鬯不敏,初欲掇鮑、吳兩家之注,入之高注之本,俾古本存而義亦備,且義備然後古本賴以久存,於是採錄之際,不能不旁征他籍,即不能無意為取捨進退于其間,送成《戰國策注》三十三卷,別補姚氏《序錄》一卷,作《年表》一卷,附之高本,存於姚氏,至今又分兩刻。 盧氏之刻不及黃氏之善,故一仍黃刻,其誤文不加改,厥文不加補,羡文不加刪,錯文不加乙,一切具于注中。 誠以家法所在,雖讀者病不便,不顧矣。 意擬他日宜為一塾課本,凡應改、應補、應刪、應乙者,悉為雌黃;且易分國而通為《編年》,如陸隴其《戰國策去毒》之例,與此本相輔而行,兢兢乎蹈鮑氏竄亂之轍,未敢也。 惟是其書既介經終史始之間,則其人其才,必可以注經,可以注史,然後可以注此書。 末學疏淺,鄉居又艱獲佳籍,即經目遺忘亦多,時有不安,輒意改易,顧此失彼,遂相牽動,抵牾紛壇,知不能免,夫惡敢仰承三家之緒哉?後有作者,得比而審決更定之,則幸甚!光緒三十有四,(宣統初立之年)十有二月十日南匯于鬯香草序。 吾朝無國策注家,而日本卻有之。 鬯所見關修齡《高注補正》、橫田維孝《正解》、平井魯堂《講義》三家。 《講義》不足雲,關、橫田兩家雖學淺,而于虛義理所在時有體會,間出武斷,頗可摘取。 至于《策》學之難,首在年紀、地理兩大端,彼固茫乎其未辯也。 尚有譚周者,卻主姚氏之本,又有碕明允《通考》,兩書並未之見。 橫田書中有引碕哲夫說,即明允也。 鬯又記。 所得舊刻《國策》,單鮑注殘本,存西周、東周、齊、楚、趙、韓六卷,書首序葉已失。 其趙策「以正殷紂之事」,「殷」字厥筆作「股」,避宋宣祖諱,而他處「殷」字又不闕筆,蓋元以後翻宋本也,故其闕筆已校補,而偶失一未補耳。 亦小有訛,然不訛者多,合之吳本,間有異。 此真鮑本,非如黃《札記》以至正乙巳本為鮑本,未免差爾。 十一日又記。 戰國策注二十三卷孔昭煥家藏本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 舊本題漢高誘注。 今考其書,實宋姚宏校本也。 《文獻通考》引《祟文總目》曰:「《戰國策》篇卷亡闕,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闕。 又有後漢高誘注本二十捲,今闕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 」曾鞏校定序曰:「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 《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此為毛晉汲古閣影宋鈔本。 雖三十三卷皆題曰高誘注,而有誘注者僅二捲至四卷、六捲至十捲,與《崇文總目》八篇數合。 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兩卷,合前八卷,與曾鞏序”十篇數合。 而其餘二十三卷,則但有《考異》而無《注》。 其有《注》者多冠以「續」宇。 其偶遺「續」字者,如《趙策》一「郄疵」注、「雒陽」注,皆引唐林寶《元和姓纂》;《趙策》二「甌越」注,引魏孔衍《春秋後語》;《魏策》三「芒卯」注,引《淮南子注》。 衍與寶在誘後,而《淮南子注》即誘所自作,其非誘《注》,可無庸置辨。 蓋鞏校書之時,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誘書適有其十,惟闕第五、第三十一。 誘書所闕,則官書悉有之,亦惟闕第五、第三十一。 意必以誘書足官書,而又於他家書內摭二卷補之。 此官書、誘書合為一本之由。 然鞏不言校誘《注》,則所取惟正文也。 造姚宏重校之時,乃並所存誘《注》入之。 故其自序稱「不題校人並題續注者,皆余所益」。 知為先載誘《注》,故以「續」為別。 且凡有誘《注》復加校正者,並于夾行之中又為夾行,與無《注》之卷不同。 知校正之時,《注》己與正文並列矣。 卷端曾鞏、李格非、王覺、孫樸諸《序》、《跋》,皆前列標題,各題其字。 而宏《序》獨空一行,列于末,前無標題。 《序》中所言體例,又一一與書合,其為宏校本無疑。 其卷卷題高誘名者,殆傳寫所增,以贋古書耳。 書中校正稱曾者,曾鞏本也;稱錢者,錢藻本也;稱劉者,劉敞本也;稱集者,集賢院本也;無姓名者,即宏《序》所謂「不題校人」為所加入者也。 其點勘頗為精密。 吳師道作《戰國策鮑注補正》,亦稱為善本。 是元時猶知《注》出於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題高誘?考周密《癸辛雜識》稱賈似道嘗刊是書,豈其門客廖瑩中等皆媟褻下流,昧于檢校,一時誤題,毛氏適從其本影鈔歟?近世揚州所列,即從此本錄出,而仍題誘名,殊為沿誤。 今于原有《注》之卷題高誘注,姚宏校正續注原《注》已佚之卷,則惟題姚宏校正續注,而不列誘名。 庶幾各存其真。 宏字令聲,一名伯聲,剡川人。 嘗為刪定官,以伉宜忤秦檜,瘐死大理獄中。 蓋亦志節之士,不但其書足重也。 案《漢藝文志》、《戰國策》與《史記》為一類,歷代史志因之。 晁公武《讀書志》始改入子部縱橫家,《文獻通考》因之。 案班固稱司馬遷作《史記》,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于天漢。 則《戰國策》當為史類,更無疑義。 且子之為名,本以稱人,因以稱其所著,必為一家之言,乃當此目。 《戰國策》乃劉向裒合諸記併為一編,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謂「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隷子部,是以記事之書為立言之書,以雜編之書為一家之書,殊為未允。 今仍歸之史部中。 鮑氏戰國策注十捲內府藏本提要 宋鮑彪撰。 案黃鶴《杜詩補註》,郭知達集注《九家杜詩引》彪之語,皆稱為鮑文虎說,則其字為文虎也。 縉夏人,官尚書郎。 《戰國策》一書,編自劉向,注自高誘。 至宋而透注殘闕,曾鞏始合諸家之本校之,而于注文無所增損。 姚宏始稍補誘《注》之闕,而校正者多,訓釋者少。 彪此注成於紹興丁卯,其《序》中一字不及姚本。 蓋二人同時,宏又因忤秦檜死,其書尚未盛行于世,故魚未見也。 第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戰國策》
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