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又曰:「建用皇極。 」《傳》曰:「畋獵不時 ,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奸謀,則木不曲直。 棄法律,逐功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 好治宮室,飾台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 好戰功,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則金不從革。 簡宗廟,不禱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 」《經》曰「敬用五事」,謂「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又曰「建用皇極」,「皇建其有極」。 《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凶。 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鷄禍,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痾,時則有青眚青祥。 凡草木之類謂之妖,蟲豸之類謂之孽,六畜謂之禍,及人謂之痾,甚則異物生謂之眚,身外而來謂之祥也。 言之不從,是謂不乂,厥咎僭,厥罰恆昜,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痾,時則有白眚白祥。 視之不明,是謂不哲,厥咎豫,厥罰恆燠,厥極疾。 時則有草妖,時則有臝蟲之孽,時則有羊禍,時則有目痾,時則有赤眚赤祥。 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恆寒,厥極貧。 時則有鼓妖,時則有魚孽,時則有豕禍,時則有耳痾,時則有黑眚黑祥。 思之不睿,是謂不聖,厥咎蒙,厥罰恆風,厥極凶短折。 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 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恆陰,厥極弱。 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時則有下體代上之痾,時則有日月亂行、星辰逆行。 」九疇名數十五,其要五行、皇極之說,前賢所以窮治亂之變,談天人之際,蓋本於斯。 故先錄其言,以傳於事。 京房《易傳》曰:「臣事雖正,專必地震。 其震,于水則波,于木則搖,于屋則瓦落,大經在闢而易臣,茲謂陰動。 」又曰:「小人剝廬,厥妖山崩,茲謂陰乘陽,弱勝強。 」劉向曰:「金木水沴土,地所以震。 」《春秋》災異,先書地震、日蝕,惡陰盈也。 貞觀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松、叢二州地震,壞人廬舍。 二十年九月十五日,靈州地震,有聲如雷。 二十三年八月一日 ,晉州地震,壞人廬舍,壓死者五十餘人。 三日,又震。 十一月五日,又震。 永徽元年四月一日,又震。 六月十二日,又震。 高宗顧謂侍臣曰:「朕政教不明,使晉州之地,屢有震動。 」侍中張行成曰:「天,陽也;地,陰也。 陽,君象;陰,臣象。 君宜轉動,臣宜安靜。 今晉州地震,彌旬不休,臣將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 且晉州,陛下本封,今地屢震,尤彰其應。 伏願深思遠慮,以杜其萌。 」帝深然之。 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 先是,秦州百姓聞州西北地下殷殷有聲,俄而地震,壞廨宇及居人廬舍數千間,地拆而復合,震經時不定,壓死百餘人。 玄宗令右丞相蕭嵩致祭山川,又遣倉部員外郎韋伯陽往宣慰,存恤所損之家。 至德元年十一月辛亥朔,河西地震有聲,地裂陷,壞廬舍,張掖、酒泉尤甚。 至二載六月始止。 大曆二年十一月壬申 ,京師地震,有聲自東北來,如雷者三。 四年二月丙辰夜,京師地震,有聲如雷者三。 貞元三年十一月己卯夜,京師地震,是夕者三,巢鳥皆驚,人多去室。 東都、蒲、陝亦然。 四年正月朔日,德宗禦含元殿受朝賀。 是日質明,殿階及欄檻三十餘間,無故自壞,甲士死者十餘人。 其夜,京師地震。 二日又震,三日又震,十八日又震,十九日又震,二十日又震。 帝謂宰臣曰:「蓋朕寡德,屢致后土震驚,但當修政,以答天譴耳。 」二十三日又震,二十四日又震,二十五日又震,時金、房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壞,人皆露處。 至二月三日壬午,又震,甲申又震,乙酉又震,丙申又震。 三月甲寅,已震,己未又震,庚午又震,辛未又震。 京師地生毛,或白或黃,有長尺餘者。 五月丁卯,又震。 八月甲辰,又震,其聲如雷。 九年四月辛酉,京師又震,有聲如雷。 河中尤甚,壞城壘廬舍,地裂水湧。 十年四月戊申,又震。 十三年十月乙未日午時,震從東來,須臾而止。 元和七年八月,京師地震。 憲宗謂侍臣曰:「昨地震,草樹皆搖,何祥異也?」宰臣李絳曰:「昔周時地震,三川竭 ,太史伯陽甫謂周君曰:『天地之氣,不過其序。 若過其序,人亂也。 人政乖錯,則上感陰陽之氣,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於是有地震。 』又孔子修《春秋》,所紀災異,先地震、日蝕,蓋地載萬物,日君象,政有感傷,天地見眚,書之示戒,用儆後王。 伏願陛下體勵虔恭之誠,動以利萬物、綏萬方為念,則變異自消,休征可致。 」九年三月丙辰,巂州地震,晝夜八十震方止,壓死者百餘人。 大和九年三月乙卯,京師地震。 開成元年二月乙亥夜四更,京師地震,屋瓦皆墜,戶牖之間有聲。 二年十一月乙丑夜,地南北微震。 大中三年十月,京師地震,振武、天德、靈武、鹽、夏等州皆震,壞軍鎮廬舍。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