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州大都督府 隋靈武郡。 武德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五縣。 二年,以鳴沙縣屬西會州。 貞觀四年,于回樂縣置回、環二州,並屬靈武都督府。 十三年,廢回、環二州,靈州都督入靈、填二州。 二十年,鐵勒歸附,于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都督府。 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 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含、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 開元初廢,復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鷄田、鷄鹿、燭龍等六州,並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 天寶元年,改靈州為靈武郡。 至德元年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升為大都督府。 乾元元年,復為靈州。 舊領縣五,戶四千六百四十,口二萬一千四百六十二。 天寶領縣六,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在京師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東都二千里。 回樂 隋縣,在郭下。 武德四年,分置豐安縣,屬回州。 十三年,州廢,併入回東 鳴沙 隋縣。 武德二年,置西會州,以縣屬焉。 貞觀六年,廢西會州,置環州。 九年,廢環州,縣屬靈州。 神龍二年,移治廢豐安城 靈武 隋縣 懷元 隋縣。 界有隋五原郡。 武德元年,改為豐州,領九原縣。 六年,州縣俱省入懷遠縣。 儀鳳中,再築新城。 縣有鹽池三所 保靜 隋弘靜縣。 神龍元年,改為安靜。 至德元年,改為保靜 溫池 神龍元年置 燕然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 戶一百九十,口九百七十八 鷄鹿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 戶一百三十二,口五百五十六 鷄田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 戶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 東皋蘭州 寄在鳴沙界,九姓所處。 戶一千三百四十二,口五千一百八十二 燕山州 在溫池縣界,亦九姓所處。 戶四百三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六 燭龍州 在溫池界,亦九姓所處。 戶一百一十七,口三百五十三。 鹽州下 隋鹽川郡。 武德元年,改為鹽州,領五原、興寧二縣。 其年,移州及縣寄治靈州。 四年,省興寧入五原縣。 貞觀元年,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 二年,平梁師都,復于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寧二縣,隷夏州都督府。 其年,改為靈州都督府。 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 乾元元年,改為鹽州。 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 元和八年,隷夏州。 舊領縣二,戶九百三十二,口三千九百六十九。 天寶,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五。 在京師西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二千一十里。 五原 隋縣。 武德元年,寄治靈州。 貞觀元年省,二年復置 興寧 龍朔三年置。 豐州下 隋文帝置,後廢。 貞觀四年,以突厥降附,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唯領蕃戶。 十一年廢,地入靈州。 二十三年,又改豐州。 天寶元年,改為九原郡。 乾元元年,復為豐州。 領縣二,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 在京師北二千二百六里,至東都三千四十四里。 九原 永徽四年置 永豐 隋縣。 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復置。 會州上 隋會寧鎮。 武德二年,討平李軌,置西會州。 天寶元年,改為會寧郡。 乾元元年,復為會州。 永泰元年,昇為上州,領縣二,戶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萬六千六百六十二。 去京師一千一百里,至東都二千一百里。 會寧 隋涼川縣。 武德二年,改為會寧 烏蘭 後周縣,置在會寧關東南四里。 天授二年,移于關東北七里。 宥州 調露初,六胡州也。 長安四年,併為匡、長二州。 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 仍置六縣以隷之。 開元十年,復分為魯、麗、契、塞四州。 十一年,克定康待賓後,遷其人于河南、江淮之地。 十八年,又為匡、長二州。 二十六年,自江淮放回胡戶,于此置宥州及延恩、懷德、歸仁三縣。 天寶元年,改為寧朔郡。 至德二年,又改為懷德郡都督府。 乾元元年,復為宥州。 寶應後廢。 元和九年,復于經略軍置宥州,郭下置延恩縣。 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 長慶四年,夏州節度使李祐復置。 領縣三,戶七千八十三,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 去京師二千一百里,去東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延恩 開元二十六年,以廢匡州置,後隨州移徙 歸仁 舊蘭池州之長泉縣。 開元二十六年,置歸仁縣 懷德 開元二十六年,以廢塞門縣置。 勝州下都督府 隋置勝州,大業為榆林郡。 武德中,平梁師都,復置勝州。 天寶元年,復為榆林郡。 乾元元年,復為勝州。 領縣二,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 去京師一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都一千九百五里。 榆林 隋舊 河濱 隋榆林郡地。 貞觀三年,置雲州于河濱,因置河濱縣。 四年,改為威州。 八年廢,河濱屬勝州。 麟州下 天寶元年,王忠嗣奏請割勝州連谷、銀城兩縣置麟州,其年改為新秦郡。 乾元元年,復為麟州,領縣三,戶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一萬九百三。 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里,至東都一千九百五里。 新秦 天寶元年,分連谷、銀城二縣地置 連谷 舊屬勝州,天寶元年來屬 銀城 舊屬勝州,天寶元年來屬。 安北大都護府開元十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府。 總章中,改為安北大都護府。 北至陰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 舊領縣一,戶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 去京師二千七百里,至東都二千九百里。 在黃河之北。 陰山 天寶元年置。 河南道 東都 周之王城,平王東遷所都也。 故城在今苑內東北隅,自赧王已後及東漢、魏文、晉武,皆都于今故洛城。 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 北據邙山,南對伊闕,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 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東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圍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 都內縱橫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 每坊縱橫三百步,開東西二門。 第2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