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以史置監修,雖無古式,尋其名號,可得而言。 夫言監者,蓋總領之義耳。 如創紀編年,則年有斷限;草傳敘事,則事有豐約。 或可略而不略,或應書而不書,此失刊削之例也。 屬詞比事,勞逸宜均;揮鉛奮墨,勤惰須等。 某帙某篇,付之此職;某紀某傳,歸之此官。 此銓配之理也。 斯並宜明立科條,審定區域,倘人思自勉,則書可立成。 今監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無遵奉。 用使爭學苟且,務相推避,坐變炎涼,徒延歲月。 其不可五也。 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而時談物議,焉得笑仆編次無聞者哉!比者伏見明公每汲汲於勸誘,勤勤於課績。 或雲墳籍事重,努力用心;或雲歲序已淹,何時輟手?竊以綱維不舉,而督課徒勤,雖威以次骨之刑,勖以懸金之賞,終不可得也。 語曰:「陳力就列,不能則止。 」仆所以比者布懷知己,歷詆群公,屢辭載筆之官,願罷記言之職者,正為此耳。 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蕓閣之中,英奇接武。 仆既功虧刻鵠,筆未獲麟,徒殫太官之膳,虛索長安之米,乞以本職,還其舊居,多謝簡書,請避賢路。 惟明公足下哀而許之。 至忠惜其才,不許解史任。 宗楚客嫉其正直,謂諸史官曰:「此人作書如是,欲置我何地!」 時知幾又著《史通子》二十捲,備論史策之體。 太子右庶子徐堅深重其書,嘗云:「居史職者,宜置此書於座右。 」知幾自負史才,常慨時無知己,乃委國史于著作郎吳兢,別撰《劉氏家史》十五卷、《譜考》三卷。 推漢氏為陸終苗裔,非堯之後。 彭城叢亭裡諸劉,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囂曾孫司徒居巢侯劉愷之後,不承楚元王交。 皆按據明白,正前代所誤,雖為流俗所譏,學者服其該博。 初,知幾每雲若得受封,必以居巢為名,以紹司徒舊邑;後以修《則天實錄》功,果封居巢縣子。 又鄉人以知幾兄弟六人進士及第,文學知名,改其鄉裡為高陽鄉居巢裡。 景雲中,累遷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仍依舊修國史,加銀青光祿大夫。 時玄宗在東宮,知幾以名音類上名,乃改子玄。 二年,皇太子將親釋奠于國學,有司草儀注,令從塵皆乘馬著衣冠。 子玄進議曰: 古者自大夫已上,皆乘車而以馬為騑服。 魏、晉已降,迄乎隋代,朝士又駕牛車,歷代經史,具有其事,不可一二言也。 至如李廣北征,解鞍憩息;馬援南伐,據鞍顧盼。 斯則鞍馬之設,行于軍旅;戎服所乘,貴于便習者也。 按江左官至尚書郎而輒輕乘馬,則為御史所彈。 又顏延之罷官後,好騎馬出入閭裡,當代稱其放誕。 此則專車憑軾,可擐朝衣;單馬禦鞍,宜從褻服。 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驗也。 自皇家撫運,沿革隨時。 至如陵廟巡謁,王公冊命,則盛服冠履,乘彼輅車。 其士庶有衣冠親迎者,亦時以服箱充馭。 在於他事,無復乘車,貴賤所行,通用鞍馬而已。 臣伏見比者鑾輿出幸,法駕首途,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馬。 夫冠履而出,只可配車而行,今乘車既停,而冠履不易,可謂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 何者?褒衣博帶,革履高冠,本非馬上所施,自是車中之服。 必也韈而升鐙,跣以乘鞍,非唯不師古道,亦自取驚今俗。 求諸折中,進退無可。 且長裾廣袖,礻詹如翼如,鳴珮行組,鏘鏘奕奕,馳驟于風塵之內,出入于旌棨之間,倘馬有驚逸,人從顛墜,遂使屬車之右,遣履不收,清道之傍,絓驂相續,固以受嗤行路,有損威儀。 今議者皆云秘閣有《梁武帝南郊圖》,多有危冠乘馬者,此則近代故事,不得謂無其文。 臣案此圖是後人所為,非當時所撰。 且觀代間有古今圖畫者多矣,如張僧繇畫《群公祖二疏》,而兵士有著芒屩者;閻立本畫《明君入匈奴》,而歸人有著帷帽者。 夫芒屩出於水鄉,非京華所有;帷帽創于隋代,非漢官所作。 議者豈可征此二畫,以為故實者乎?由斯而言,則《梁氏南郊之圖》,義同於此。 又傅稱因俗,禮貴緣情。 殷輅周冕,規模不一;秦冠漢佩,用舍無常。 況我國家道軼百王,功高萬古,事有不便,理資變通,其乘馬衣冠,竊謂宜從省廢。 臣懷此異議,其來自久,日不暇給,未及搉楊。 今屬殿下親從齒冑,將臨國學,凡有衣冠乘馬,皆憚此行,所以輒進狂言,用申鄙見。 皇太子手令付外宣行,仍編入令,以為常式。 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修史如故。 九年,長子貺為太樂令,犯事配流。 子玄詣執政訴理,上聞而怒之,由是貶授安州都督府別駕。 子玄掌知國史,首尾二十餘年,多所撰述,甚為當時所稱。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子玄曰:「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對曰:「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籝,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 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楠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 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知,所向無敵者矣。 脫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 自夐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 」時人以為知言。 子玄至安州,無幾而卒,年六十一。 自幼及長,述作不倦,朝有論著,必居其職。 預修《三教珠英》、《文館詞林》、《姓族系錄》,論《孝經》非鄭玄注、《老子》河上公注,修《唐書實錄》,皆行于代,有集三十捲。 後數年,玄宗敕河南府就家寫《史通》以進,讀而善之,追贈汲郡太守;尋又贈工部尚書,謚曰文。 兄知柔,少以文學政事,歷荊揚曹益宋海唐等州長史刺史、戶部侍郎、國子司業、鴻臚卿、尚書右丞、工部尚書、東都留守。 卒,贈太子少保,謚曰文。 代傳儒學之業,時人以述作名其家。 子玄子貺、餗、匯、秩、迅、迥,皆知名于時。 貺,博通經史,明天文、律歷、音樂、醫算之術,終於起居郎、修國史。 撰《六經外傳》三十七卷、《續說苑》十捲、《太樂令壁記》三卷、《真人肘後方》三卷、《天宮舊事》一卷。 餗,右補闕、集賢殿學士、修國史。 著《史例》三卷、《傳記》三卷、《樂府古題解》一卷。 匯,給事中、尚書右丞、左散騎常侍、荊南長沙節度,有集三卷。 第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