷載三百,士大夫恥為章句。 唯草野生以專經自許,不能究覽異義,擇從其善。 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寧道孔聖誤,諱聞鄭、服非。 然于鄭、服甚憒憒,鄭、服之外皆仇也。 』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五也。 「伏以安國《尚書》、劉歆《左傳》,悉遭擯于曩葉,見重於來今。 故知二人之鑒,高於漢廷遠矣。 孔秀產云:『物極則變。 比及百年外,當有明直君子,恨不與吾同代者。 』于戲!道之行廢,必有其時者歟!仆非專經,罕習章句,高名不著,易受經誣。 頃者修撰,殆淹年月,賴諸賢輩能左右之,免致愆尤,仍叨賞賫,內省昏朽,其榮已多。 何遽持一己之區區,抗群情之噂沓褷,舍勿矜之美,成自我之私,觸近名之誡,興犯眾之禍?一舉四失,中材不為,是用韜聲,甘此沉默也。 」 行沖俄又累表請致仕,制許之。 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獻。 吳兢,汴州浚儀人也。 勵志勤學,博通經史。 宋州人魏元忠、亳州人硃敬則深器重之,及居相輔,薦兢有史才,堪居近侍,因令直史館,修國史。 累月,拜右拾遺內供奉。 神龍中,遷右補闕,與韋承慶、崔融、劉子玄撰《則天實錄》成,轉起居郎。 俄遷水部郎中,丁憂還鄉裡。 開元三年服闋,抗疏言曰:「臣修史已成數十捲,自停職還家,匪忘紙札,乞終餘功。 」乃拜諫議大夫,依前修史。 俄兼修文館學士,歷衛少卿、右庶子。 居職殆三十年,敘事簡要,人用稱之。 末年傷于太簡。 《國史》未成,十七年,出為荊州司馬,制許以史稿自隨。 中書令蕭嵩監修國史,奏取兢所撰《國史》,得六十五卷。 累遷台、洪、饒、蘄四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垣縣子。 天寶初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入為恆王傅。 兢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別撰《梁》、《齊》、《周史》各十捲、《陳史》五卷、《隋史》二十捲,又傷疏略。 兢雖衰耗,猶希史職,而行步傴僂,李林甫以其年老不用。 天寶八年,卒於家,時年八十餘。 兢卒後,其子進兢所撰《唐史》八十餘卷,事多紕繆,不逮于壯年。 兢家聚書頗多,嘗目錄其卷第,號《吳氏西齋書目》。 第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