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庚寅,幸芳桂宮,陰雨,還東都。 突厥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辨率師出朝那山掩擊之,為賊所敗,遂寇嵐州。 秋七月已醜,封皇孫重福為唐昌郡王。 甲辰,相王輪改封豫王,更名旦。 己丑,令唐昌郡王重福為京留守,劉仁軌副之。 召皇太子至東都。 己巳,河水溢,壞河陽城,水面高於城內五尺,北至鹽坎,居人廬舍漂沒皆盡,南北並壞。 庚戌,熒惑入輿鬼,犯質星。 十一月,皇太子來朝。 癸亥,幸奉天宮。 時天后自封岱之後,勸上封中嶽。 每下詔草儀注,即歲饑、邊事警急而止。 至是復行封中嶽禮,上疾而止。 上苦頭重不可忍,侍醫秦鳴鶴曰:「刺頭微出血,可愈。 」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斬,欲刺血於人主首耶!」上曰:「吾苦頭重,出血未必不佳。 」即刺百會,上曰:「吾眼明矣。 」戊戌,命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招討總管討山賊元珍、骨篤祿、賀魯等。 詔皇太子監國,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於東宮同平章事。 丁未,自奉天宮還東都。 上疾甚,宰臣已下並不得謁見。 十二月己酉,詔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 將宣赦書,上欲親禦則天門樓,氣逆不能上馬,遂召百姓于殿前宣之。 禮畢,上問侍臣曰:「民庶喜否?」曰:「百姓蒙赦,無不感悅。 」上曰:「蒼生雖喜,我命危篤。 天地神祇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 」是夕,帝崩于真觀殿,時年五十六。 宣遺詔:「七日而殯,皇太子即位於柩前。 園陵制度,務從節儉。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 」群臣上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于乾陵。 天寶十三載,改謚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史臣曰: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 虛襟似納于觸鱗,下詔無殊于扇暍。 既蕩情於帷薄,遂忽怠于基扃。 惑麥斛之佞言,中宮被毒;聽趙師之誣說,元舅銜冤。 忠良自是脅肩,奸佞于焉得志。 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為墟。 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後愚廢,信矣哉! 贊曰:藉文鴻業,僅保餘位。 封岱禮天,其德不類。 伏戎于寢,構堂終墜。 自藴禍胎,邦家殄瘁。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則天皇后武氏,諱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隋大業末為鷹揚府隊正。 高祖行軍于汾、晉,每休止其家。 義旗初起 ,從平京城。 貞觀中,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 及太宗崩 ,遂為尼,居感業寺。 大帝于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 時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 進號宸妃。 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 高宗稱天皇,武后亦稱天后。 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 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顯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 既將篡奪,是日自臨朝稱制。 庚午 ,加授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絳州刺史、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相州刺史、越王貞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紀王慎為太子太保。 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生變,故進加虛位,以安其心。 甲戌,劉仁軌為尚書左仆射,岑長倩為兵部尚書,魏玄同為黃門侍郎,並依舊知政事。 劉齊賢為侍中,裴炎為中書令。 嗣聖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于別所,仍改賜名哲。 己未,立豫王輪為皇帝 ,令居于別殿。 大赦天下,改元文明。 皇太后仍臨朝稱制。 庚午,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 太常卿兼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豫王府司馬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庶人賢死於巴州。 夏四月,滕王元嬰薨。 改封畢王上金為澤王,葛王素節為許王。 丁丑,遷廬陵王哲于均州。 閏五月 ,禮部尚書武承嗣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突厥骨咄祿、元珍寇朔州,命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拒之。 彗星見西北方,長二丈餘,經三十三日乃滅。 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為光宅。 旗幟改從金色,飾以紫,畫以雜文。 改東都為神都,又改尚書省及諸司官名。 初置右肅政御史台官員。 故司空李勣孫柳州司馬徐敬業偽稱揚州司馬,殺長史陳敬之,據揚州起兵,自稱上將,以匡複為辭。 冬十月,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三縣以應敬業。 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大總管,率兵三十萬以討之。 殺內史裴炎。 丁酉,追削敬業父祖官爵,復其本姓徐氏。 十二月,前中書令薛元超卒。 殺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 垂拱元年春正月,以敬業平,大赦天下,改元。 劉仁軌薨。 三月,遷廬陵王哲于房州。 頒下親撰《垂拱格》于天下。 夏四月 ,內史騫味道左授青州刺史。 五月,秋官尚書裴居道為內史,納言王德真配流象州,冬官尚書蘇良嗣為納言。 詔內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舉。 是夏大旱。 二年春正月,皇太后下詔,復政于皇帝。 以皇太后既非實意,乃固讓。 皇太后仍依舊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初令都督、刺史並準京官帶魚。 三月,初置匭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聽投之,由是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夏四月,岑長倩為內史。 六月 ,蘇良嗣為文昌左相,天官尚書韋待價為文昌右相,並同鳳閣鸞台三品。 右肅政御史大夫韋思謙為納言。 三年春正月,封皇子成義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王,隆業為趙王。 二月,韋思謙請致仕,許之。 夏四月,裴居道為納言,夏官侍郎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庚午,劉禕之賜死於家。 秋八月,地官尚書魏玄同檢校納言。 四年春二月,毀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 山東、河南甚饑乏,詔司屬卿王及善、司府卿歐陽通、冬官侍郎狄仁傑巡撫賑給。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偽造瑞石 ,文云:「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稱獲之洛水。 皇太后大悅,號其石為「寶圖」,擢授同泰游擊將軍。 第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