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二年四月辛酉朔,三年九月壬子朔。 大和八年二月壬午朔。 開成二年十二月庚寅朔,當蝕,陰雲不見。 會昌三年二月庚申朔,四年二月甲寅朔,五年七月丙午朔,六年十二月戊辰朔,皆蝕。 武德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夜,星孛于胃、昴間,凡二十八日,又孛于捲舌。 貞觀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星孛于虛、危,歷于玄枵,凡十一日而滅。 太宗謂侍臣曰:「是何妖也?」虞世南對曰:「齊景公時,有彗星。 晏子對曰:『公穿池畏不深,築台恐不高,行刑恐不重,是以彗為誡耳。 』景公懼而修德,十六日而星滅。 臣聞若德政不修,麟鳳數見,無所補也;苟政教無闕,雖有災愆,何損于時。 伏願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矜大,勿以太平日久而驕逸,慎終如始,彗何足憂。 」帝深嘉之。 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夜,星孛于畢、昴。 十五年六月十九日,星孛于太微,犯郎位。 七月甲戌滅。 總章元年四月,彗見五車,上避正殿,減膳,令內外五品已上上封事,極言得失。 許敬宗曰:「星雖孛而光芒小,此非國眚,不足上勞聖慮,請禦正殿,復常膳。 」不從。 敬宗又進曰:「星孛于東北,王師問罪,高麗將滅之征。 」帝曰:「我為萬國主,豈移過于小蕃哉!」二十二日星滅。 上元二年十月,彗見于角、亢南,長五尺。 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彗見東井,指南河、積薪,長三尺餘,漸向東北,光芒益穀,長三丈,掃中台,指文昌,經五十八日而滅。 永隆二年九月一日,萬年縣女子劉凝靜乘白馬,著白衣,男子從者八九十人,入太史局,升令床坐,勘問比有何災異。 太史令姚玄辯執之以聞。 是夜彗見西方天市中,長五尺,漸小,向東行,出天市,至河鼓右旗,十七日滅。 永淳二年三月十八日,彗見五車之北,凡二十五日而滅。 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西方有彗,長丈餘,凡四十九日滅。 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有星如半月,見西方。 景龍元年十月十八日,彗見西方,凡四十三日而滅。 二年二月,天狗墜於西南,有聲如雷,野雉皆雊。 七月七日,星孛胃、昴之間。 三年八月八日,星孛于紫宮。 太極元年七月四日,彗入太微。 開元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彗見五車;三十日,星孛于畢、昴。 二十六年三月八日,星孛于紫微垣,歷鬥魁,十餘日,陰雲不見。 武德元年六月三日,熒惑犯左執法。 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熒惑入太微。 九年五月,傅奕奏:太白晝見于秦,秦國當有天下。 高祖以狀授太宗。 及太宗即位,召奕謂曰:「汝前奏事幾累我,然而今後但須悉心盡言,無以前事為慮。 」貞觀十三年五月,熒惑犯右執法。 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熒惑逆犯太微東籓上相。 十七年三月七日,熒惑守心前星,十九日退。 其月二十二日,熒惑犯句陳。 九月二十九日,熒惑犯太微西籓上將。 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太白在太微,犯左執法,光芒相及。 永徽三年六月二日,熒惑犯右執法;三日,太白入太微,犯右執法。 顯慶五年二月三日,熒惑入南鬥。 龍朔元年九月十四日,太白犯太微左執法。 乾封二年五月,熒惑入軒轅。 咸亨元年十二月,熒惑入太微。 上元二年正月九日,熒惑犯房星。 儀鳳四年四月九日,熒惑犯羽林。 調露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太白經天。 長安四年,熒惑入月及鎮星,犯天關。 太史令嚴善思奏:法有亂臣伏罪,臣下謀上之變。 歲餘,誅二張,五王立中宗。 景龍三年六月八日,太白晝見于東井。 景雲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太白入羽林。 太極元年三月三日,熒惑入東井;四月十二日,熒惑與太白守東井。 先天元年八月十四日夜,月蝕盡,有星入月魄中。 十六日,太白襲月。 開元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熒惑入南鬥。 天寶十三載五月,熒惑守心五十餘日。 至德元載十一月二十六日,熒惑、太白同犯昴。 武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太白、辰、鎮聚于東井。 九年六月十八日,辰、歲會于東井。 二十三日,辰、歲、太白又會于東井。 貞觀十八年五月,太白、辰合于東井。 景雲二年七月,太白、鎮同在張宿。 武德三年十月三十日,有流星墜於東都城內,殷殷有聲。 高祖謂侍臣曰:「此何祥也?」起居舍人令狐德棻曰:「昔司馬懿伐遼,有流星墜於遼東梁水上,尋而公孫淵敗走,晉軍追之,至其星墜處斬之。 此王世充滅亡之兆也。 」貞觀十八年五月,有流星大如鬥,五日出東壁,光照地,聲如雷。 咸亨三年二月三日,有流星如雷。 景龍二年二月十九日,大星墜於西南,聲如雷,野雉皆雊。 景雲二年八月十七日,東方有流星出五車,至于上台。 天寶三載閏二月十七日,星墜於東南,有聲。 京師訛言官遣棖棖捕人肝以祭天狗,人相恐,畿內尤甚。 景龍元年九月十八日,有赤氣竟天,其光燭地,經三日乃止。 九月四日,黃霧昏。 唐隆元年六月八日,虹霓竟天。 災異編年 至德後 第2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