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少有節操,志尚功名。 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及覽《周瑜傳》,未曾不嗟咨絶倒。 太保城陽王徽、司徒臨淮王彧並重之。 二王頗或不穆,苗每諫責。 徽寵勢隆極,猜忌彌甚,苗謂人曰:「城陽蜂目豺聲,今轉彰矣!」解鼓琴,善屬文詠,工尺牘之敏,當世罕及。 死之日,朝野悲壯之。 及帝幽崩,世隆入洛,主者追苗贈封,以白世隆。 世隆曰:「吾爾時群議,更三日便欲大縱兵士,燒燔都邑,任其采掠。 賴苗,京師獲全。 天下之善一也,不宜追之。 」子曇襲爵。 劉藻,字彥先,廣平易陽人也。 六世祖遐,從晉元帝南渡。 父宗之,宋廬江太守。 藻涉獵群籍,美談笑,善與人交,飲酒至一石不亂。 太安中,與姊夫李嶷俱來歸魏,賜爵易陽子。 擢拜南部主書,號為稱職。 時北地諸羌,恃險作亂,前後宰守不能制。 朝廷患之,以藻為北地太守。 藻推誠布信,諸羌咸來歸款,朝廷嘉之。 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表乞藻為騃奴戍主,詔曰:「選曹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敘。 」在任八年,遷離城鎮將。 太和中改鎮為岐州,以藻為岐州刺史。 轉秦州刺史。 秦人恃險,率多粗暴,或拒課輸,或害吏長,自前守宰,皆遙領,不入郡縣。 藻開示恩信,誅戮豪橫,羌、氐憚之,守宰於是始得居其舊所。 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 秦人紛擾,詔藻還州,人情乃定。 仍與安南元英征漢中,破賊軍,長驅至南鄭,垂平梁州,奉詔還軍,乃不果克。 後車駕南伐,以藻為征虜將軍,督統軍高聰等四軍為東道別將,辭于洛水之南。 孝文曰:「與卿石頭相見。 」藻對曰:「臣雖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賊虜而遺陛下。 輒當釃曲阿之酒以待百官。 」帝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東數石賜卿。 」後與高聰等戰敗,俱徙平州。 景明初,宣武追錄舊功,拜藻為太尉司馬。 卒。 子紹珍,無他才用,善附會,好飲酒。 結托劉騰,啟為其國郎中令,襲子爵。 永安中,歷河北、黎陽二郡太守,所在無政績。 天平中,坐子洪業入于關中,率眾侵擾,伏法。 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 幼隨叔父洪仲與張幸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 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幹。 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百姓。 父母並老,饑寒十數年,賴其強於人事,戮力傭丐,得以存立。 晚為奉禮郎,詣長安拜文明太后父燕宣王廟,賜爵貝丘男,除中書博士。 王肅之為豫州,又以永為王肅平南長史。 咸陽王禧慮肅難信,言于孝文。 曰:「已選傅脩期為其長史,雖威儀不足,而文武有餘矣。 」肅以永宿士,禮之甚厚;永亦以肅為帝眷遇,盡心事之,情義至穆。 齊將魯康祖、趙公政侵豫州之太倉口,肅令永擊之。 永量吳、楚兵好以斫營為事,又賊若夜來,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 永既設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當深處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親率領來斫營。 東西二伏夾擊之,康祖等奔趨淮水。 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爭渡。 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禽公政。 康祖人馬墜淮,曉而獲其屍,斬首並公政送京師。 時裴叔業率王茂先、李定等東侵楚王戍,肅復令永將伏兵,擊其後軍,破之,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兩月之中,遂獻再捷。 帝嘉之,遣謁者就豫州,策拜永安遠將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丘縣男。 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脩期耳。 」 裴叔業又圍渦陽,時帝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救之。 永曰:「深溝固壘,然後圖之。 」聰等不從,一戰而敗。 聰等棄甲奔懸瓠,永獨收散卒徐還。 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鋭。 藻徙邊,永免官爵而已。 不經旬,詔永為汝陰鎮將,帶汝陰太守。 景明初,裴叔業將以壽春歸魏,密通於永。 及將迎納,詔永為統軍,與楊大眼、奚康生等諸軍俱入壽春。 同日而永在後,故康生、大眼二人並賞列士,永唯清河男。 齊將陳伯之逼壽春,沿淮為寇。 時司徒彭城王勰、廣陵侯元衍同鎮壽春,以九江初附,人情未洽,兼台援不至,深以為憂。 詔遣永為統軍,領汝陰三千人先援之。 永至,勰令永引軍入城。 永曰:「若如教旨,便共殿下同被圍守,豈是救援之意?」遂孤軍城外,與勰並勢以擊伯之,頻有克捷。 中山王英之征義陽,永為寧朔將軍、統軍,當長圍遏其南門。 齊將馬仙琕連營稍進,規解城圍。 永乃分兵付長史賈思祖,令守營壘,自將馬步千人,南逆仙琕。 賊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復入,遂大破之。 仙琕燒營卷甲而遁。 英曰:「公傷矣!且還營。 」永曰:「昔漢祖捫足,不欲人知。 下官雖微,國家一帥,奈何使虜有傷將之名!」遂與諸軍追之,極夜而返。 時年七十餘矣,三軍莫不壯之。 義陽既平,英使司馬陸希道為露布,意謂不可,令永改之。 永亦不增文采,直與之改,陳列軍儀,處置形要,而英深賞之。 還京,除太中大夫。 後除恆農太守,非心所樂。 時英東征鐘離,表請永,求以為將,朝廷不聽。 永每言曰:「馬援、充國,竟何人哉?吾獨白首見拘此郡!」然于禦人非其所長,故在任無多聲稱。 後為南袞州刺史。 年逾八十,猶能馳射,盤馬奮槊,常諱言老,每自稱六十九。 還京,拜光祿大夫。 卒,贈齊州刺史。 永嘗登北芒,于平坦處奮矛躍馬,盤旋瞻望,有終焉之志。 遠慕杜預,近好李沖、王肅,欲葬附墓。 遂買左右地數頃,遺敕子叔偉:「此吾之永宅也。 」永妻賈氏留本鄉,永至代都,娶妾馮氏,生叔偉及數女。 賈后歸平城,無男,唯一女。 馮恃子,事賈無禮,叔偉亦奉賈不順,賈常忿之。 馮先永卒,叔偉稱父命欲葬北芒,賈疑叔偉將以馮合葬,遂求歸葬永于所封貝丘縣。 事經司徒,司徒胡國珍感其所慕,許叔偉葬焉。 賈乃邀訴靈太后,太后從賈意,乃葬于東清河。 又永昔營宅兆,葬父母于舊鄉,賈于此強徙之,與永同處,永宗親不能抑。 葬已數十年矣,棺為桑棗根所繞束,去地尺餘,甚為周固。 以斧斫,出之於坎,時人咸怪。 叔偉膂力過人,彎弓三百斤,左右馳射,能立馬上與人角騁,見者以為得永武而不得永文。 傅豎眼,本清河人也。 七世祖伷。 伷子遘,石季龍太常。 祖父融,南徙度河,家于磐陽,為鄉閭所重。 性豪俠,有三子,靈慶、靈根、靈越,並有才力。 融以自負,謂足為一時之雄。 嘗謂人曰:「吾昨夢夜,有一駿馬,無堪乘者,人曰『何由得人乘』,有一人曰『唯傅靈慶堪乘此馬』;又有弓一張,亦無人堪引,人曰『唯有傅靈根可彎此弓』;又有數紙文書,人皆讀不能解,人曰『唯有傅靈越能解此文。 』」融謂其三子文武才幹足以駕馭當世,常從容謂鄉人曰:「汝聞之不?鬲蟲之子有三靈,此圖讖文也。 」好事者然之,故豪勇士多相歸附。 第2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