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弟虛舟,亦以舉孝廉,自御史累至戶部、司勛、左司郎中,歷荊州長史,洪、魏州刺史兼採訪使,多著能政。 入為刑部侍郎,終大理卿。 家有禮則,父子兄弟更踐郎署,時稱「郎官家」。 韓思復,京兆長安人也。 祖倫,貞觀中為左衛率,賜爵長山縣男。 思復少襲祖爵。 初為汴州司戶參軍,為政寬恕,不行杖罰。 在任丁憂,家貧,鬻薪終喪制。 時姚崇為夏官侍郎,知政事,深嘉嘆之,擢授司禮博士。 景龍中,累遷給事中。 時左散騎常侍嚴善思坐譙王重福事下制獄,有司言:「善思昔嘗任汝州刺史,素與重福交遊,召至京師,竟不言其謀逆,唯奏雲『東都有兵氣』。 據狀正當匿反,請從絞刑。 」思復駁奏曰:「議獄緩死,列聖明規;刑疑從輕,有國常典。 嚴善思往在先朝,屬韋氏擅內,恃寵宮掖,謀危宗社。 善思此時遂能先覺,因詣相府有所發明,進論聖躬必登宸極。 雖交遊重福,蓋謀陷韋氏。 及其謁見,猶不奏聞,將此行藏,即從極法。 且敕追善思,書至便發,向懷逆節,寧即奔命?一面疏網,誠合順生;三驅取禽,來而可宥。 惟刑是恤,事合昭詳。 請付刑部集群官議定奏裁,以符慎獄。 」是時議者多雲善思合從原宥,有司仍執前議請誅之。 思復又駁曰:「臣聞刑人于市,爵人于朝,必僉謀攸同,始行之無惑。 謹按諸司所議,嚴善思十才一入,抵罪惟輕。 夫帝閽九重,涂遠千里。 故借天下之耳以聽,聽無不聰;借天下之目以視,視無不接。 今群言上聞,採擇宜審,若棄多就少,臣實懼焉。 輿誦一乖,下情不達,雖欲從眾,其可及乎!凡百京司,逢時之泰,列官分職,有賢有親。 親則列籓諸王,陛下愛子;賢則胙茅開國,陛下名臣。 見無禮于君,寧肯雷同不異?今措詞多出,法令從輕。 」上納其奏,竟免善思死,配流靜州。 思復尋轉中書舍人,數上疏陳得失,多見納用。 開元初,為諫議大夫。 時山東蝗蟲大起,姚崇為中書令,奏遣使分往河南、河北諸道殺蝗蟲而埋之。 思復以為蝗蟲是天災,當修德以禳之,恐非人力所能翦滅。 上疏曰:「臣聞河南、河北蝗蟲,頃日更益繁熾,經歷之處,苗稼都損。 今漸翾飛河西,游食至洛,使命來往,不敢昌言,山東數州,甚為惶懼。 且天災流行,埋瘞難盡。 望陛下悔過責躬,發使宣慰,損不急之務,召至公之人,上下同心,君臣一德,持此誠實,以答休咎。 前後驅蝗使等,伏望總停。 《書》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人心無親,惟惠是懷。 』不可不收攬人心也。 」上深然之,出思復疏以付崇。 崇乃請遣思復往山東檢蝗蟲所損之處,及還,具以實奏。 崇又請令監察御史劉沼重加詳覆,沼希崇旨意,遂箠撻百姓,回改舊狀以奏之。 由是河南數州,竟不得免。 思復遂為崇所擠,出為德州刺史,轉絳州刺史。 入為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代裴漼為御史大夫。 思復性恬澹,好玄言,安仁體道,非紀綱之任。 無幾,轉太子賓客。 十三年卒,年七十餘。 子朝宗,天寶初為京兆尹。 曾孫佽,字相之,少有文學,性尚簡澹。 舉進士,累闢籓方。 自襄州從事征拜殿中侍御史,遷刑部員外。 求為澧州刺史。 歲滿受代,宰相牛僧孺鎮鄂渚,闢為從事,征拜刑部郎中,轉京兆少尹,遷給事中。 出為桂州觀察使。 桂管二十餘郡,州掾而下至邑長三百員,由吏部而補者什一,他皆廉吏量其才而補之。 佽既至桂,吏以常所為官者數百人引謁,一吏執籍而前曰:「具員請補其闕。 」佽戒曰:「在任有政者,不奪所理;有過者,必繩以法。 缺者當俟稽諸故籍,取其可者,然後補之。 」會春衣使內官至,求賄于郵吏,三豪家因厚其資以求邑宰,佽悉諾之。 使去,坐以撓法,各笞其背。 自是豪猾斂跡,皆得清廉吏以蘇活其人。 未幾,詔置五管都監,計所費盡一境地征,不足飽其意,佽特用儉約處之,遂為定製,君子以為難。 開成二年,卒於官,贈工部侍郎。 張廷珪,河南濟源人,其先自常州徙焉。 廷珪少以文學知名,性慷慨,有志尚。 弱冠應制舉。 長安中,累遷監察御史。 則天稅天下僧尼出錢,欲于白司馬阪營建大像。 廷珪上疏諫曰: 夫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見也。 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真如之果不外求也。 陛下信心歸依,發弘誓願,壯其塔廟,廣其尊容,已遍于天下久矣。 蓋有住于相而行佈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何以言之?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及恆河沙等身命佈施,其福甚多。 若人于此經中受持及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如佛所言,則陛下傾四海之財,殫萬人之力,窮山之木以為塔,極冶之金以為像,雖勞則甚矣,費則多矣,而所獲福不癒于一禪房之匹夫。 菩薩作福德,不應貪著,蓋有為之法不足高也。 況此營建,事殷木土,或開發盤礴,峻築基階,或塞穴洞,通轉采斫,輾壓蟲蟻,動盈巨億。 豈佛標坐夏之義,愍蠢動而不忍害其生哉!又役鬼不可,唯人是營,通計工匠,率多貧窶,朝驅暮役,勞筋苦骨,簞食瓢飲,晨炊星飯,饑渴所致,疾疹交集。 豈佛標徒行之義,愍畜獸而不忍殘其力哉!又營築之資,僧尼是稅,雖乞丐所致,而貧闕猶多。 州縣征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和氣未洽。 豈佛標隨喜之義,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產哉!且邊朔未寧,軍裝日給,天下虛竭,海內勞弊。 伏惟陛下慎之重之,思菩薩之行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則其福德若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 夫何必勤於住相,凋蒼生之業,崇不急之務乎!臣以時政論之,則宜先邊境,蓄府庫,養人力;臣以釋教論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 伏願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務以理為上,不以人廢言,幸甚幸甚。 則天從其言,即停所作,仍于長生殿召見,深賞慰之。 景龍末,為中書舍人,再轉洪州都督,仍為江南西道按察使。 開元初,入為禮部侍郎。 時久旱,關中饑儉,下制求直諫昌言、弘益政理者。 廷珪上疏曰: 第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