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離 漢縣,屬九江郡。 晉、宋、齊、梁,置徐州。 隋初為濠州,煬帝復為鐘離郡。 武德三年,置濠州。 皆治于此。 武德七年,省涂山縣併入 定遠 漢曲陽縣地,屬九江郡。 隋置定遠縣 招義 漢淮陵縣地,屬臨淮。 宋置濟陰郡。 武德七年,改為招義。 廬州上 隋廬江郡。 武德三年,改為廬州,領合肥、廬江、慎三縣。 七年,廢巢州為巢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廬江郡。 乾元元年,復為廬州,自中升為上。 舊領縣四,戶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三。 天寶領縣五,戶四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 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五百六十九里。 合肥 漢縣,屬九江郡。 舊縣在北。 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水合,故曰合肥。 梁置合州,隋初為廬江郡,皆治此縣 慎 漢逡遒縣,屬九江郡。 古城在今縣南。 隋為慎縣 巢 漢居巢縣,屬廬江郡。 隋為襄安縣。 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扶陽二縣。 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 廬江 漢郡名。 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 梁置湖州,隋複舊也 舒城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取古龍舒縣為名。 壽州中 隋為淮南郡。 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壽州。 七年,置都督府,督壽、蓼二州,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 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又以廢霍州之霍山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壽春郡,又置霍山縣。 乾元元年,復為壽州。 舊領縣四,戶二千九百九十六,口一萬四千七百一十八。 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口十八萬七千五百八十七。 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一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九里。 壽春 漢縣,屬九江郡。 晉改為壽陽。 晉于此置揚州,齊置豫州,後魏置揚州,梁復為豫州,後周置揚州。 隋改壽州,煬帝為淮南郡,武德為壽州。 皆以壽春為治所 安豐 漢六國,故城在縣南。 梁置安豐郡。 縣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 隋因置縣 霍山 漢灊縣,屬廬江郡。 隋置霍山應城三縣。 貞觀元年,廢霍州,省應城、灊城二縣,以霍山屬壽州 盛唐 舊霍山縣。 神功元年,改為武昌。 神龍元年,復為霍山。 開元二十七年,改為盛唐,仍移治于騶虞城 霍丘 漢松滋縣地,屬貫廬江郡。 武德四年,置蓼州,領霍丘一縣。 七年,蓼州廢,霍丘屬壽州。 縣北有安豐津,斬毋丘儉處。 光州緊中 隋弋陽郡。 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置總管府,以定城縣為弦州,殷城縣為義州,以廢宋安郡為谷州,凡管光、弦、義、谷、廬五州。 光州領光山、樂安、固始三縣。 武德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省弦州及義州,以定城、殷城二縣來屬。 又省谷州,以宋安併入樂安。 天寶元年,改為弋陽郡。 乾元元年,復為光州。 舊領縣五,戶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一。 天寶,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 至京師一千八百五十五里,至東都九百二十五里。 定城 漢弋陽地,屬汝南郡。 南齊為南弋陽縣,尋改為定城,武德三年,于縣置弦州,領定城一縣。 貞觀元年,廢弦州,以定城屬光州,州所理也 光山 晉分弋陽置西陽縣,梁于縣置光州,隋為弋陽郡。 武德三年,復為光州,治于光山縣。 太極元年,移州理於定城 仙居 漢軑縣,屬江夏郡,古城在縣北十里。 宋分軑縣置樂安縣。 天寶元載,改為仙居 殷城 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 宋置苞信縣。 隋改為殷城,取縣東古殷城為名。 固始 漢浸縣,屬汝南郡,後漢改為固始。 蘄州中 隋蘄春郡。 武德四年,平硃粲,改為蘄州,領蘄春、蘄水、羅田、黃梅、浠水五縣。 其年,省蘄水入蘄春,又分蘄春立永寧,省羅田入浠水。 又改浠水為蘭溪,又于黃梅縣置南晉州。 八年,州廢,以黃梅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蘄春郡。 乾元元年,復為蘄州。 舊領縣四,戶一萬六百一十二,口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八。 天寶,戶二萬六千八百九,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 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二十四里。 蘄春 漢縣,屬江夏郡。 吳為蘄春郡。 晉改為西陽,又改為蘄陽。 周平淮南,改為蘄州。 黃梅 漢蘄春縣地。 宋分置新蔡郡。 隋改為黃梅。 武德四年,置南晉州,領黃梅、義豐、長吉、塘陽、新蔡五縣。 八年,廢州,仍省義豐等四縣,以黃梅來屬。 廣濟 漢蘄春縣地。 武德四年,置永寧縣。 天寶元年,改為廣濟縣。 蘄水 漢蘄春縣地。 宋置浠水縣。 武德四年,改為蘭溪。 天寶元年,改為蘄水。 申州中 隋義陽郡。 武德四年,置申州,領義陽、鐘山二縣。 八年,省南羅州,又以羅山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義陽郡。 乾元元年,復為申州。 舊領縣三,戶四千七百二十九,口二萬三千六十一。 天寶,戶二萬五千八百六十四,口十四萬七千七百五十六。 至京師一千七百九十六里,至東都九百四十三里。 義陽 漢平氏縣之義陽鄉,屬南陽郡。 魏分南陽立義陽郡。 晉自石城徙居于仁順,今州理也。 宋置司州,後魏改為郢州,隋改為申州 鐘山 漢鄳縣地,屬江夏郡。 隋改鐘山縣。 羅山 漢鄳縣地,隋為羅山縣。 武德四年,置南羅州,領羅山一縣。 八年廢,屬申州。 黃州下 隋永安郡。 武德三年,改為黃州,置總管,管黃、蘄、亭、南司四州。 黃州領黃岡、木蘭、麻城、黃陂四縣。 其年,省木蘭縣,分黃岡置堡城縣,分麻城置陽城縣。 仍于麻城縣置亭州,于黃陂縣置南司州。 七年,廢南司州及亭州,縣並屬黃州。 仍省堡城入黃岡。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 天寶元年,改為齊安郡。 乾元元年復為黃州。 舊領縣三,戶四千八百九十六,口二萬二千六十。 天寶,戶一萬五千五百一十二,口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八。 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黃岡 漢西陵縣地,江夏郡。 北齊于舊城西南筑小城,置衡州,領齊安一郡。 隋改齊安為黃州,治黃岡 黃陂 漢西陵縣地。 後周于古黃城西四十里獨家村置黃陂縣。 武德三年,置南司州。 七年,州廢,縣屬黃州。 麻城 漢西陵縣地。 隋置麻城縣。 武德三年,于縣置亭州,領麻城、陽城二縣。 八年,州廢,仍省陽城入麻城,縣屬黃州。 第3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3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