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先天二年,封華岳神為金天王。 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天寶五載,封中嶽神為中天王,南嶽神為司天王,北嶽神為安天王。 六載,河瀆封靈源公,濟瀆封清源公,江瀆封廣源公,淮瀆封長源公。 十載正月,四海並封為王。 遣國子祭酒嗣吳王祗祭東嶽天齊王,太子家令嗣魯王宇祭南嶽司天王,秘書監崔秀祭中嶽中天王,國子祭酒班景倩祭西嶽金天王,宗正少卿李成裕祭北嶽安天王;衛尉少卿李浣祭江瀆廣源公,京兆少尹章恆祭河瀆靈源公,太子左諭德柳偡祭淮瀆長源公,河南少尹豆盧回祭濟瀆清源公;太子率更令嗣道王煉祭沂山東安公,吳郡太守趙居貞祭會稽山永興公,大理少卿李稹祭吳岳山成德公,潁王府長史甘守默祭霍山應聖公,范陽司馬畢炕祭醫無閭山廣寧公;太子中允李隨祭東海廣德王,義王府長史張九章祭南海廣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廣潤王,太子洗馬李齊榮祭北海廣澤王。 取三月十七日一時禮冊。 玄宗禦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 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 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于路,投龍奠玉,造精舍,採藥餌,真訣仙蹤,滋于歲月。 肅宗至德二載春,在鳳翔,改汧陽郡吳山為西嶽,增秩以祈靈助。 及上元二年,聖躬不康,術士請改吳山為華山,華山為泰山,華州為泰州,華陽縣為太陰縣。 寶應元年,複舊。 則天長安三年,令天下諸州宜教人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例申奏。 開元十九年,于兩京置太公尚父廟一所,以漢留侯張良配饗。 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拜將帥亦告太公廟。 至肅宗上元元年閏四月,又尊為武成王,選歷代良將為十哲。 高宗顯慶元年三月辛巳,皇后武氏有事于先蠶。 玄宗先天二年三月辛卯,皇后王氏祀先蠶。 肅宗乾元二年三月己巳,皇后張氏祠先蠶于苑內,內外命婦同采焉。 舊儀,大祭祀,宮懸、軒縣奏于庭,登歌于堂上。 自至德二載克複兩京後,樂工不備,時又艱食,諸壇廟祭享,空有登歌,無壇下、庭中樂及三舞。 舊儀,凡祭享,有司行事,則太尉奠瓚幣,司徒拜俎,司空掃除,太尉初獻,太常卿亞獻,光祿卿終獻。 自上元後,南郊、九宮神壇、太廟,備此五官,余即太常卿攝司空,光祿卿攝司徒,貴省於事。 舊儀,有協律郎立於阼階上,麾竿以節樂,今無協律之位。 舊儀,光祿欲為祭饌,將陽燧望日取火,謂之明火。 太牢皆棧飼于廩犧署,以至充腯。 臨祭視其充瘦,謂之省牲,肅宗上元二年九月,改元為元年,詔:「圓丘方澤,依恆存一太牢。 皇廟諸祠,臨時獻熟。 」今昊天上帝、太廟,一牢,羊豕各三,余祭盡隨事辦供以備禮。 明火、棧飼之禮,亦不暇矣。 志第五 禮儀五 唐禮:四時各以孟月享太廟,每室用太牢,季冬蠟祭之後,以辰日臘享于太廟,用牲如時祭。 三年一祫 ,以孟冬。 五年一禘,以孟夏。 又時享之日,修七祀于太廟西門內之道南:司命,戶以春,灶以夏;門,厲以秋,行以冬,中溜則于季夏迎氣日祀之。 若品物時新堪進禦者,所司先送太常,與尚食相知,簡擇精好者,以滋味與新物相宜者配之。 太常卿奉薦于太廟,不出神主。 仲春薦冰,亦如之。 武德元年五月,備法駕迎宣簡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祔于太廟,始享四室。 貞觀九年 ,高祖崩,將行遷祔之禮,太宗命有司詳議廟制。 諫議大夫硃子奢建議曰: 按漢丞相韋玄成奏立五廟,諸侯亦同五。 劉子駿議開七祖,邦君降二。 鄭司農踵玄成之轍,王子雍揚國師之波,分涂並驅 ,各相師祖,咸玩共所習,好同惡異。 遂令歷代祧祀,多少參差,優劣去取,曾無畫一。 《傳》稱「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易》雲「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豈非別嫌疑,慎微遠,防陵僭,尊君卑佐,升降無舛,所貴禮者,義在茲乎!若使天子諸侯,俱立五廟,便是賤可以同貴,臣可以濫主,名器無準,冠屨同歸,禮亦異數,義將安設?《戴記》又稱: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廟。 ”若天子五廟,才與子男相埒,以多為貴,何所表乎?愚以為諸侯立高祖以下,並太祖五廟,一國之貴也。 天子立高祖以上,並太祖七廟,四海之尊也。 降殺以兩,禮之正焉。 前史所謂「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此其義也。 伏惟聖祖在天,山陵有日,祔祖嚴配,大事在斯。 宜依七廟,用崇大禮。 若親盡之外,有王業之所基者,如殷之玄王,周之后稷,尊為始祖。 倘無其例,請三昭三穆,各置神主,太祖一室,考而虛位。 將待七百之祚,遞遷方處,庶上依晉、宋,傍愜人情。 於是八座奏曰: 臣聞揖讓受終之後,革命創製之君,何嘗不崇親親之義,篤尊尊之道,虔奉祖宗,致敬郊廟。 自義乖闕裡,學滅秦庭,儒雅既喪,經籍湮殄。 雖兩漢纂修絶業,魏、晉敦尚斯文,而宗廟制度,典章散逸,習所傳而競偏說,執淺見而起異端。 自昔迄茲,多歷年代,語其大略,兩家而已。 祖鄭玄者則陳四廟之制,述王肅者則引七廟之文,貴賤混而莫辯,是非紛而不定。 陛下至德自然,孝思罔極,孺慕逾匹夫之志,製作窮聖人之道,誠宜定一代之宏規,為萬世之彞則。 臣奉述睿旨,討論往載,紀七廟者實多,稱四祖者蓋寡。 校其得失,昭然可見。 《春秋谷梁傳》及《禮記》、《王制》、《祭法》、《禮器》《孔子家語》,並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 」《尚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至于孫卿、孔安國、劉歆、班彪父子、孔晁、虞喜、干寶之徒,或學推碩儒,或才稱博物,商較今古,咸以為然。 故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晉、宋、齊、梁,皆依斯義,立親廟六,豈非有國之茂典,不刊之休烈乎?若使違群經之明文,從累代之疑議,背子雍之篤論,尊康成之舊學,則天子之禮,下逼於人臣,諸侯之制,上僭于王者,非所謂尊卑有序,名位不同者也。 況復禮由人情,自非天墜,大孝莫重於尊親,厚本莫先於嚴配。 數盡四廟,非貴多之道;祀逮七世,得加隆之心。 是知德厚者流光,乃可久之高義;德薄者流卑,實不易之令范。 臣等參議,請依晉、宋故事,立親廟六,其祖宗之制,式遵舊典。 庶承宗之道,興於理定之辰;尊祖之義,成於孝治之日。 第1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