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訖,詔天下公除,帝及六宮,便議即吉。 運上疏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 先王制禮,安可誣之。 禮:天子七月而葬,以候天下畢至。 今葬期既促,事訖便除,文軌之內,奔赴未盡;鄰境遠聞,使猶未至。 若以喪服受弔,不可既吉更凶;如以玄冠對使,未知此出何禮?進退無據,愚臣竊所未安。 」書奏,帝不納。 自是德政不修,數行赦宥。 運又上疏曰:「臣謹按周官曰:『國君之過市,刑人赦。 』此謂市者交利之所,君子無故不遊觀焉,則施惠以悅之也。 尚書曰:『眚災肆赦。 」此謂過誤為害,罪雖大,當緩赦之。 謹尋經典,未有罪無輕重,溥天大赦之文。 故管仲曰:‘有赦者,奔馬之委轡;不赦者,痤疽之礪石。 』又曰:『惠者,人之仇讎;法者,人之父母。 』吳漢遺言,猶雲『唯願無赦。 』王符著論,亦云:『赦者非明世之所宜有。 』大尊豈可數施非常之惠,以肆奸宄之惡乎。 ”帝亦不納,而昏暴滋甚。 運乃輿櫬詣朝堂,陳帝八失: 一曰:內史禦正,職在弼諧,皆須參議,共理天下。 大尊比來小大之事,多獨斷之。 堯、舜至聖,尚資輔弼,況大尊未為聖主,而可專恣已心?凡諸刑罰爵賞,爰及軍國大事,請參諸宰輔,與眾共之。 二曰:內作色荒,古人重誡。 大尊初臨四海,德惠未洽,先搜天下美女,用實後宮,又詔儀同以上女,不許輒嫁。 貴賤同怨,聲溢朝野。 請姬媵非幸禦者,放還本族。 欲嫁之女,勿更禁之。 三曰: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猶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 大尊比來一入後宮,數日不出。 所須聞奏,多附內豎。 傳言失實,是非可懼。 事由宦者,亡國之征。 請準高祖,居外聽政。 四曰:變故易常,乃為政之大忌;淫刑酷罰,非致安之弘規。 若罰無定刑,則天下皆懼;政無常法,則人無適從。 豈有削嚴刑之詔未及半祀,便即遣改,更嚴前制?政令不定,乃至于此!今宿衛之官,有一夜不直者,罪至削除;因而逃亡者,遂便籍沒。 此則大逆之罪,與杖十同科。 雖為法愈嚴,恐人情愈散。 一人心散,尚或不可止,若天下皆散,將如之何?請遵輕典,並依大律,則億兆之人,手足有所措矣。 五曰:高祖IX雕為樸,本欲傳之萬世。 大尊朝夕趨庭,親承聖旨。 豈有崩未踰年,而遽窮奢麗,成父之志,義豈然乎?請興造之制,務從卑儉,雕文刻鏤,一切勿營。 六曰:都下之人,徭賦稍重。 必是軍國之要,不敢憚勞。 豈容朝夕徵求,唯供魚龍爛漫;士庶從役,只為俳優角抵?紛紛不已,財力俱竭,業業相顧,無復聊生。 凡無益之事,請並停罷。 七曰:近見有詔,上書字誤者即科其罪。 假有忠讜之人,欲陳時事,尺有所短,文字非工,不密失身,義無假手,脫有舛謬,便迫嚴科。 嬰徑尺之鱗,其事非易;下不諱之詔,猶懼未來。 更加刑戮,能無箝口?大尊縱不能采誹謗之言,無宜杜獻替之路。 請停此詔,則天下幸甚。 八曰:或桑谷生朝,殷王因之獲福,今玄象垂戒,此亦興周之祥。 大尊雖滅膳撤縣,未盡銷譴之理。 誠願諮諏善道,修布德政,解兆庶之慍,引萬方之罪。 則天變可除,鼎業方固。 大尊若不革茲八事,臣見周廟不血食矣。 帝大怒,將戮之。 內史元嚴諫,因而獲免。 翌日,帝頗感悟,召運謂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實是忠臣。 先皇聖明,卿數有規諫;朕既昏暗,卿復能如此!」乃賜禦食以賞之。 朝之公卿,初見帝甚怒,莫不為運寒心。 後見獲賞,又皆相賀,以為倖免獸口。 內史鄭譯常以私事請託,運不之許,因此銜之。 及隋文帝為丞相,譯為長史,遂左遷運為廣州滍陽令。 開皇五年,轉毛州高唐令。 頻歷二縣,並有聲績。 運常願處一諫官,從容諷議,而性訐直,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 乃發憤錄夏、殷以來諫爭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條,合四十一卷,名曰諫苑。 奏上之。 隋文帝覽而嘉焉。 論曰:王羆剛峭有餘,弘雅未之聞也。 情安儉率,志在公平。 既而奮節危城,抗辭勍敵,梁人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 以此見稱,信非虛矣。 至述不隕門風,亦足稱也。 王思政驅馳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際。 及乎策名霸府,作鎮潁川,設縈帶之險,修守禦之術,以一城之眾,抗傾國之師,率疲駘之兵,當勁勇之卒,猶能亟摧大敵,屢建奇功。 忠節冠于本朝,義聲動于鄰聽。 運窮事蹙,城陷身囚,壯志高風亦足奮于百世矣。 尉遲迥地則舅甥,職惟台袞,沐恩累葉,荷眷一時,居形勝之地,受籓維之托,顛而不扶,憂責斯在?及主威雲謝,鼎業將遷,九服移心,三靈改卜,遂能志存赴蹈,投袂稱兵。 忠君之勤未宣,違天之禍便及。 校其心,翟義、葛誕之儔歟。 綱、運積宣王室,勤勞出內。 觀其自致榮寵,豈唯恩澤而已乎?夫士之成名,其途不一,蓋有不待爵祿而貴,不因學藝而重者何?亦云忠孝而已。 若乃竭力以奉其親者,人子之行也;致身以事其君者,人臣之節也。 斯固彌綸三極,囊括百代。 當宣帝之在東朝,凶德方兆,王軌志惟無諱,極議于骨肉之間,竟遇淫刑,以至夷滅。 若斯人者,人或以為其不忠,則天下莫之信也。 觀樂運之所以行已之節,其有古之遺直之風乎。 ************ 列傳第五十一 周惠達 馮景 蘇綽子威 從兄亮 周惠達,字懷文,章武文安人也。 父信,歷樂鄉、平舒、成平三縣令,皆以廉能稱。 惠達幼有節操,好讀書,美容貌。 魏齊王蕭寶夤為瀛州刺史,召惠達及河間馮景同在閣下,甚禮之。 及寶夤還明,惠達隨入洛陽。 寶夤西征,惠達復隨入關。 寶夤除雍州刺史,今惠達使洛陽。 未還,而寶夤謀反聞于京師。 有司以惠達是其行人,將執之。 惠達乃私馳還。 至潼關,遇大使楊侃。 侃謂曰:「何為故入獸口?」惠達曰:「蕭王必為左右所誤,今往,庶其改圖。 」及至,寶夤反形已露,不可彌縫。 遂用惠達為光祿勛、中書舍人。 寶夤既敗,唯惠達等數人從之。 寶夤語惠達曰:「人生富貴,左右咸言盡節,及遭厄難,乃知歲寒也。 」 賀拔岳為關中大行,惠達為岳府屬。 岳為侯莫陳悅所害,惠達遁入漢陽之麥積崖。 悅平,歸於周文帝。 文帝復以為府司馬,便委任焉。 周文帝為大將軍、大行台,以惠達為行台尚書、大將軍府司馬,封文安縣子。 周文出鎮華州,留惠達知後事。 時既承喪亂,庶事多闕。 惠達營造戎仗,儲積倉糧,簡閲士馬,以濟軍國之務,甚為朝廷所稱。 後拜中書令,進爵為公。 大統四年,兼尚書右仆射。 其年,周文與魏文帝東討,令惠達輔魏太子居守,總留台事。 及芒山失律,人情駭動。 趙青雀據長安子城反,惠達奉太子出渭橋北以禦之。 軍還,青雀等誅。 拜吏部尚書。 久之,復為右仆射。 自關右草創,禮樂缺然。 惠達與禮官損益舊章,是以儀軌稍備。 魏文帝因朝奏樂,顧謂惠達曰:「此卿功也。 」惠達雖居顯職,性廉退,善下人,盡心勤公,愛拔良士,以此皆敬而附之。 薨,子題嗣。 隋開皇初,以惠達著績前代,追封蕭國公。 第3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