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授都督義州弘農等二十一郡諸軍事。 遠善撫馭,有幹略,戰守之備,無不精鋭。 每厚撫境外之人,使為間諜,敵中動靜,必先知之。 至有事泄被誅,亦不以為悔。 嘗獵于莎柵,見石于叢薄中,以為伏兔,射之,鏃入寸餘,視之乃石。 周文聞面異之,賜書曰:「昔李將軍親有此事,公今復爾,可謂世載其德矣。 」東魏將段孝先趣宜陽,以送糧為名,實有窺窬之意。 遠密知其計,遣兵襲破之。 孝先遁走。 周文賜所乘主金帶床帳衣被等,並彩二千匹,拜大將軍。 頃之,除尚書左仆射,固辭。 周文不許,遠不得已,方拜職。 周文又以第十一子代王達令遠子之,其見親待如此。 時周文嫡嗣未建,明居長,已有成德;孝閔處嫡,年尚幼沖。 乃謂群公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 」大司馬即獨孤信,明帝敬後父也。 眾未有答。 遠曰:「立子以嫡不以長,略陽公為嗣,公何疑焉?若以人為嫌,請即斬信。 」便起拔劍。 周文亦起曰:「何事至此!」信又自陳產,遠乃止。 於是群公並從遠議。 遠出外,拜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 」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此大議。 」六官建,授小司寇。 周孝閔帝踐祚,進位柱國大將軍,復鎮弘農。 遠子植,文帝時已為相府司錄,參掌朝政。 及晉公護執權,密欲誅護,頗泄,護乃出植為梁州刺史。 尋而廢帝,召遠及植還朝。 遠恐有變,沉吟良久,乃曰:「大丈夫寧為忠鬼,安能作叛臣乎!」遂就征,至京師。 護以遠功名素重,猶欲全宥之,謂曰:「公兒遂有異謀,可早為之所。 」乃以植付遠。 遠素愛植,植又有口辯,雲初無此謀。 遠信之,詰朝將植謁護。 護謂植已死,乃曰:「陽平公何意自來?」左右云:「植亦在門外。 」護大怒曰:「陽平公不信我矣!」召入,命遠同坐,令帝與植相質于遠前。 植辭窮,謂帝曰:「本為此謀,欲安社稷,利至尊耳。 今日至此,何事云云。 」遠聞之,自投于床,曰:「若爾,誠合萬死。 」於是護乃害植,並逼遠自殺。 建德元年,晉公護誅,贈本官,加太保,謚曰忠。 隋開皇初,追贈上柱國,改謚曰懷。 植及諸弟並加謚。 植弟基,字仲和,幼有聲譽,美容儀,善談論,涉獵群書,尤工騎射。 周文令尚義歸公主。 以父勛,封建安縣公。 累遷大都督,進爵清河郡公。 及魏廢帝即位之後,猜隙彌深。 時周文諸子年皆幼沖,章武公導、中山公護復東西作鎮,唯托意諸婿,以為心膂。 基與義城公李暉、常山公于翼等俱為武衛將軍,分掌禁旅。 魏帝深憚之,故密謀泄。 魏恭帝即位,進爵敦煌郡公,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拜陽平國世子。 六官建,授禦正中夫。 周孝閔帝踐阼,出為浙州刺史。 尋為兄植,合坐死。 以王婿,又為季父穆所請,得免。 武成二年,除江州刺史。 既被譴謫,常憂憤不得志。 保定元年,卒於位。 穆尤所鍾愛,每哭輒悲慟,謂所親曰:「好兒舍我去,門戶豈是欲興!」宣政元年,追贈使持節、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曹徐譙三州刺史、敦煌郡公,謚曰孝。 子威嗣。 威字安人,又改襲遠爵陽平郡公,加上開府。 大象末,地至柱國,封公。 賢弟穆,字顯慶,少明敏有度量。 文帝入關,便給事左右,深被親遇。 穆亦小心謹肅,未嘗懈怠。 及侯莫陳悅害賀拔岳,周文自夏州赴難,而悅黨史歸據原州,猶為悅守。 周文令侯莫陳崇襲之,穆時先在城中,與兄賢、遠應崇,遂禽歸。 以功授都督。 從迎魏孝武,封永平縣子。 又領鄉兵。 禽竇泰,復弘農,並有戰功。 沙苑之捷,穆言:「歡今日已喪膽矣,請速逐之,則歡可禽也。 」周文不聽。 論前後功,進爵國公。 芒山之戰,周文馬中流矢,驚逸墜地。 敵人追及,左右皆散。 穆下馬,以策擊周文背,因大罵曰:「籠陳軍士,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敵人見其輕侮,不疑是貴人,遂舍而過。 穆以馬授周文,遂俱逸。 是日微穆,周文已不濟矣。 既而與穆相對而泣,自是恩盼更隆。 顧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擢授武衛將軍、儀同三司,進封安武郡公。 前後賞賜,不可勝計。 周文嘆其忠節,曰:「人所貴唯命,穆遂輕命濟孤,爵位玉帛,未足為報。 」乃特賜鐵券,恕以十死。 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 初,芒山之敗,穆授周文馬,後中廄此色者,悉以賜之。 又賜穆嗣子惇安樂郡公,姊一人為郡君,自余姊妹併為縣君,兄弟子侄及緦麻已上親並舅氏皆沾厚賜。 其褒崇如此。 從解玉壁圍,拜安定國中尉。 歷同州刺史、太仆卿。 從于謹平江陵,以功別封一子長城縣侯。 尋進位大將軍,賜姓拓拔氏。 又擊曲沔蠻破之。 俄除原州刺史,拜世子惇為儀同三司,以賢子為平高郡守,遠子為平高縣令,並加鼓吹。 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鄉裡,恩遇過隆,固辭不拜。 周文不許。 後人為雍州刺史,兼小塚宰。 周孝閔帝踐阼,又封一子為陞遷縣伯。 穆請回授賢子孝軌,許之。 及兄子植謀害宇文護被誅,穆亦坐除名。 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主,每勸遠除之,遠不能用。 及遠臨刑,泣謂穆曰:「顯慶,吾不用汝言以至此,將奈何!」穆以此獲免,及其子弟亦免官。 時植弟基當從坐戮,穆求以子惇、怡等代死,辭理酸切,聞者莫不動容。 護矜之,遂特免基死。 明帝即位,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復爵安武郡公,拜直州刺史。 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復之。 累遷大司空。 天和二年,進封申國公,舊爵回授一子。 建德元年,遷太保,尋出為原州總管。 四年,武帝東征,令穆別攻軹關及河北諸縣,並破之。 後以帝疾班師,棄而不守。 六年,進位上柱國,除并州總管。 時東夏初平,人情尚擾,穆靖以鎮守,百姓懷之。 大象元年,加邑至九千戶,遷大左輔,總管如舊。 二年,詔加太傅,仍總管。 及隋文作相,尉遲迥舉兵,遣使招穆,穆鎖其使,上其書。 穆子士榮以穆所居天下精兵處,陰勸穆應之。 穆弗聽,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時若此,豈能違天?」乃遣使謁隋文帝,並上十三環金帶,蓋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 時迥子誼為朔州刺史,亦執送京師。 迥今其署行台韓長業攻陷潞州,執刺史趙威,署城人郭子勝為刺史。 穆遣兵討獲子勝。 文帝嘉之,以穆勞同破鄴城第一勛,加三轉,聽分授其二子榮、才及賢子孝軌。 榮及才並儀同大將軍,孝軌進開府儀同大將軍,又別封子雄為密國公。 穆又密表勸進。 文帝既受禪,詔曰:「公既舊德,且又父黨,敬惠來旨,便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 」俄而穆來朝,文帝降座禮之。 拜太師,贊拜不名,真食成安縣三千戶。 穆子孫雖在襁褓,悉拜儀同,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貴盛當時無比。 穆上表乞骸骨,詔曰:「公年既耆舊,筋力難煩,今勒所司敬蠲朝集。 如有大事,須共謀謨,別遣侍臣,就第詢訪。 」時太史奏當有移都事,帝以初受命,甚難之。 穆乃上表極言宜移都之便。 帝素嫌台城制度迮小,又宮內多鬼妖。 蘇威嘗勸遷,上不納,遇太史奏狀,意乃惑之。 至是省穆表,帝曰:「天道聰明,已有征應,太師人望,復抗此請,則可矣。 」遂之。 第3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