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帝嗣位,天下全盛,高昌王、突厥啟人可汗並親詣闕貢獻,於是征元入朝。 元懼,蕃禮頗闕。 大業七年,帝將討元罪,車駕度遼水,止營于遼東地,分道出師,各頓兵于其城下。 高麗出戰多不利,皆嬰城固守。 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入。 城將陷,賊輒言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 先馳奏,比報,賊守禦亦備,復出拒戰。 如此者三,帝不悟。 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 是行也,唯于遼水西拔賊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還。 九年,帝復親征,敕諸軍以便宜從事。 諸將分道攻城,賊勢日蹙。 會楊玄感作亂,帝大懼,即日六軍並還。 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高麗具知事實,盡鋭來追,殿軍多敗。 十年,又發天下兵,會盜賊蜂起,所在阻絶,軍多失期。 至遼水,高麗亦困弊,遣使乞降,因送斛斯政贖罪。 帝許之,頓懷遠鎮受其降,仍以俘囚軍實歸。 至京師,以高麗使親告太廟,因拘留之。 仍徵元入朝,元竟不至。 帝更圖後舉,會天下喪亂,遂不復行。 百濟之國,蓋馬韓之屬也,出自索離國。 其王出行,其侍兒于後妊娠,王還,欲殺之。 侍兒曰:「前見天上有氣如大鷄子來降,感,故有娠。 」王舍之。 後生男,王置之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後徙于馬闌,亦如之。 王以為神,命養之,名曰東明。 及長,善射,王忌其猛,復欲殺之。 東明乃奔走,南至淹滯水,以弓擊水,魚鱉皆為橋,東明乘之得度,至夫余而王焉。 東明之後有仇台,篤于仁信,始立國于帶方故地。 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遂為東夷強國。 初以百家濟,因號百濟。 其國東極新羅,北接高句麗,西南俱限大海,處小海南,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餘里。 其都曰居拔城,亦曰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 王姓余氏,號「于羅瑕」,百姓呼為「鞬吉支」,夏言並王也。 王妻號「于陸」,夏言妃也。 官有十六品:左平五人,一品;達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杅率,五品;奈率,六品。 已上冠飾銀華。 將德,七品,紫帶。 施德,八品,皁帶。 固德,九品,赤帶。 季德,十品,青帶。 對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黃帶。 武督,十三品;佐軍,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帶。 自恩率以下,官無常員。 各有部司,分掌眾務。 內官有前內部、谷內部、內掠部、外掠部、馬部、刀部、功德部、藥部、木部、法陪、後宮部。 外官有司軍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部、點口部、客部、外舍部、綢部、日官部、市部,長吏三年一交代。 都下有萬家,分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後部,部有五巷,士庶居焉。 部統兵五百人。 五方各有方領一人,以達率為之,方佐貳之。 方有十郡,郡有將三人,以德率為之。 統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城之內外人庶及余小城,咸分隷焉。 其人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 其飲食衣服,與高麗略同。 若朝拜祭祀,其冠兩廂加翅,戎事則不。 拜謁之禮,以兩手據地為禮。 婦人不加粉黛,女辮髮垂後,已出嫁,則分為兩道,盤于頭上。 主似袍而袖微大。 兵有弓箭刀槊。 俗重騎射,兼愛墳史,而秀異者頗解屬文,能吏事。 又知醫藥、蓍龜,與相術、陰陽五行法。 有僧尼,多寺塔,而無道士。 有鼓角、箜篌、箏竽、篪笛之樂,投壺、樗蒲、弄珠、握槊等雜戲。 尤尚弈棋。 行宋《元嘉歷》,以建寅月為歲首。 賦稅以布、絹、絲、麻及米等,量歲豐儉,差等輸之。 其刑罰,反叛、退軍及殺人者,斬;盜者,流,其臓兩倍征之;婦犯奸,沒入夫家為婢。 婚娶之禮,略同華俗。 父母及夫死者,三年居服,余親則葬訖除之。 土田濕,氣候溫暖,人皆山居。 有巨慄,其五穀、雜果、菜蔬及酒醴餚饌之屬,多同於內地。 唯無駝、騾、驢、羊、鵝、鴨等。 國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氏、解氏、真氏、國氏、木氏、苗氏。 其王每以四仲月祭天及五帝之神。 立其始祖仇台之廟于國城,歲四祠之。 國西南,人島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魏延興二年,其王餘慶始遣其冠軍將軍駙馬都尉弗斯侯、長史余禮、龍驤將軍、帶方太守司馬張茂等上表自通,云:「臣與高麗,源出夫余,先世之時,篤崇舊款。 其祖釗,輕廢鄰好,陵踐臣境。 臣祖須,整旅電邁,梟斬釗首。 自爾以來,莫敢南顧。 自馮氏數終,餘燼奔竄,醜類漸盛,遂見陵逼,構怨連禍,三十餘載。 若天慈曲矜,遠及無外,速遣一將,來救臣國。 當奉送鄙女,執掃後宮,並遣子弟,收圉外廄,尺壤疋夫,不敢自有。 去庚辰年後,臣西界海中,見屍十餘,並得衣器鞍勒。 看之,非高麗之物。 後聞乃是王人來降臣國,長蛇隔路,以阻于海。 今上所得鞍一,以為實矯。 」 獻文以其僻遠,冒險入獻,禮遇優厚,遣使者邵安與其使俱還。 詔曰:「得表聞之無恙。 卿與高麗不睦,至被陵犯,苟能順義,守之以仁,亦何憂于寇讎也。 前所遣使,浮海以撫荒外之國,從來積年,往而不反,存亡達否,未能審悉。 卿所送鞍,比校舊乘,非中國之物。 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過。 經略權要,已具別旨。 」又詔曰:「高麗稱籓先朝,供職日久,于彼雖有自昔之釁,于國未有犯令之愆。 卿使命始通,便求致伐,尋討事會,理亦未周。 所獻錦布海物,雖不悉達,明卿至心。 今賜雜物如別。 」又詔璉護送安等。 至高麗,璉稱昔與餘慶有讎,不令東過。 安等於是皆還,乃下詔切責之。 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餘慶璽書,褒其誠節。 安等至海濱,遇風飄蕩,竟不達而還。 自晉、宋、齊、梁據江左,亦遣使稱籓,兼受拜封。 亦與魏不絶。 及齊受東魏禪,其王隆亦通使焉。 淹死,子余昌亦通使命于齊。 武平元年,齊後主以余昌為使持節、侍中、車騎大將軍,帶方郡公、百濟王如故。 二年,又人余昌為持節、都督東青州諸軍事、東青州刺史。 周建德六年,齊滅,余昌始遣使通周。 宣政元年,又遣使為獻。 隋開皇初,余昌又遣使貢方物,拜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 平陳之歲,戰船漂至海東耽牟羅國。 其船得還,經于百濟,昌資送之甚厚,並遣使奉表賀平陳。 文帝善之,下詔曰:「彼國懸隔,來往至難,自今以後,不須年別入貢。 」使者舞蹈而去。 十八年,余昌使其長史王辯那來獻方物。 屬興遼東之役,遣奉表,請為軍導。 帝下詔,厚其使而遣之。 高麗頗知其事,兵侵其境。 余昌死,子余璋立。 大業三年,余璋遣使燕文進朝貢。 其年,又遣使王孝鄰入獻,請討高麗。 煬帝許之,命覘高麗動靜。 然余璋內與高麗通和,挾詐以窺中國。 七年,帝親征高麗,余璋使其臣國智牟來請軍期。 帝大悅,厚加賞賜,遣尚書起部郎席律詣百濟,與相知。 明年,六軍度遼,余璋亦嚴兵于境,聲言助軍,實持兩端。 尋與新羅有隙,每相戰爭。 十年,復遣使朝貢。 後天下亂,使命遂絶。 其南,海行三月有耽牟羅國,南北千餘里,東西數百里,土多麞鹿,附庸于百濟。 西行三日,至貊國千餘里雲。 第4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