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上 隋永嘉郡之永嘉縣。 武德五年,置東嘉州,領永嘉、永寧、安固、樂成、橫陽五縣。 貞觀元年,廢東嘉州,以縣屬括州。 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 天寶元年,改為永嘉郡。 乾元元年,復為溫州。 天寶領縣四,戶四萬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十四萬一千六百九十四。 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九百四十里。 永嘉 後漢分章安縣之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 晉置永嘉郡。 隋改為永嘉。 上元二年,置溫州,治于北縣 安固 後漢章安縣,晉改為安固,隋廢。 武德八年,分永嘉縣置,屬東嘉州。 貞觀元年,廢東嘉州,安固屬括州。 上元元年,屬溫州 橫陽 武德五年,分安固縣置。 貞觀元年廢,大足元年,復分安固置 樂城 武德五年置,七年併入永嘉縣。 載初元年,分永嘉復置也。 福州中都督府 隋建安郡之閩縣。 貞觀初,置泉州。 景雲二年,改為閩州,置都督府,督閩、泉、建、漳、湖五州。 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依舊都督府,仍置經略使。 二十二年,罷漳、湖二州,令督福、建、泉、汀四州。 舊屬嶺南道,天寶初,改屬江南東道。 尋改為長樂郡。 乾元元年,復為福州都督府。 天寶領縣八,戶三萬四千八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 在京師東南五千三十三里,至東都四千二百三十三里。 閩 漢治縣,屬會稽郡。 秦時為閩中郡。 漢高立閩越王,都于此。 武帝誅東越,徙其人于江淮,空其地。 其逃亡者,自立為冶縣,後更名東冶縣。 後漢改為侯官都尉,屬會稽郡。 晉置晉安郡。 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又改為豐州。 隋平陳改為泉州,煬帝改為閩州,又為建安郡。 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 皆治閩縣 侯官 隋縣。 後廢。 長安二年,又分閩縣置 長樂 隋縣。 後省。 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新寧縣。 其年,改為長樂 福唐 聖歷二年,分長樂置萬安縣。 天寶元年,改為福唐 連江 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溫麻縣。 其年,改為連江 長溪 武德六年置,其年併入連江。 長安二年,分連江復置 古田 開元二十九年,開山洞置 永泰 永泰年分置 梅青 新置。 泉州中 隋建安郡,又為泉州。 舊治閩縣,後移于南安縣。 聖歷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 三年,州廢,三縣還泉州。 久視元年,又以三縣置武榮州。 景雲二年,改為泉州。 開元二十九年,割龍溪屬漳州。 天寶元年,改泉州為清源郡。 乾元元年,復為泉州。 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三千八百六,口十六萬二百九十五。 在京師東南六千二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四百一十三里。 晉江 開元八年,分南安置,今為州之治所 南安 隋縣。 武德五年,置豐州,領南安、莆田二縣。 貞觀元年,廢豐州,縣屬泉州。 聖歷二年,屬武榮州。 州廢來屬 莆田 武德五年,分南安縣置,屬豐州。 州廢來屬。 仙遊 聖歷二年,分莆田置清源縣。 天寶元年,改為仙遊。 建州中 隋建安郡之建安縣。 武德四年,置建州,領綏城、唐興、建陽、沙、將樂、邵武等縣。 天寶元年,改為建安郡。 乾元元年,復為建州。 舊領縣二,戶一萬五千三百三十六,口二萬二千八百二十。 天寶領縣六,戶二萬七千二百七十,口一十四萬三千七百七十四。 在京師東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八里。 建安 漢冶縣地。 吳置建安縣,州所治,以建溪為名 邵武 隋縣 浦城 載初元年,分建安縣置唐興縣。 天授二年,改為武寧。 神龍元年,復為唐興。 天寶元年,改為浦城 建陽 隋廢縣。 垂拱四年,分建安置 將樂 隋廢縣。 垂拱四年五月,分邵武復置 沙 隋廢縣。 永徽六年,分建安置。 汀州下 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 天寶元年,改為臨汀郡。 乾元元年,復為汀州。 天寶領縣三,戶四千六百八十,口一萬三千七百二。 在京師東南六千一百七十三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七十里。 長汀 州治所。 龍岩 寧化 已上三縣,並開元二十四年開山洞置。 漳州 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 天寶元年,改為漳浦郡。 舊屬嶺南道,天寶割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復為漳州。 天寶領縣二,戶五千三百四十六,口一萬七千九百四十。 在京師東南七千三百里,至東都六千五百里。 漳浦 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 州所治 龍溪 舊屬泉州。 聖歷二年,屬武榮州。 景雲二年,還泉州。 開元二十九年,屬漳州。 江南西道 宣州 隋宣城郡。 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 置宣州總管府。 分宣城置懷安、寧國二縣。 六年,陷輔公祏。 七年賊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潛、猷、池四州,廢桃州,以綏安來屬,省懷安、寧國二縣。 宣州領宣城、綏安二縣。 八年,廢南豫州,以當涂來屬,廢猷州,以涇縣來屬。 九年,移揚州于江都,以溧陽、溧水、丹陽來屬。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 廢池州,以秋浦、南陵二縣來屬。 省丹陽入當涂縣。 開元中,析置青陽、太平、寧國三縣,天寶元年,改為宣城郡。 至德二年,又析置至德縣。 乾元元年,復為宣州。 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陽、至德三縣置池州。 舊領縣八,戶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口九萬五千七百五十三。 天寶領縣九,戶一十二萬一千二百四,口八十八萬四千九百八十五。 今縣十。 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一里,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宣城 漢宛陵縣,屬丹陽郡。 秦屬鄣郡。 梁置南豫州,隋改為宣州,煬帝又為宣城郡,皆此治所 當涂 漢丹陽縣地,屬丹陽郡。 晉分丹陽置於湖縣。 成帝以江北當涂縣流人寓居于湖,乃改為當涂縣,屬宣州。 牛渚山,一名采石,在縣北四十五里大江中。 武德三年,置南豫州,以縣屬。 八年,省南豫州,縣屬宣州 涇 漢涇縣,屬丹陽郡。 武德三年,置猷州,領涇、南陽、安吳三縣。 八年,廢猷州及南陽、安吳二縣。 屬宣州。 縣界有陵陽山 廣德 漢故鄣縣,屬丹陽郡。 宋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置綏安縣。 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廣德,以縣界廣德故城為名 溧陽 漢縣,屬丹陽郡。 上元元年十一月,割屬昇州。 州廢來屬 溧水 漢溧陽地。 隋為縣。 武德三年,屬揚州。 九年,屬宣州。 乾元元年,屬昇州。 州廢還屬 南陵 漢春谷縣地,屬丹陽郡。 梁置南陵縣。 武德七年,屬池州。 州廢來屬。 舊治赭圻城,長安四年,移理青陽城 太平 天寶十一載正月,析涇縣置 第3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