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 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 父知遜,夔州長史。 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 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 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云:『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薦授并州都督府法曹。 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 」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仁傑孝友絶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絶域。 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 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 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 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 」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 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 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 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 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 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于地下。 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 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居數日,授仁傑侍御史。 時司農卿韋機兼領將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宮狹小,不容送終之具,遣機續成其功。 機于埏之左右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莫不壯麗。 仁傑奏其太過,機竟坐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懾懼,仁傑奏之,請付法寺,高宗特原之。 仁傑奏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 」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肅然。 尋加朝散大夫,累遷度支郎中。 高宗將幸汾陽宮,以仁傑為知頓使。 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俗雲盛服過者必致風雷之災,乃發數萬人別開禦道。 仁傑曰:「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罷之。 高宗聞之,嘆曰:「真大丈夫也!」 俄轉寧州刺史,撫和戎夏,人得歡心,郡人勒碑頌德。 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所至多所按劾。 及入寧州境內,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 翰既授館,召州吏謂之曰:「入其境,其政可知也。 願成使君之美,無為久留。 」州人方散。 翰薦名于朝,徵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 吳、楚之俗多淫祠,仁傑奏毀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 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刺史。 時越王貞稱兵汝南事敗,緣坐者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 仁傑哀其詿誤,緩其獄,密表奏曰:「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 表成復毀,意不能定。 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 」特敕原之,配流豐州。 豫囚次於寧州,父老迎而勞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輩耶!」相攜哭于碑下,齋三日而後行。 豫囚至流所,復相與立碑頌狄君之德。 初,越王之亂,宰相張光輔率師討平之。 將士恃功,多所求取,仁傑不之應。 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仁傑曰:「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 今一貞死而萬貞生。 」光輔質其辭,仁傑曰:「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其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此非萬貞何耶?且凶威協從,勢難自固,及天兵暫臨,乘城歸順者萬計,繩墜四面成蹊。 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于天。 如得尚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如歸。 」光輔不能詰,心甚銜之。 還都,奏仁傑不遜,左授復州刺史。 入為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轉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則天謂曰:「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 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 」則天深加嘆異。 未幾,為來俊臣誣構下獄。 時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協仁傑,令一問承反。 仁傑嘆曰:「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 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尚書必得減死。 德壽意欲求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柔,可乎?」仁傑曰:「若何牽之?」德壽曰:「尚書為春官時,執柔任其司員外,引之可也。 」仁傑曰:「皇天后土,遣仁傑行此事!」以頭觸柱,流血被面,德壽懼而謝焉。 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復嚴備。 仁傑求守者得筆硯,拆被頭帛書冤,置綿衣中,謂德壽曰:「時方熱,請付家人去其綿。 」德壽不之察。 仁傑子光遠得書,持以告變。 則天召見,覽之而問俊臣。 俊臣曰:「仁檔不免冠帶,寢處甚安,何由伏罪?」則天使人視之,俊臣遽命仁傑巾帶而見使者。 乃令德壽代仁傑作謝死表,附使者進之。 則天召仁傑,謂曰:「承反何也?」對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矣。 」「何為作謝死表?」曰「臣無此表。 」示之,乃知代署也。 故得免死。 貶彭澤令。 武承嗣屢奏請誅之,則天曰:「朕好生惡殺,志在恤刑。 渙汗已行,不可更返。 」 萬歲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動,征仁傑為魏州刺史。 前刺史獨孤思莊懼賊至,盡驅百姓入城,繕修守具。 仁傑既至,悉放歸農畝,謂曰:「賊猶在遠,何必如是。 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必不關百姓也。 」賊聞之自退,百姓咸歌誦之,相與立碑以紀恩惠。 俄轉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入為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 仁傑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極為凋弊,乃上疏曰: 第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