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 漢縣。 在今壽光縣南十里故益都城是也。 北齊移入青州城北門外為治所。 臨淄 漢縣,治古齊國城。 久廢,隋復置。 博昌 漢縣,治故郡城。 樂安,隋縣。 武德二年,屬乘州。 州廢,屬青州。 總章二年,移治于今所 壽光 漢縣。 隋移治所于博昌縣。 初屬乘州,州廢來屬。 千乘 漢千乘國,後漢改為樂安郡。 宋、齊廢,隋置千乘縣。 武德二年,于縣置乘州,領千乘、博昌、壽光、新河五縣。 六年,廢新河縣。 八年,乘州廢,千乘等縣隷青州。 臨朐 漢縣。 隋為逢山縣,尋復為臨朐,屬北海郡。 北海 漢平壽縣。 隋置北海郡。 開皇三年罷郡,置下密縣于廢郡城。 大業二年,改為北海縣。 武德二年,于縣置濰州,領北海、連水、平壽、華池、城都、下密、東陽、寒水、訾亭、濰水、汶陽、膠東、營丘、華宛、昌安、都昌、城平等十七縣。 六年,唯留北海、營丘、下密三縣,余十四縣並廢。 八年,廢濰州,仍省營丘、下密二縣,以北海屬青州。 淄州上 隋齊郡之淄川縣。 武德四年,置淄州,領淄川、長白、萊蕪三縣。 六年,廢長白、萊蕪二縣。 八年,又以廢鄒州之長山、高苑、蒲台三縣來屬。 天寶元年,復為淄川郡。 乾元元年,復為淄州。 景龍元年,分高苑置濟陽縣,又並高苑。 又割蒲台隷之,後割屬棣州。 舊領縣五,戶六千三百二十三,口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五。 天寶,戶四萬二千七百三十七,口二十萬三千八百二十一。 在京師東北二千一百三十三里,東都東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 今管縣四,並濟陽入高苑。 淄川 郭下。 漢般陽縣。 武德初,屬淄州 長山 漢於陵縣。 武德初,屬鄒州。 州廢,屬淄州 高苑 隋置。 初屬鄒州,州廢來屬。 景龍元年,分置濟陽縣。 元和十五年,併入高苑 鄒平 漢縣。 北齊為平原縣。 隋移治漢鄒平故城,因改為鄒平。 初屬譚州,州廢來屬。 棣州上 後漢樂安郡。 隋渤海郡之厭次縣。 武德四年,置棣州,領陽信、樂陵、滳河、厭次四縣,治陽信。 六年,併入滄州。 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于樂陵縣,領厭次、滳河、陽信三縣,又割淄州之蒲台隷焉。 而樂陵屬滄州。 天寶元年,改為樂安郡。 上元元年,復為棣州。 領縣五,戶三萬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九。 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一十里,東都東北一千三百七十里。 厭次 郭下。 漢富平縣。 隋屬滄州。 武德四年,改屬棣州。 六年,省棣州,復隷滄州。 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厭次還屬 滳河 隋縣 陽信 漢縣,屬渤海郡。 貞觀十七年,改屬棣州 蒲台 漢漯沃縣。 隷淄州。 割屬棣州 渤海 垂拱四年,析蒲台、厭次置。 萊州中 漢東萊郡,隋因之。 武德四年,討平綦順,置萊州,領掖、膠水、即墨、盧鄉、昌陽、曲城、當利、曲台、膠東九縣。 六年,廢曲城、當利、曲台、膠東四縣。 貞觀元年,廢盧鄉,割登州之文登、廢牟州之黃來屬。 麟德元年,置牟平縣。 如意元年,割黃縣、文登、牟平置登州。 天寶元年,改萊州為東萊郡。 乾元元年,復為萊州。 舊領縣六:掖、黃、文登、昌陽、即墨、膠水,戶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六萬三千三百九十六。 天寶領縣四,戶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八,口七萬一千五百。 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九十九里,去東都一千八百五十二里。 掖 州治 漢東萊郡也。 隋置掖縣,屬萊州 昌陽 漢縣,置於古昌陽城。 永徽元年,移古縣西北二十三里 膠水 漢膠東國地。 隋置縣于古光州,因改名膠水 即墨 漢不其邑也。 隋置即墨縣。 登州 漢東萊郡之黃縣。 如意元年,分置登州,領文登、牟平、黃三縣,以牟平為治所。 神龍三年,改黃縣為蓬萊縣,移州治于蓬萊。 天寶元年,以登州為東牟郡。 乾元元年,復為登州。 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二百九十八,口一十萬八千九百。 在京師東三千一百五十里,至東都二千七十一里。 蓬萊 漢黃縣,屬萊州。 如意元年,于縣置登州。 神龍三年,改為蓬萊,移于今所 牟平 麟德二年,分文登置,屬萊州。 如意元年,置登州,治牟平。 神龍三年,移治所于蓬萊縣 文登 隋舊縣。 武德四年,置登州,領文登、觀陽二縣。 六年,以觀陽屬牟州,又置清陽、廓定二縣,屬登州。 貞觀元年,登州及清陽、廓定二縣並廢,地入文登縣 黃 漢舊縣。 神龍三年,改為蓬萊縣,屬登州,以為州治。 先天元年,又割蓬萊置黃縣。 志第十九 地理二 ○河東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河東道 河中府 隋河東郡。 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 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 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依舊總管府。 其年,置溫泉縣。 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仍省溫泉縣。 其年,罷都督府。 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 十七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 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 其年,罷中都,依舊為蒲州,又與陝,鄭、汴、懷、魏為「六雄」。 十二年,昇為「四輔」。 天寶元年,改為河東郡。 乾元元年,復為蒲州,割安邑屬陝州。 三年四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于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屬。 元年建卯月,又為中都。 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 舊領縣五,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 天寶領縣八,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 元和領縣十一。 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里,去東都五百五十里。 河東 隋縣。 州理所。 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 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年,復置 河西 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春宮。 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 臨晉 隋分猗氏置桑泉縣。 武德三年,分置溫泉縣。 九年,省溫泉併入桑泉。 天寶十三年,改為臨晉縣 解 隋虞鄉縣。 武德元年,改為解縣,屬虞州。 蒲州別置虞鄉縣。 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 二十二年,復析置解縣,屬蒲州 猗氏 漢縣,古郇國也 虞鄉 漢解縣地,後魏分置虞鄉縣。 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縣。 二十年,復置解縣,省虞鄉。 天授二年,複分解縣置虞鄉縣 永樂 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屬芮州。 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 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 神龍元年,復來屬 第2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