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十年二月,京兆神策昭應婦人張氏,產一男二女。 貞元八年二月,許州人李狗兒持杖上含元殿,擊欄檻,又擊殺所擒卒,誅之。 十年四月,巨人跡見常州。 元和二年,開紅崖冶役夫將化為虎,眾以水沃之,化而不果。 長慶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張韶與卜者蘇玄明,于柴草車內藏兵仗,入宮作亂,二人對食于清思殿。 是日,禁軍誅張韶等三十七人。 寶曆二年十二月,延州人賀文妻產三男。 大和九年,京師訛言鄭注為主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 或相告雲,某處失幾兒。 人家扃鎖小兒甚密。 上恐,遣中使喻之,乃止。 開成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狂人劉德廣入含元殿,詔付京兆府杖殺之。 隋末有謡云:「桃李子,洪水繞楊山。 」煬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誅李金才。 後李密據洛口倉以應其讖。 隋文時,自長安故城東南移于唐興村置新都,今西內承天門正當唐興村門。 今有大槐樹,柯枝森鬱,即村門樹也。 有司以行列不正,將去之,文帝曰:「高祖嘗坐此樹下,不可去也。 」調露中,高宗欲封嵩山,累草儀注,有事不行。 有謡曰:「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 三度徵兵馬,旁道打騰騰。 」高宗至山下遘疾,還宮而崩。 永徽末,裡歌有《桑條韋也》、《女時韋也》樂。 及神龍中,韋后用事,鄭愔作《桑條歌》十篇上之。 龍朔中,俗中飲酒令,曰:「子母去離,連台龍抝倒。 」俗謂杯盤為子母,又名盤為台,即中宗廢于房州之應也。 時裡歌有《突厥鹽》,及則天遣尚書閻知微送武延秀,立知微為可汗,挾之入寇。 如意初,裡歌云:「黃麞黃麞草裡藏,彎弓射爾傷。 」後契丹李萬榮叛,陷營州,則天令總管曹仁師、王孝傑等將兵百萬討之,大敗於黃麞谷,契丹乘勝至趙郡。 垂拱已後,東都有《契苾兒歌》,皆淫艷之詞。 後張易之兄弟有內嬖,易之小字契苾。 元和小兒謡云:「打麥打麥三三三」,乃轉身曰:「舞了也。 」及武元衡為盜所害,是元和十年六月三日。 《五行傳》所謂詩妖,皆此類也。 上元中為服令,九品已上佩刀礪等袋,紛帨為魚形,結帛作之,為魚像鯉,強之意也。 則天時此制遂絶,景雲後又佩之。 張易之為母阿臧為七寶帳,有魚龍鸞鳳之形,仍為象床、犀簟。 則天令鳳閣侍郎李迥秀妻之,迥秀不獲已,然心惡其老,薄之。 阿臧怒,出迥秀為定州刺史。 中宗女安樂公主,有尚方織成毛裙,合百鳥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並見裙中。 凡造兩腰,一獻韋氏,計價百萬。 又令尚方取百獸毛為韉面,視之各見本獸形。 韋后又集鳥毛為韉面。 安樂初出降武延秀,蜀川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鳥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見之。 自安樂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 江嶺奇禽異獸毛羽,采之殆盡。 開元初,姚、宋執政,屢以奢靡為諫,玄宗悉命宮中出奇服,焚之於殿廷,不許士庶服錦繡珠翠之服。 自是采捕漸息,風教日淳。 韋庶人妹七姨,嫁將軍馮太和,權傾人主,嘗為豹頭枕以闢邪,白澤枕以闢魅,伏熊枕以宜男。 太和死。 再嫁嗣虢王。 及玄宗誅韋后,虢王斬七姨首以獻。 志第十八 地理一 王者司牧黎元,方制天下。 列井田而底職貢,分縣道以控華夷。 雖《皇墳》、《帝典》之殊涂,《禹貢》、《周官》之異制,其于建侯胙土 ,頒瑞剖符,外湊百蠻,內親九牧,古之元首,咸有意焉。 然子弟受封,周室竟貽于衰削;郡縣為理,秦人不免于敗亡。 蓋德業有淺深,制置無工拙。 殷、周未為得,秦、漢未為非。 摭實而言,在哲後守成而已。 謹詳前代隆平之時,校今日耗登之數,存諸戶籍,以志休期。 昔秦並天下,裂地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監之。 其地西臨洮,而北沙漠 ,東縈南帶,皆際海濱。 漢興,以秦郡稍大,析置郡國。 武帝斥越攘胡,土宇彌廣。 哀、平之季,凡郡國百有三,縣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而諸郡置十三部刺史分統之。 謂司隷、並、荊、兗、豫、揚、冀、青、徐、益、交、涼、幽等十三州。 漢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里。 後漢郡國,百有五,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六。 亦如西京之制,置十三州刺史以充郡守。 其地廣袤,亦如前制。 曹魏之時,三分鼎峙,淮、漢之間,鞠為鬥壤。 洎太康混一,尋陷胡戎。 南北分爭 ,何暇疆理?三百年間,廢置不一。 及隋氏平陳,寰區一統。 大業三年,改州為郡,亦如漢制,置司隷、刺史,以糾郡守。 大凡隋簿,郡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 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東、南皆際大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極盛也。 及大業季年,群盜蜂起,郡縣淪陷,戶口減耗。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稱刺史。 其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 至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自隋季喪亂,群盜初附,權置州郡,倍于開皇、大業之間,貞觀元年 ,悉令並省。 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 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縣。 自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逾陰山,西抵大漠。 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 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高宗時,平高麗、百濟,遼海已東,皆為州,俄而復叛,不入提封。 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 議者以權重不便,尋亦罷之。 第2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