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州下 隋為漢東郡。 武德三年,改為隋州,領隋縣、光化、安貴、平林、順義五縣。 五年,省安貴縣。 八年,省平林、順義二縣。 貞觀十年,割唐州棗陽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漢東郡。 乾元元年,復為隋州。 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萬一千八百九十八。 天寶,縣四,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萬五千七百二十二。 在京師東南一千三百八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八里。 隋 漢縣,屬南陽郡。 後魏于縣置隋州,隋為漢東郡,皆治隋州 光化 隋縣 棗陽 漢舂陵縣,屬南陽郡。 隋置舂陵郡。 武德三年,改為昌州,領棗陽、舂陵、清潭、湖陽、上馬五縣。 其年,分湖陽、上馬置湖州。 五年,廢昌州及清潭縣。 貞觀元年,省舂陵入棗陽。 其年,以廢湖州之上馬、湖陽來屬。 九年,廢顯州。 自此移唐州于廢顯州,仍屬焉。 十年,改屬隋州 唐城 開元二十六年,分棗陽置。 郢州 後魏置溫州。 武德四年,置郢州于長壽縣,置京山、藍水二縣屬焉。 貞觀元年,省藍水入長壽。 又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章山屬荊州。 十七年,廢溫州,依舊置郢州,治京山。 天寶元年,改為富水郡。 乾元元年,復為郢州。 舊溫州領縣三,戶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 天寶改郢州,戶一萬二千四十六,口五萬七千三百七十五。 在京師東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東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 京山 隋縣,屬安陸郡。 武德四年,置溫州,因後魏。 領京山、富水二縣。 貞觀八年,廢鄀州,以長壽來屬。 十七年,復于縣置郢州。 長壽 漢竟陵縣地,屬江夏郡。 武德四年,于縣置郢州。 貞觀元年,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 八年,又屬溫州。 十七年,又屬郢州。 富水 隋舊。 武德初,屬溫州。 州廢,屬郢州。 復州 隋沔陽郡。 武德五年,改為復州,治竟陵縣,貞觀七年,移治沔陽。 天寶元年,改為竟陵郡。 乾元元年,復為復州。 舊領縣三,戶一千四百九十四,口六千二百一十八。 天寶,戶八千二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八百八十五。 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八里。 沔陽 漢竟陵縣地,屬江夏郡。 隋置沔陽郡,武德初,改為復州,皆治此縣 竟陵 漢縣,後廢。 晉復置,至隋不改 監利 漢華容縣地,屬南郡。 晉置監利縣。 襄州緊上 隋襄陽郡。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為襄州,因隋舊名。 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 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 五年,省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 七年,罷行台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 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 六年,廢都督府。 八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 又省常平入襄陽,省陰城入谷城,省南津入義清,省漢南入率道。 天寶元年,改為襄陽郡。 十四載,置防禦使。 乾元元年,復為襄州。 上元二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 舊領縣七,戶八千九百五十七,口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五。 天寶,戶四萬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萬二千一。 在京師東南一千一百八十二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三里。 襄陽 漢縣,屬南郡。 建安十三年,置襄陽郡。 晉入為荊州治所。 梁置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為襄陽郡,皆以此縣為治所。 鄧城 漢鄧縣,屬南陽郡,古樊城也。 宋故安養縣。 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貞元二十一年,移縣古鄧城置,乃改臨漢為鄧城縣 谷城 漢筑陽縣地,屬南陽郡。 隋為谷城縣 義清 漢中鄠縣地,屬南郡。 元魏改為義清縣。 舊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清良 南漳 漢臨沮縣,屬南郡。 晉立上黃縣。 後魏改為重陽縣,隋改為南漳。 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荊山縣。 又于縣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領荊山、重陽、平陽、渠陽、士門、歸義六縣。 七年,省渠陽入荊山,省平陽入重陽,又省土門、歸義二縣並房州之永清。 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荊山屬襄州。 移重陽入州城,改屬遷州。 八年,省重陽入荊山。 開元十八年,省荊山,移治于南漳故城,乃改為南漳 宜城 漢已阝縣。 屬南郡。 宋立華山郡于大堤村。 即今縣。 後魏改為宜城郡。 分華山、新野置陽立率道縣。 周省宜城郡,入率道縣。 武德四年,率道屬鄀州。 貞觀八年,改隷襄州。 天寶七載,改為宜城縣 樂鄉 漢鄀縣,屬南郡。 晉于合城郡置樂鄉縣。 武德四年,置鄀州,領樂鄉、長壽、率道、上洪四縣。 貞觀元年,省上洪縣。 八年,廢鄀州,以長壽屬溫州,以樂鄉、率道屬襄州。 第3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