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 ”鄭註云:「官,謂《詩》、《書》、《禮》、《樂》之官也。 」彼謂四時之學,將習其道,故儒官釋奠,各于其師。 既非國學行體,所以不及先聖。 至于春、秋二時合樂之日,則天子視學,命有司典秩,即總祭先聖、先師焉。 秦、漢釋奠,無文可檢。 至于魏武,則使太常行事。 自晉、宋已降,時有親行,而學官主祭,全無典實。 且名稱國學,樂用軒懸,樽俎威儀,蓋皆官備,在於臣下,理不合專。 況凡在小神,猶皆遣使行禮,釋奠既准中祀,據理必須稟命。 今請國學釋奠,令國子祭酒為初獻,祝辭稱「皇帝謹遣」,仍令司業為亞獻,國子博士為終獻。 其州學,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 縣學,令為初獻,丞為亞獻,博士既無品秩,請主薄及尉通為終獻。 若有闕,並以次差攝。 州縣釋奠,既請各刺史、縣令親獻主祭,望準祭社,同給明衣。 修附禮令,以為永則。 高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于先聖。 』鄭玄註云:‘若周公、孔子也。 」且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武王。 以孔子為先聖。 ”二年,廢書、算、律學。 龍朔二年正月,東都置國子監丞、主簿、錄事各一員,四門助教博士、四門生三百員,四門俊士二百員。 二月,復置律及書、算學。 三年,以書隷蘭台,算隷秘閣局,律隷詳刑寺。 乾封元年正月,高宗東封還,次鄒縣頓,祭宣父,贈太師。 總章元年二月,皇太子弘幸國學,釋奠,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 儀鳳三年五月,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併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 其餘經及《論語》,任依常式。 」則天天授三年,追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 則天長壽二年,自製《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為業,停《老子》。 神龍元年,停《臣軌》,複習《老子》。 以鄒、魯百戶封隆道公,謚曰文宣。 睿宗景雲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釋奠于太學。 太極元年正月,詔:「孔宣父祠廟,令本州修飾,取側近三十戶以供灑掃。 」 開元七年十月戊寅,皇太子詣國學,行齒冑之禮。 開元十一年,春秋二時釋奠,諸州宜依舊用牲牢,其屬縣用酒脯而已。 十九年正月,春秋二時社及釋奠,天下州縣等停牲牢,唯用酒脯,永為常式,二十四年三月,始移貢舉,遣禮部侍郎姚奕請進士帖《左傳》、《禮記》,通五及第。 二十五年三月,敕:「明經自今已後,貼十通五已上;口問大義十條,取通六已上;仍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及第。 進士停帖小經,宜準明經例試大經,帖十通四,然後試雜文及策,訖,封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覆。 」二十六年正月,敕:「諸州鄉貢見訖,令引就國子監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問疑義,有司設食。 弘文、崇文兩館學生及監內得舉人,亦聽預焉。 」其日,祀先聖已下,如釋奠之禮。 青宮五品已下及朝集使,就監觀禮,遂為常式,每年行之至今。 初,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瓘奏稱:「先聖孔宣父廟,先師顏子配座,今其像立侍,配享合坐。 十哲弟子,雖複列像廟堂,不預享祀。 謹檢祠令:何休、范甯等二十二賢,猶沾從祀,望請春秋釋奠,列享在二十二賢之上。 七十子,請準舊都監堂圖形于壁,兼為立贊,庶敦勸儒風,光崇聖烈。 曾參等道業可崇,獨受經于夫子,望準二十二賢預饗。 」敕改顏生等十哲為坐像,悉預從祀。 曾參大孝,德冠同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 圖畫七十子及二十二賢于廟壁上。 以顏子亞聖,上親為之贊,以書於石。 閔損已下,令當朝文士分為之贊。 二十七年八月,又下制曰: 弘我王化,在乎儒術。 孰能發揮此道,啟迪含靈,則生人已來,未有如夫子者也。 所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 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賜。 不其猗歟!於戲!楚王莫封,魯公不用,俾夫大聖,才列陪臣,棲遲旅人,固可知矣。 年祀浸遠,光靈益彰,雖代有褒稱,而未為崇峻,不副于實,人其謂何? 朕以薄德,祗膺寶命,思闡文明,廣被華夏。 時則異於今古,情每重於師資。 既行其教,合旌厥德。 爰申盛禮,載表徽猷。 夫子既稱先聖,可追諡為文宣王。 宜令三公持節冊命,應緣冊及祭,所司速擇日,並撰儀注進。 其文宣陵並舊宅立廟,量加人灑掃,用展誠敬。 其後嗣可封文宣公。 至如辨方正位,著自禮經,苟非得所,何以示則?昔緣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坐豈如舊,宜補其墜典,永作成式。 自今已後,兩京國子監,夫子皆南面而坐,十哲等東西列侍。 天下諸州亦準此。 且門人三千,見稱十哲,包夫眾美,實越等夷。 暢玄聖之風規,發人倫之耳目,並宜褒贈,以寵賢明。 顏子淵既雲亞聖,須優其秩,可贈兗公。 閔子騫可贈費侯,冉伯牛可贈鄆侯,冉仲弓可贈薛侯,冉子有可贈徐侯,仲子路可贈衛侯,宰子我可贈齊侯,端木子貢可贈黎侯,言子游可贈吳侯,卜子夏可贈魏侯。 又夫子格言,參也稱魯,雖居七十之數,不載四科之目。 頃雖異於十哲,終或殊于等倫,允稽先旨,俾循舊位。 庶乎禮得其序,人焉式瞻,宗洙泗之丕烈,重膠庠之雅範。 又贈曾參、顓孫師等六十七人皆為伯。 於是正宣父坐于南面,內出王者袞冕之服以衣之。 遣尚書左丞相裴耀卿就國子廟冊贈文宣王。 冊畢,所司奠祭,亦如釋奠之儀,公卿已下預觀禮。 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就東都廟以行冊禮,自是始用宮懸之樂。 春秋二仲上丁,令三公攝行事。 天寶元年,明經、進士習《爾雅》。 九載七月,國子監置廣文館,知進士業,博士、助教各一人,秩同太學博士。 十二載七月,詔天下舉人不得充鄉貢,皆補學生。 四門俊士停。 第1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