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大都督府 隋上黨郡。 武德元年,改為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 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 四年,分上黨置壺關縣。 貞觀元年,廢都督府。 八年,置大都督府。 十年,又改為都督府。 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 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歷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 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 乾元元年,依舊為潞州大都督府。 舊領縣五,戶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口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五。 舊于襄垣置韓州,領縣五,戶七千一十七,口三萬二千九百三十六。 天寶領縣十,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 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四百八十七里。 上黨 漢壺關縣。 隋分置上黨,州所治。 壺關 武德四年,分上黨置,治于高望堡。 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 長子 漢縣 屯留 隋舊。 武德五年,自霍壁移于今所。 潞城 古邑。 隋特置潞城縣。 襄垣 隋縣。 武德元年,于縣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五縣,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屬。 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 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屬。 九年,省甲水縣。 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隷潞州。 黎城 舊刈陵縣,隋改曰黎城州。 涉 漢縣。 隋屬韓州。 州廢來屬。 銅鞮 隋屬韓州。 武德元年,屬沁州。 三年,分置甲水縣。 五年,移治水堡。 六年,移于今所,屬韓州。 省甲水縣。 韓州廢,屬潞州。 武鄉 漢垣縣,後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 改為鄉縣,屬韓州。 州廢,屬潞州。 則天加「武」字。 神龍年,去「武」字,復為鄉縣。 後又加「武」字。 澤州上 隋長平郡。 武德元年,改為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又置蓋城四縣。 又于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 三年,于今理置晉城縣。 六年,廢建州,自高平移蓋州治之。 八年,移澤州治端氏。 九年,省丹川、蓋城。 貞觀元年,廢蓋州,自端氏縣移澤州于今治。 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高平郡。 乾元元年,復為澤州。 舊領縣六,戶一萬六百六十,口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二。 天寶,戶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九十。 在京師東北一千三十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七里。 晉城 漢高都縣,隋改為丹川。 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澤水北,屬蓋州。 二年,于古高都城置晉城縣,屬建州。 六年,廢建州,縣屬蓋州。 九年,省丹川縣。 貞觀元年,廢蓋州,縣屬澤州 端氏 漢縣。 武德八年,移澤州于此縣。 貞觀元年,又移于晉城 陵川 漢泫氏縣,隋改陵川。 武德初,屬蓋州。 貞觀元年,隷澤州 陽城 隋濩澤縣。 武德元年,于縣置澤州。 八年,移州治于端氏。 天寶元年,改為陽城 沁水 元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為沁水,屬蓋州。 州廢來屬 高平 漢泫氏縣地。 武德元年,于縣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四縣。 貞觀元年,廢蓋州,來屬。 沁州下 隋上黨郡之沁源縣。 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分沁源置和川,凡四縣。 武德元年,改為沁州。 二年,分沁源置招遠縣。 三年,省招遠縣。 六年,以銅鞮屬韓州。 天寶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 乾元元年,復為沁州。 舊領縣三,戶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一萬六千一百七。 天寶,戶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 在京師東北一千二十五里,去東都六百三十五里。 沁源 漢谷遠縣。 州所治。 後魏改為沁源 和川 義寧元年,分沁源置 綿上 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綿上縣。 遼州 隋太原郡之遼山縣。 武德三年,分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 其年,置義興縣。 六年,自樂平移于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縣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 八年,改遼州為箕州。 先天元年,又改為儀州。 天寶元年,改為樂平郡。 乾元元年,復為儀州。 中和三年八月,復為遼州。 舊領縣四,戶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萬八千六百四十。 天寶,戶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 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七百九十七里。 遼山 漢垣縣地,魏改陽縣。 隋改遼山縣,屬并州。 武德三年,屬遼州。 榆社 晉武鄉縣。 義寧元年,分置榆社縣。 武德三年,于此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 仍置偃武縣。 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 和順 漢沾縣地。 隋為和順縣。 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為遼州 平城 隋縣。 武德初,屬并州。 三年,改屬榆州,六年,改為遼州。 北京太原府 隋為太原郡。 武德元年,改為并州總管,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 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 三年,廢總管。 其年,置汾陽;仍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 四年,又置總管,管並、介、受、遼、太、榆、汾七州。 其年,改為上總管。 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 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 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 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 七年,改為大都督府。 其年,置羅陰縣,仍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 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陰二縣,又以文水來屬。 八年,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 督並、汾、箕、嵐四州。 十四年,廢燕然縣。 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 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 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 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 舊領縣十四,戶九萬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萬九百三十六。 天寶領縣十三,戶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 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八百八里。 太原 漢晉陽縣。 隋文又移于州城內古晉陽城置,今州所治。 晉陽 隋新移于州內 太谷 隋縣。 武德三年,置太州。 六年,州廢,以太谷、祁屬并州 文水 隋縣。 武德三年,屬汾州。 六年,屬并州。 七年,又屬汾州。 貞觀初,還屬并州。 天授元年,改為武興縣,以天后鄉裡縣,與太原、晉陽併為京師。 神龍元年,依舊為文水 榆次 漢縣 第2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