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 世為三輔著姓。 祖直善,魏馮翊、扶風二郡守。 父旭,武威郡守。 建義初,為大行台右丞,加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 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豳州刺史。 時氐賊數為抄竊,旭隨機招撫,並即歸附。 尋卒官,贈司空、冀州刺史,謚曰文惠。 孝寬沈敏和正,涉獵經史。 弱冠,屬蕭寶夤作亂關右,乃詣闕,請為軍前驅。 朝廷嘉之,即拜統軍。 隨馮翊公長孫承業西征,每戰有功。 拜國子博士,行華山郡事。 屬侍中楊侃為大都督,出鎮潼關,引孝寬為司馬。 侃奇其才,以女妻之。 永安中,授宣威將軍、給事中,尋賜爵山北縣男。 普泰中,以都督從荊州刺史源子恭鎮穰城,以功除淅陽郡守。 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同隷荊州,與孝寬情好款密,政術俱美,荊部吏人號為連璧。 孝武初,以都督鎮城。 周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寬隨軍。 及克潼關,即授弘農郡守。 從拎竇泰,兼左丞,節度宜陽兵馬事。 仍與獨孤信入洛,為陽城郡守,復與宇文貴、怡峰應接潁川義徒,破東魏將任祥、堯雄于潁川。 孝寬又進平樂口,下豫州,獲刺史馮邕。 又從戰于河橋。 時大軍不利,邊境騷然,乃令孝寬以本將軍行宜陽郡事。 尋遷南兗州刺史。 是歲,東魏將段琛、堯傑復據宜陽,遣其陽州刺史牛道恆扇誘邊人。 孝寬深患之,乃遣諜人訪獲道恆手跡,令善學書者偽作道恆與孝寬書,論歸款意,又為落燼燒跡,若火下書者,還令諜人送於琛營。 琛得書,果疑道恆,其所欲經略,皆不見用。 孝寬知其離阻,因出奇兵掩襲,禽道恆及琛等,崤澠遂清。 大統五年,進爵為侯。 八年,轉晉州刺史,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 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劫盜,孝寬示以威信,州境肅然。 進授大都督。 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眾,志圖西入,以玉壁衝要,先命攻之。 連營數十里,至于城下。 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 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 孝寬更縛木接之,令極高峻,多積戰具以禦之。 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遂於城南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 孝寬復掘長塹,要其地道,仍簡戰士屯塹。 城外每穿至塹,戰土即擒殺之。 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在地道內者,便下柴火,以皮排吹之。 火氣一衝,咸即灼爛。 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莫之能抗。 孝寬乃縫布為縵,隨其所向則張設之。 布懸于空中,其車竟不能壞。 城外又縛松于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並欲焚樓。 孝寬復長作鐵鉤,利其鋒刃,火竿一來,以鈎遙豁之,松麻俱落。 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于其中各施樑柱。 作訖,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並崩壞。 孝寬又隨崩處,豎木柵以捍之,敵不得入。 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咸拒破之。 神武無如之何,乃遣倉曹參軍祖孝征謂曰:「未聞救兵,何不降也?」孝寬報云:「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反之危。 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 」俄而孝征復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隨入湯火中邪?」乃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匹。 」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 」孝寬弟子遷,先在山東,又鎖至城下,臨以白刃云:「若不早降,便行大戮。 」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 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 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 其夜遁去。 後因此忿恚,遂殂。 魏文帝嘉孝寬功,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悅至玉壁勞問,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 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 先是,路側一里置一土堠,經雨頽毀,每須修之。 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堠處植槐樹代之。 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陰。 周文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 」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 恭帝元年,以大將軍與燕公于謹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 還,拜尚書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三年,周文北巡,命孝寬還鎮玉壁。 周孝閔帝踐祚,拜小司徒。 明帝初,參麟趾殿學士,考校圖籍。 保定初,以孝寬立勛玉壁,置勛州,仍授勛州刺史。 齊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 晉公護以其相持日久,絶無使命,一日忽來求交易,疑別有故。 又以皇姑、皇世母先沒在彼,因其請和之際,或可致之。 遂令司門下大夫尹公正至玉壁,共孝寬詳議。 孝寬乃于郊盛設供帳,令公正接對使人,兼論皇家親屬在東之意。 使者辭色甚悅。 時又有汾州胡抄得關東人,孝寬復放東還,並致書一牘,具陳朝廷欲敦鄰好。 遂以禮送皇姑及護母等。 孝寬善於撫禦,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者,皆為儘力。 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遙通書疏。 故齊動靜,朝廷皆先知。 時有主帥許盆,孝寬度以心膂,令守一城。 盆乃以城東入。 孝寬怒,遣諜取之,俄而斬首而還。 其能致物情如此。 汾州之北,離石以南,悉是生胡,抄掠居人,阻斷河路。 孝寬深患之,而地入于齊,無方誅剪。 欲當其要處,置一大城。 乃于河西征役徒十萬,甲士百人,遣開府姚岳監築之。 岳色懼,以兵少為難。 孝寬曰:「計成此城,十日即畢。 既去晉州四百餘里,一日創手,二日偽境始知,設令晉州徵兵,二日方集,謀議之間,自稽三日,計其軍行,二日不到。 我之城隍,足得辦矣」。 乃令築之。 齊人果至南首,疑有大軍,乃停留不進。 其夜,又令汾水以南,傍介山、稷山諸村,所在縱火。 齊人謂是軍營,遂收兵自固。 版築克就,卒如其言。 四年,進位柱國。 時晉公護將東討,孝寬遣長史辛道憲啟陳不可,護不納。 既而大軍果不利。 後孔城遂陷,宜陽被圍。 孝寬乃謂其將帥曰:「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 然兩國爭之,勞師數載。 彼多君子,寧乏謀猷?若棄崤東,來圖汾北,我之疆界,必見侵擾。 今宜于華谷及長秋速築城,以杜賊志。 脫其先我,圖之實難。 」於是畫地形,具陳其狀。 晉公護令長史叱羅協謂使人曰:「韋公子孫雖多,數不滿百。 汾北築城,遣誰固守?」事遂不行。 天和五年,進爵鄖國公,增邑通前一萬戶。 是歲,齊人果解宜陽之圍,經略汾北,遂築城守之。 其丞相斛律明月至汾東,請與孝寬相見。 明月云:「宜陽小城,久勞戰爭。 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償,幸勿怪也。 」孝寬答曰:「宜陽彼之要衝,汾北我之所棄。 我棄彼圖,取償安在?且若輔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調陰陽,撫百姓,焉用極武窮兵,構怨連禍!且滄、瀛大水,千里無煙,復欲使汾、晉之間,橫屍暴骨,苟貪尋常之地,塗炭疲弊之人,竊為君不取。 」孝寬參軍曲岩頗知卜筮,謂孝寬曰:「來年東朝必大相殺戮。 」孝寬因令岩作謡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 」百升,斛也。 又言:「高山不摧自崩,槲樹不扶自豎。 」令諜人多賚此文,遺之於鄴。 祖孝征既聞,更潤色之,明月竟以此誅。 建德之後,武帝志在平齊。 孝寬乃上疏陳三策。 第3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