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默,字文靜,初名海,本涼州隷戶。 自雲,其先河內溫人也,五世祖術,晉末為西夷校尉,因居酒泉安彌縣。 海生而涼州平,沒入而為閹人,因改名默。 有容貌,恭謹小心,賜爵睢陽侯,累遷選部尚書。 能自謹勵,當官任舉,頗得其人,加侍中,進爵河內公。 獻文將傳位京兆王子推,訪諸群臣,百官唯唯,莫敢先言,唯源賀等辭義正直,不肯奉詔。 獻文怒,變色,復以問默。 默對曰:「臣以死奉戴皇太子。 」獻文默然良久,遂傳位孝文。 孝文立,得幸兩宮,祿賜優厚。 時尚書李亦有寵于獻文,與默對綰選部。 奏中書侍郎崔鑒為東徐州,北部主書郎公孫處顯為荊州,選部監公孫蘧為幽州,皆曰有能,實有私焉。 默疾其虧亂選體,遂爭于殿庭曰:「以功授官,因爵與祿,國之常典。 中書侍郎、尚書主書郎、諸曹監,勛能俱立,不過列郡。 今皆以為州,臣實為惑。 」於是默與遂為深隙。 竟列默為監藏。 因黜為門士。 默廢寢忘食,規報前怨。 踰年,還入為侍禦、散騎常侍、侍中、尚書左仆射,復兼選部如昔。 及將獲罪,默因抅成以誅之,然後食甘寢安,志于職事。 出為儀同三司、定州刺史,進爵為王。 克己清儉,事濟公私。 後薨于冀州刺史,追贈司空,謚曰康。 孫小,字茂翹,咸陽石安人也。 父瓚,姚泓安定護軍,為赫連屈丐所殺,小沒入宮刑。 會魏平統萬,遂徙平城。 內侍東宮,以聰識有智略稱。 未幾,轉四台中散。 太武幸瓜步,慮有北寇之虞,賜爵泥陽子,除留台將軍。 車駕還都,乃請父瓚贈謚,求更改葬。 詔贈秦州刺史、石安縣子,謚曰戴。 小後拜并州刺史,進爵中都侯。 州內四郡百餘人,詣闕頌其政化。 後遷冀州刺史,聲稱微少於前。 然所在清約,當時牧伯,無能及也。 性頗忍酷,所養子息,驅逐鞭撻,視如仇讎。 小之為并州,以郭祚為主簿。 重祚文才,兼任以書記,時人多之。 張宗之,字益宗,河南鞏人也。 家世寒微。 父孟舒,晉將劉裕西征,板假洛陽令。 初、緱氏宗文邕謀反,脅孟舒等事晉。 孟舒敗,走免。 宗之被執入京,腐刑。 以忠厚謹慎,擢為侍禦中散,賜爵鞏縣侯。 歷儀曹、庫部二曹尚書,領中秘書,進爵彭城公,後例降為侯。 卒於冀州刺史,贈懷州刺史,謚曰敬。 始宗之納南來殷孝祖妻蕭氏,宋儀同三司思話弟思度女也,多悉婦人儀飾故事。 太和中,初制六宮服章,蕭被命在內,豫見訪采,數蒙賜賚雲。 劇鵬,高陽人也。 粗覽經史,閒曉吏事。 與王質等俱充宦官,性通率,不以閽閹為恥。 孝文遷洛,常為宮官任事。 幽後之惑薛菩薩也,鵬密諫止之,不從,遂發憤卒。 張祐,字安福,安定石唐人也。 父成,扶風太守,太武末,坐事誅。 祐充腐刑,積勞至曹監、中給事。 文明太后臨朝,中官用事,祐寵幸冠諸閹,官特遷、尚書,進爵隴東公,仍綰內藏曹。 未幾監都曹,加侍中,與王睿等俱入八議。 太后嘉其忠誠,為造甲第。 宅成,孝文、太后親率文武往宴會焉。 拜尚書左仆射,進爵新平王,受職于太華庭,備威儀于宮城南,觀者以為榮。 孝文、太后親幸其宅,饗會百官。 祐性恭密,出入機禁二十餘年,未嘗有過。 由是特被恩寵,歲月賞賜,家累巨萬。 與王質等十七人,俱賜金券,許以不死。 薨,孝文親臨之,詔鴻臚典護喪事。 贈司空,謚曰恭。 葬日,車駕親送近郊。 祐養子顯明,後名慶,少歷內職,有姿貌,江陽王繼以女妻之。 襲爵,降為隴東公,又降為侯。 抱嶷,字道德,安定石唐人也,居于直谷。 自言其先姓巳,漢靈帝時,巳匡為安定太守。 董卓時,懼誅易氏,即家焉。 無得而知也。 幼時,隴東人張乾王反,家染其逆。 及乾王敗,父睹生逃免。 嶷獨與母沒入內宮,受刑,遂為宦人。 小心慎密,累遷中常侍、中曹侍禦尚書,賜爵安定公。 自總納言,職當機近,諸所奏議,必致抗直。 孝文、文明太后嘉之,以為殿中侍禦尚書。 太后既寵之,乃征其父睹生,拜太中大夫。 將還,見于皇信堂,孝文執手曰:「老人歸途,幾日可達?好慎行路!」其見幸如此。 睹生卒,贈秦州刺史,謚曰靖。 賜黃金八十斤,繒彩及絹八百疋,以供喪用。 並別使勞尉。 加嶷大長秋卿。 嶷老疾,乞外祿,乃出為涇州刺史,特加右光祿大夫。 將之州,孝文餞于西郊樂陽殿,以禦白羽扇賜之。 十九年,以刺史從駕南征,以老舊,每見勞問,數道稱嶷之正直。 命乘馬出入行禁之間,與司徒馮誕同例。 軍回,還州。 自以故老前官,為政多守往法,不能遵用新制。 侮慢土族,簡于禮接。 天性酷薄,雖弟侄甥婿,略無存潤。 卒於州。 先以從弟老壽為後,又養太師馮熙子次興。 嶷死後,二人爭立。 嶷妻張氏,致訟經年,得以熙子為後。 老壽亦仍陳訴,終獲紹爵,次興還於本族。 老壽凡薄,酒色肆情。 御史中尉王顯奏言:「前洛州刺史陰平子石榮、積射將軍抱老壽,恣蕩非軌,易室而奸,臊聲布于朝野,醜音被於行路,男女三人,莫知誰子。 人理所未聞,鳥獸之不若。 請以見事免官,付廷尉正罪。 」詔可之。 老壽死後,其舊奴婢尚六七百人。 老壽及石榮祖父皆造碑銘,就鄉建立,言西方直谷出二貴人。 石榮自被劾後,遂廢頓。 子長宣,位南兗州刺史,與侯景反,伏法。 王遇,字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 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 自雲其先姓王,後改為鉗耳氏,宣武時,改為王焉。 自晉已來,恆為渠長。 遇坐事腐刑,累遷吏部尚書,爵宕昌公。 出為華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幽後之前廢也,遇頗言其過。 及後進幸,孝文對李沖等申後無咎,而稱遇謗議之罪,遂免遇官,奪其爵。 宣武初,為光祿大夫,複舊爵。 馮氏為尼也,公私罕相供恤,遇自以嘗更奉接,往來祗謁,不替舊敬。 遇性工巧,強於部分。 北都方山、靈泉道俗居宇,及文明太后陵廟,洛京東郊馬射壇殿,修廣文昭太后墓園,及東西兩堂,內外諸門制度,皆遇監作。 雖年在耆老,朝夕不倦。 又長於人事,留意酒食之間。 每逢僚舊,觴膳精豐。 然競于榮利,趨求勢門。 趙脩之寵也,遇深附會,受敕為之造宅,增于本旨,笞擊作人,莫不嗟怨。 卒於官。 初遇之疾,太傅北海王與太妃俱往臨問,視其危惙,為之泣下。 其善奉諸貴,致相悲悼如此。 贈雍州刺史。 苻承祖,略陽氐人也。 因事為閹人,為文明太后所寵,賜爵略陽公。 歷吏部尚書,加侍中,知都曹事。 初,太后以承祖居腹之心任,許以不死之詔。 後承祖坐臓應死,孝文原之,命削職禁錮在家,授悖義將軍、佞濁子。 月餘遂死。 王質,字紹奴,高陽易人也。 其家坐事,幼下蠶室。 頗解書學,為中曹吏、內典監。 稍遷秘書中散,賜爵永昌子,領監禦。 遷為侍禦給事。 又領選部、監禦二曹事,進爵魏昌侯。 轉選部尚書。 出為瀛州刺史,風化粗行,人庶畏服之;而刑政峻刻,號為威酷。 孝文頗念其忠勤宿舊,每行留大故、馮司徒亡、廢馮後、陸睿、穆泰等事,皆賜質以璽書手筆,莫不委至,同之戚貴。 質皆寶掌。 入為大長秋卿,卒。 第4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