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從之。 於是增修太廟,始崇祔弘農府君及高祖神主,並舊四室為六室。 二十三年,太宗崩,將行崇祔之禮,禮部尚書許敬宗奏言:「弘農府君廟應迭毀。 謹按舊儀,漢丞相韋玄成以為毀主瘞埋。 但萬國宗饗,有所從來,一旦瘞埋,事不允愜。 晉博士范宣意欲別立廟宇,奉征西等主安置其中。 方之瘞埋,頗葉情理,事無典故,亦未足依。 又議者或言毀主藏於天府,祥瑞所藏,本非斯意。 今謹準量,去祧之外,猶有壇墠,祈禱所及,竊謂合宜。 今時廟制,與古不同,共基別室,西方為首。 若在西夾之中,仍處尊位,祈禱則祭,未絶祗享,方諸舊儀,情實可安。 弘農府君廟遠親殺,詳據舊章,禮合迭毀。 臣等參議,遷奉神主,藏於夾室,本情篤教,在理為弘。 」從之。 其年八月庚子,太宗文皇帝神主祔于太廟。 文明元年八月,奉高宗神主祔于太廟中,始遷宣皇帝神主于夾室。 垂拱四年正月,又于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四時享祀,如京廟之儀。 別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 則天尋又令所司議立崇先廟室數,司禮博士、崇文館學士周忭希旨,請立崇先廟為七室,其皇室太廟,減為五室。 春官侍郎賈大隱奏曰:「臣竊準秦、漢皇太后臨朝稱制,並據禮經正文,天子七廟,諸侯五廟。 蓋百王不易之義,萬代常行之法,未有越禮違古而擅裁儀注者也。 今周悰別引浮議,廣述異文,直崇臨朝權儀,不依國家常度,升崇先之廟而七,降國家之廟而五。 臣聞皇圖廣闢,實崇宗社之尊;帝業弘基,實等山河之固。 伏以天步多艱,時逢遏密,代天理物,自古有之。 伏惟皇太后親承顧托,憂勤黎庶,納孝慈之請,垂矜撫之懷,實所謂光顯大猷,恢崇聖載。 其崇先廟室,合同諸侯之數,國家宗廟,不合輒有移變。 臣之愚直,並依正禮,周忭之請,實乖古儀。 」則天由是且止。 天授二年,則天既革命稱帝,于東都改制太廟為七廟室,奉武氏七代神主,祔于太廟。 改西京太廟為享德廟,四時唯享高祖已下三室,余四室令所司閉其門,廢其享祀之禮。 又改西京崇先廟為崇尊廟,其享祀如太廟之儀。 萬歲登封元年臘月,封嵩山回,親謁太廟。 明年七月,又改京崇尊廟,為太廟,仍改太廟署為清廟台,加官員,崇其班秩。 聖歷二年四月,又親祀太廟,曲赦東都城內。 中宗即位,神龍元年正月,改享德廟依舊為京太廟。 五月,遷武氏七廟神主于西京之崇尊廟,東都創置太廟。 太常博士張齊賢建議曰: 昔孫卿子云:「有天下者事七代,有一國者事五代。 」則天子七廟,古今達禮。 故《尚書》稱「七代之廟,可以觀德」。 《祭法》稱「王立七廟,一罈一墠」。 王制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莫不尊始封之君謂11111之陳”陳于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室。 太祖東向,昭南向,穆北向。 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 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但商自玄王以後,十有四代,至湯而有天下。 周自后稷已後,十有七代,至武王而有天下。 其間代數既遠,遷廟親廟,皆出太祖之後,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 其後漢高祖受命,無始封祖,即以高皇帝為太祖。 太上皇高帝之父,立廟享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為尊于太祖故也。 魏武創業,文帝受命,亦即以武帝為太祖。 其高皇、太皇、外處君等併為屬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晉宣創業,武帝受命,亦即以宣帝為太祖。 其征西、豫章、潁川、京兆府君等併為屬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歷茲已降,至于有隋,宗廟之制,斯禮不改。 故宇文氏以文皇帝為太祖,隋室以武元皇帝為太祖。 國家誕受在命,累葉重光。 景皇帝始封唐公,實為太祖。 中間代數既近,列在三昭三穆之內,故皇家太廟,唯有六室。 其弘農府君、宣、光二帝,尊于太祖,親盡則遷,不在昭穆合食之數。 今皇極再造,孝思匪寧。 奉二月二十九日敕:「七室已下,依舊號尊崇。 」又奉三月一日敕:「既立七廟,須尊崇始祖,速令詳之」者。 伏尋禮經,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周朝太祖之外,以周文王為始祖,不合禮經。 或有引《白虎通義》雲「后稷為始祖、文王為太祖、武王為太宗」,及鄭玄注《詩·雍》序雲「太祖謂文王」以為說者。 其義不然。 何者?彼以禮「王者祖有功,宗有德,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故謂文王為太祖耳,非袷祭群主合食之太祖。 今之議者,或有欲立涼武昭王為始祖者,殊為不可。 何者?昔在商、周、稷、珣始封,湯、武之興,祚由稷、珣,故以稷、珣為太祖,即皇家之景帝是也。 涼武昭王勛業未廣,後主失國,土宇不傳。 景皇始封,實基明命。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涼之遠構,考之前古,實乖典禮。 魏氏不以曹參為太祖,晉氏不以殷王仰為太祖,宋氏不以楚元王為太祖,齊、梁不以蕭何為太祖,陳、隋不以胡公、楊震為太祖,則皇家安可以涼武昭王為太祖乎?漢之東京,大議郊祀,多以周郊后稷,漢當郊堯。 制上公卿議,議者多同,帝亦然之。 杜林正議,獨以為「周室之興,祚由后稷。 漢業特起,功不緣堯。 祖宗故事,所宜因循。 」竟從林議。 又傳稱,「欲知天上,事問長人」,以其近之。 武德、貞觀之時,主聖臣賢,其去涼武昭王蓋亦近於今矣。 當時不立者,必不可立故也。 今既年代浸遠,方復立之,是非三祖二宗之意。 實恐景皇失職而震怒,武昭虛位而不答,非社稷之福也。 宗廟事重,禘祫禮崇,先王以之觀德。 或者不知其說,既灌而往,孔子不欲觀之。 今朝命惟新,宜應慎禮,祭如神在,理不可誣。 請準敕加太廟為七室,享宣皇帝以備七代,其始祖不合別有尊崇。 太常博士劉承慶、尹知章又議云: 第1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