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先在涼州,戎夷服其威惠,遷鎮之後,邊人並思慕之。 魏廢帝元年,復除涼甘瓜三州諸軍事、涼州刺史。 初蠕蠕與魏和親,後更離叛。 尋為突厥所破,殺其主阿那環。 部落逃逸者,仍奉環之子孫,抄掠河右。 寧率兵邀擊,獲環子孫二人,並其種落酋長。 自是每戰破之,前後降數萬人。 進爵安政群公。 二年,吐谷渾通使于齊,寧擊獲之,就拜大將軍。 寧後遣使詣周文帝請事,周文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等賜寧,謂其使人曰:「為我謝涼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善始令終,無損功名也。 」 時突厥木汗可汗假道涼州,將襲吐谷渾,周文令寧率騎隨之。 軍至番禾,吐谷渾已覺,奔于南山。 木汗將分兵追之,令俱會于青海。 寧謂木汗曰:「樹敦、賀真二城是吐谷渾巢穴,今若拔其本根,余種自然離散,此上也。 」木汗從之,即分為兩軍,木汗從北道向賀真,寧趣樹敦。 渾娑周王率眾逆戰,寧擊斬之。 逾山履險,遂至樹敦。 樹敦是渾之舊都,多諸珍藏。 而渾主先已奔賀真,留其征南王及數千人固守。 寧進兵攻之,偽退,渾人果開門逐之,因回兵奮擊,門未及闔,寧兵遂得入。 生獲其征南王,俘虜男女財寶盡歸諸突厥。 渾賀羅拔王依險為柵,欲塞寧路,寧攻破之。 木汗亦破賀真,虜渾主妻子,大獲珍物。 寧還軍于青海,與木汗會。 木汗握寧手,嘆其勇決,並遺所乘良馬,令寧于帳前乘之,木汗親自步送。 突厥以寧所圖必破,皆畏憚之,咸曰:「此中國神智人也。 」及將班師,木汗又遺寧奴婢一百口、馬五百匹、羊一萬口。 寧乃還州,尋被徵入朝。 屬周文帝崩,寧悲慟不已,乃請赴陵所盡哀,並告行師克捷。 周孝閔帝踐阼,拜小司徒,出為荊州刺史、荊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鎮防諸軍事。 寧有謀畫,識兵權,臨敵指捴,皆如其策,甚得當時之譽。 及在荊州,頗自奢縱,貪濁不修法度。 嘗出,有人訴州佐屈法,寧還付被訟者治之。 自是有事者不敢復言,聲名大損于西州。 保定三年,卒於州,謚曰烈。 子雄嗣。 雄字世武。 少勇敢,膂力過人,便弓馬,有算略。 年十四,從寧于牽屯山奉迎周文帝。 仍從校獵,弓無虛發,周文嘆異之。 尋尚周文女永富公主。 除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累遷駕部中大夫、司馭中大夫。 從柱國、枹罕公辛威鎮金城,遂卒於軍,時年二十四。 雄弟祥。 祥字世休,少有文武才幹。 仕周,太子車右中士,襲爵武遂縣公。 隋文帝踐阼,拜儀同,領交州事,進爵陽城郡公。 在州頗有惠政。 轉驃騎將軍。 伐陳之役,從宜陽公王世積出九江道,破陳師,進拔江州。 文帝大悅,下詔慰勉之。 進位上開府。 尋拜蘄州刺史,遷蘄州總管,征拜左領軍將軍。 復以行軍總管從晉王廣破突厥于靈武。 遷右衛將軍。 仁壽中,率兵屯弘化以備胡。 煬帝時在東宮,遺祥書,論舊行兵時事,申以恩旨。 祥為書陳謝。 太子甚親遇之。 及即帝位,漢王諒作亂,遣其將綦母良自滏口徇黎陽,塞白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 帝以祥為行軍總管,軍于河陰,久不得濟。 祥謂軍吏曰;’余公理輕而無謀,又新得志,謂其眾可恃,恃眾必驕。 且河北人先不習兵,所謂擁市人而戰,不足圖也。 ”乃令軍中修攻具。 公理使諜知之,果屯兵于河陽內城以備。 祥於是艤船南岸,公理聚甲當之。 祥乃簡精鋭,于下流潛度。 公理拒之,未成列,祥縱擊大破之。 東趣黎陽,討綦良。 綦良棄軍走,其眾大潰。 進位上大將軍,賜縑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馬二十疋。 轉太仆卿。 帝嘗賜祥詩曰:「伯炯朝寄重,夏侯親遇深,貴耳唯聞古,賤目詎知今?早摽勁草質,久有背淮心,掃逆黎山外,振旅河之陰。 功已書王府,留情太仆箴。 」祥上表辭謝。 帝手詔曰:「昔歲勞公,問罪河朔。 賊爾日塞兩關之路,據倉阻河,公竭誠奮勇,一舉而克。 故聊示所懷,亦何謝也。 」 尋遷鴻臚卿,從征吐谷渾。 祥出玉門道,擊虜破之。 進位右光祿大夫,拜右驍衛大將軍。 及征遼東,出蹋頓道,不利,由是除名。 俄拜燕郡太守,被賊高開道所圍,城陷,開道甚禮之。 會開道與羅藝通和,送祥于涿群,卒於涂。 子義隆,永年令。 祥弟雲,字世高,亦以父勛賜爵武平縣公。 歷位司織下大夫、儀同大將軍、萊州刺史。 雲弟威,字世儀,亦以父勛賜爵武當縣公。 權景宣,字暉遠,天水顯親人也。 父曇騰,魏隴西郡守,贈秦州刺史。 景宣少聰悟,有氣俠,宗黨皆嘆異之。 年十七,魏行台蕭寶夤見而奇之,表為輕車將軍。 及寶夤敗,景宣歸鄉裡。 周文帝平隴右,擢為行台郎中。 孝武四遷,授鎮遠將軍、步兵校尉,加平西將軍、秦州大中正。 大統初,轉祠部郎中。 景宣曉兵權,有智略。 從周文拔弘農,破沙苑,皆先登陷陣。 轉外兵郎中。 從開府于謹援洛陽,景宣督課糧儲,軍以周濟。 時初復洛陽,將修繕宮室,景宣率徒三千,先出采運。 會東魏兵至,司州牧元季海等以眾少拔還,屬城悉叛,道路擁塞。 景宣將二十騎且戰且走,從騎略盡。 景宣輕馬突圍,手斬數級,馳而獲免,因投人家自匿。 景宣以久藏非計,乃偽作周文書,招募得五百餘人,保據宜陽,聲言大軍續至。 東魏將段琛等率眾至九曲,憚景宣不敢進。 景宣恐琛審其虛實,乃將腹心自隨,詐雲迎軍,因得西遁。 與儀同李延孫相會,攻拔孔城。 洛陽以南,尋亦來附。 周文即留景宣守張白塢,節度東南義軍。 東魏將王元軌入洛,景宣與延孫等擊走之,以功授大行台左丞。 進屯宜陽,攻襄城,拔之,獲郡守王洪顯。 周文嘉之,徵入朝。 錄前後功,封顯親縣男,除南陽郡守。 郡鄰敵境,舊制發人守防三十五處,多廢農桑,而奸宄猶作。 景宣至,併除之,唯修起城樓,多備器械,寇盜斂跡,人得肄業焉。 百姓稱之,立碑頌德。 周文特賞粟帛,以旌其能。 遷廣州刺史。 侯景舉河南來附,景宣從仆射王思政經略應接。 既而侯景南叛,恐東魏復有其地,以景宣為大都督、豫州刺史,鎮樂口。 東魏亦遣張伯德為刺史。 伯德令其將劉貴平率其戍卒及山蠻,屢來攻逼。 景宣珍不滿千人,隨機奮擊,貴平乃退走。 進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潁川陷後,周文以樂口等諸城道路阻絶,悉令拔還。 襄州刺史杞秀以狼狽獲罪。 景宣號令嚴明,戎旅整肅,所部全濟,獨被優賞。 仍留鎮荊州,委以鵶南之事。 第3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