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道郡國 關內道一 河南道二 關內道 京師 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 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 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 皇城在西北隅,謂之西內。 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 太極之後殿曰兩儀。 內別殿、亭、觀三十五所。 京師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 有東西兩市。 都內,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 街分一百八坊。 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 皇城之南大街曰硃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 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 京兆尹總其事。 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 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後曰宣政。 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 高宗已後,天子常居東內,別殿、亭、觀三十餘所。 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隆慶坊,本玄宗在籓時宅也。 自東內達南內,有夾城復道,經通化門達南內。 人主往來兩宮,人莫知之。 宮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本之樓。 禁苑在皇城之北。 苑城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東至灞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 苑內離宮、亭、觀二十四所。 漢長安故城東西十三里,亦隷入苑中。 苑置西南監及總監,以掌種植。 京兆府 隋京兆郡,領大興、長安、新豐、渭南、鄭、華陰、藍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涇陽、雲陽、三原、宜君、同官、華原、富平、萬年、高陵二十二縣。 武德元年,改為雍州。 改大興為萬年,萬年為櫟陽,分櫟陽置平陵,以渭南縣屬華州,分醴泉置溫秀縣,分雲陽置石門縣。 二年,分萬年置芷陽縣,分藍田置白鹿縣,分涇陽、始平置咸陽縣,分高陵置鹿苑縣,改平陵為粟邑縣,分醴泉置好畤縣,分盩厔置終南縣。 三年,改白鹿為寧人縣,分藍田置玉山縣,分始平置醴泉縣。 仍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分溫秀、石門二縣置泉州。 四年,改三原為池陽。 五年,復以華州之渭南來屬。 六年,改池陽為華池縣。 七年,廢芷陽入萬年縣。 貞觀元年,廢鹿苑入高陵縣,廢寧人、玉山入藍田縣,改雲陽為池陽縣,改華池為三原縣。 廢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三縣來屬。 八年,廢粟邑入櫟陽縣,廢終南入盩厔縣,廢雲陽入池陽縣。 仍改池陽為雲陽縣。 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 十七年,罷宜州,以華原、同官二縣來屬。 二十年,又置宜君縣。 永徽二年,廢宜君縣。 乾封元年,置明堂、乾封二縣。 咸亨元年,置美原縣。 文明元年,置奉天縣。 天授元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複舊。 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縣置稷州;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富平、美原等縣置宜州。 大足元年罷,以鴻、宜、鼎、稷四州依舊為縣,以始平等十七縣還隷雍州。 長安二年,廢乾封、明堂二縣。 景龍三年,以邠州之永壽、商州之安業二縣來屬。 景雲元年,復以永壽屬邠州,安業隷商州。 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復隋舊名。 四年,改同州蒲城縣為奉先縣,仍隷京兆府。 天寶元年,以京師為西京。 七載,置貞符縣。 十一年廢。 舊領縣十八,戶二十萬七千六百五十,口九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 天寶領縣二十三,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萬七千一百。 八十八府。 理京城之光德坊。 去東京八百里。 萬年 隋大興縣。 武德元年,改為萬年。 乾封元年,分置明堂縣,治永樂坊。 長安三年廢,復並萬年。 天寶七載,改為咸寧,乾元複舊也。 長安 隋縣。 乾封元年,分為乾封縣,治懷直坊。 長安三年廢,復並長安 藍田 隋縣 渭南 隋縣。 武德元年屬華州,五年復隷雍州。 天授二年置鴻州,分渭南置鴻門縣,凡領渭南、慶山、高陵、櫟陽、鴻門五縣。 尋廢鴻門縣,還入渭南。 大足元年,廢鴻州入雍州也 昭應 隋新豐縣,治古新豐城北。 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 神龍元年,復為新豐。 天寶二年,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 七載,省新豐縣,改會昌為昭應,治溫泉宮之西北 三原 隋縣。 武德四年,移治清谷南故任城,改為池陽縣。 六年,又移故所,改為華池縣,仍分置三原縣,屬北泉州。 貞觀元年,廢三原縣,仍改華池縣為三原縣,屬雍州。 九年,置高祖獻陵于縣之東南。 天授元年,改隷鼎州。 大足元年,隷京兆府 富平 隋縣。 天授二年,隷宜州。 大足元年州廢,還隷雍州。 景雲二年,置中宗定陵于縣界 櫟陽 陳萬年縣。 武德元年,改為櫟陽。 二年,分置粟邑縣。 貞觀八年,廢粟邑並櫟陽。 天授三年,隷鴻州。 大足元年,還隷雍州 咸陽 隋廢縣。 武德二年,復分涇陽置。 初治鮑橋,其年,移治杜郵。 天授二年,則天以其母順陵在其界,升為赤,神龍初復 高陵 隋縣。 天授二年,隷鴻州。 大足元年,還雍州 涇陽 隋縣。 天授二年,隷鼎州。 大足元年,還雍州 醴泉 隋寧夷縣,後廢。 貞觀十年,置昭陵于九嵕山,因析雲陽、咸陽二縣置醴泉縣。 天授元年,改隷鼎州。 大足元年,還雍州。 寶應二年,又置肅宗建陵,在縣北之憑山 雲陽 隋縣。 武德元年,分置石門縣。 三年,于石門縣置泉州,領石門、溫秀二縣。 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為雲陽,改雲陽為池陽,並屬雍州。 八年,廢雲陽,改池陽複名雲陽 興平 隋始平縣。 天授二年,隷稷州。 大足元年,還雍州。 景龍四年,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別于此,因改金城縣。 至德二年十月,改興平縣 鄠 隋縣 武功 隋縣。 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因后稷封邰為名。 其年,割郇州之郿、鳳泉二縣來屬。 四年,又割岐州之圍川、鳳泉屬岐州,以盩厔、好畤、武功三縣屬雍州。 天授二年,置稷州,領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五縣。 大足元年,還屬雍州 好畤 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 三年,改隷稷州。 貞觀元年,復屬雍州。 天授二年,復隷稷州。 大足元年,還屬雍州 盩厔 隋縣。 武德三年,屬稷州。 貞觀三年,還雍州。 天授二年,屬稷州。 大足元年,還雍州。 天寶元年,改為宜壽縣。 至德二年三月十八日,復為盩厔 奉先 舊蒲城縣,屬同州。 開元四年,以管橋陵,改京兆府,仍改為奉先縣。 十七年,制官員同赤縣。 寶應二年,又置玄宗泰陵于縣東北 第2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