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興,趙郡南欒人也。 父天德,起自細微,至殿中尚書。 仲興幼而端謹,以父任,早給事左右,累遷越騎校尉。 孝文在馬圈,自不豫、大漸迄于崩,仲興頗預侍護。 宣武即位,轉左中郎將。 及帝親政,與趙脩並見寵任,遷光祿大夫,領武衛將軍。 雖與脩並,而畏慎自退,不若脩倨傲無禮。 咸陽王禧之出奔也,當時上下微為震駭,帝遣仲興先馳入金墉安慰。 後與領軍于勁參機要,因自回馬圈侍疾及入金墉功,遂封上黨郡開國公。 自拜武衛及受封日,車駕每臨饗其宅。 宣武游幸,仲興常侍,不離左右,外事得徑以聞,百僚亦聳體而承望焉。 兄可久,以仲興故,自散爵為征虜府長史,帶彭城太守。 仲興世居趙郡,自以寒微,雲舊出京兆霸城,故為雍州大中正。 尚書後以仲興賞報過優,北海王詳嘗以面啟,奏請降減,事久不決。 可久在徐州,恃仲興寵勢,輕侮司馬梁郡太守李長壽,乃令僮仆邀毆長壽,遂折其脅。 州以表聞,北海王詳因百僚朝集,厲色大言曰:「徐州名籓,先帝所重,朝廷雲何簡用上佐,遂至此紛紜,以徹荒外,豈不為國醜辱!」仲興是後漸疏。 宣武乃下詔奪其封邑。 後卒於并州刺史。 宣武時,又有上谷寇猛,少以姿干充武賁,稍遷至武衛將軍。 出入禁中,無所拘忌。 自以上谷寇氏,得補燕州大中正,而不能甄別士庶也。 卒,贈燕州刺史。 趙修,字景業,趙郡房子人也。 父謐,陽武令。 修本給事東宮,為白衣左右,頗有膂力。 宣武踐阼,愛遇日隆。 然天性暗塞,不親書疏。 宣武親政,旬月間頻有轉授。 每受除設宴,帝幸其宅,諸王公百僚悉從,帝親見其母。 修能劇飲,至于逼勸觴爵,雖北海王詳、廣陽王嘉等皆亦不免,必致困亂。 每適郊廟,修常驂陪,出入華林,恆乘馬至禁內。 咸陽王禧誅,其家財貨多賜高肇及脩。 修之葬父,百官自王公已下,無不吊祭,酒犢祭奠之具,填塞門街,。 于京師為制碑銘、石獸、石砫,皆發人車牛,傳致本縣,財用之費,悉自公家。 凶吉車乘將百兩,道路供給,皆出於官。 時將馬射,宣武留修過之,帝如射宮,又驂乘,輅車旒竿觸東門折。 脩恐不逮葬日,驛赴窆期。 左右求從及特遣者數十人,修道路嬉戲,殆無戚容,或與賓客奸掠婦女裸觀,從者噂沓喧嘩,詬詈無節,莫不畏而惡之。 是年,又為修廣增宅舍,多所併兼,洞門高堂,房廡周博,崇麗擬于諸王。 其四面鄰居,賂入其地者侯天盛兄弟,越次出補長史大郡。 修起自賤伍,暴致富貴,奢傲無禮,物情所疾,困其在外,左右或諷糾其罪。 自其葬父還也,舊寵小薄。 初,王顯附修,後因忿鬩,密伺其過,列修葬父時,路中淫亂不軌。 又云與長安人趙僧[A181]謀匿玉印事。 高肇、甄琛等構成其罪,乃密以聞。 始琛及李憑等曲事修,無所不至,懼相連及,乃爭共糾扌適。 遂有詔按其罪惡,鞭之一百,徒敦煌為兵。 其家宅作徒,即仰停罷,所親在內者,悉令出禁。 是日,修詣領軍于勁第,與之樗蒱。 籌未及畢,羽林數人,相續而至,稱詔呼之。 脩驚起,隨出。 路中執引脩馬詣領軍府。 琛與顯監決其罪,先具問事有力者五人,更迭鞭之,占令必死。 旨決百靴,其實三百。 修素肥壯,腰腹博碩,堪忍楚毒,了不轉動。 鞭訖,即召驛馬,促之令發。 出城西門,不自勝舉,縛置鞍中,急驅馳之,其母妻追隨,不得與語,行八十里乃死。 初,于後之入,修之力也。 修死後,領軍于勁猶追感舊意,經恤其家。 自余朝士昔相宗承者,悉棄絶之,以示己之疏遠焉。 茹皓,字禽奇,舊吳人也。 父謙之,本名要,隨宋巴陵王休若為將,至彭城,遂寓居淮陽上黨。 皓年十五六,為縣金曹吏。 南徐州刺史沈陵見而善之,自隨入洛,舉充孝文白衣左右。 宣武踐阼,皓侍直禁中,稍被寵接。 宣武嘗拜山陵,路中欲引與同車,黃門侍郎元匡切諫乃止。 乃帝親政,皓眷賚日隆。 時趙脩亦被幸,妒之,求出皓。 皓亦慮見危禍,不樂內官,遂超授濮陽太守,其父因皓,訟理舊勛,先除兗州陽平太守,賜以子爵。 父子剖符名邦,郡境相接。 皓忻于去內,不以疏外為戚。 及趙脩等敗,竟獲全。 雖起微細,為守乃清簡寡事。 後授左中郎將,領直閣,寵待如前。 皓既宦達,自雲本出雁門,雁門人諂附者,乃因薦皓于司徒,請為肆州大中正,詔特依許。 遷驍騎將軍,領華林諸作。 皓性微工巧,多所興立,為山于天泉池西,採掘北芒及南山佳石,徙竹汝、潁,羅蒔其間。 經構樓觀,列于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 帝心悅之,以時臨幸。 皓貴寵日昇,關豫政事,太傅、北海王詳以下,咸祗憚之。 皓娶仆射高肇從妹,于帝為從母,迎納之日,詳親詣之,禮以馬物,皓又為弟聘安豐王延明妹,延明恥非舊流,不許。 詳勸之云:「欲覓官職,如何不與茹皓婚姻也?」延明乃從焉。 皓頗敏慧,折節下人,潛自經營,陰有納受,貨產盈積,起宅宮西,朝貴弗及。 時帝雖親萬務,皓率常居內,留宿不還,傳可門下奏事。 未幾,轉光祿少卿。 意殊不已,方欲陳馬圈從先帝勞,更希榮舉。 初,脩、皓之寵,北海王詳皆附之。 又直閣劉冑本為詳薦,常感恩。 高肇素嫉諸王,常規陷害,既知詳與皓等交關相昵,乃構之,雲皓等將有異謀。 宣武乃召中尉崔亮,令奏皓、冑、常季賢、陳掃靜四人擅勢納賄及私亂諸事。 即日執皓等,皆詣南台,翌日,奏處殺之。 皓妻被發出堂,哭而迎皓。 皓徑入哭別,食椒而死。 冑字元孫,後位直閣將軍。 季賢起於主馬,宣武初好騎乘,因是獲寵。 位司藥丞,仍主廄閒。 掃靜、徐義恭,並彭城舊營人。 掃靜能為宣武典櫛梳,義恭善執衣服,並以巧便,旦夕居中,愛幸相侔,官敘不異。 二人皆承皓,皓亦接眷。 而掃靜偏為親密,與皓常在左右,略不歸休。 皓敗,掃靜亦死於家。 義恭小心謹慎,皓等死後,彌見幸信。 宣武不豫,義恭晝夜扶抱,崩于懷中。 義恭諂附元叉,叉有淫宴,多在其宅。 位終左光祿大夫。 趙邕,字令和,自雲南陽人也。 潔白美髭眉。 司空李沖之貴寵也。 邕以少年端謹,出入其家,頗給桉磨奔走之役。 沖令與諸子游處,人有束帶謁沖者,時托之以自通。 太和中,給事左右,至殿中監。 宣武即位及親政,猶居本任。 微與趙脩結為宗援,然亦不甚相附也。 邕父怡,以邕寵,召拜太常少卿,尋為荊州大中正,出為荊州刺史。 怡乃致其母喪,葬于宛城之南,趙氏舊墟。 後拜金紫光祿大夫,卒,贈相州刺史。 宣武每出入郊廟,脩恆以常侍兼侍中陪乘,而邕兼奉車都尉,執轡同載。 時人竊論,號為二趙。 以趙出南陽,徙屬荊州。 邕轉給事中,南陽中正。 以父為荊州大中正,罷。 宣武崩,邕兼給事黃門。 後為幽州刺史,貪與范陽盧氏為婚,女父早亡,其叔許之,而母不從。 母北平陽氏,攜女至家藏避,規免。 邕乃考掠陽叔,遂至于死。 陽氏訴冤,邕坐處死。 會赦,免。 孝昌初,卒。 第4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