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會,汝陽太守。 次子由,字茂道,好學有文才,尤善草隷書,性方厚,有名士風,又工摹書,為時人所服。 位東萊太守,罷郡寓居潁川。 天平初,元洪威構逆,大軍攻討,為亂兵所害。 名流悼惜之。 江悅之,字彥和,濟陽考城人也。 七世祖統,晉散騎常侍,避劉、石之亂,南渡。 祖興之,父范之,併為宋武所誅。 悅之少孤,仕宋,歷諸王參軍。 好兵書,有將略,善待士,有部曲數百人。 仕齊,為後軍將軍,部曲稱眾,千有餘人。 梁初,以討滅劉季連功,進號冠軍將軍。 武興氐攻破白馬,進圖南鄭,悅之大破氐眾,還復白馬。 梁、秦二州刺史莊丘黑死,夏侯道遷與悅之及龐樹,軍主李忻榮、張元亮、士孫天與等謀以梁州內附。 梁華陽太守尹天寶率眾向州城,遂圍南鄭。 悅之晝夜督戰,會武興軍至,天寶敗。 道遷克全勛款,悅之實有力焉。 與道遷俱至洛陽。 尋卒,贈梁州刺史,追封安平縣子,謚曰莊。 悅之二子,文遙、文遠。 文遙少有大度,輕財好士,士多歸之。 道遷之圖楊靈珍,文遙奮劍請行,遂手斬靈珍。 襲父封,拜咸陽太守。 勤於禮接,終日坐聽事。 至者見之,假以恩顏,屏人密問,於是人所疾苦,大盜姓名,奸猾吏長,無不知悉。 郡中震肅,奸劫息止,政為雍州諸郡之最。 後為安州刺史,善於綏納,甚得物情。 時杜洛周、葛榮等相繼叛逆,幽、燕已南悉沒,唯文遙介在群賊之外,孤城獨守,鳩集荒余,且耕且戰,百姓皆樂為用。 卒官,長史許思祖等以文遙有遺愛,復推其子果行州事。 既攝州事,乃遣使奉表。 莊帝嘉之,除果通直散騎侍郎,行安州事。 既而賊勢轉盛,救援不接,果乃攜諸弟並率城人東奔高麗。 天平中,詔高麗送果等。 元象中,乃得還朝。 文遠善騎射,勇于攻戰,以軍功位中散大夫、龍驤將軍。 淳于誕,字靈遠,其先太山博人也,後世居蜀漢,或家安固之桓陵縣。 父興宗,齊南安太守。 誕年十二,隨父向揚州。 父于路為群盜所害,誕雖幼而哀感奮發,傾資結客,旬朔之內,遂得復仇。 州裡之間,無不稱嘆。 景明中,自漢中歸魏,陳伐蜀計,宣武嘉納之。 延昌末,王旅大舉,除驃騎將軍、都督、別部司馬,領鄉導統軍。 誕不願先受榮爵,乃固讓實官,止參戎號。 及奉辭之日,詔若克成都,即以益州許之。 師次晉壽,蜀人大震。 屬宣武晏駕,不果而還。 後以客例,起家羽林監。 正光中,秦、隴反叛,詔誕為西南道軍司馬,與行台魏子建共參經略。 時梁益州刺史蕭深猷遣將樊文熾蕭世澄等率眾數萬圍小劍戍。 子建遣誕勒兵馳赴,大敗之,禽世澄等十一人,文熾先走獲免。 孝昌初,子建以誕行華陽郡,帶白馬戍。 後卒於東梁州刺史,贈益州刺史,謚曰莊。 沈文秀,字仲遠,吳興武康人也。 伯父慶之,《南史》有傳。 文秀仕宋,位青州刺史。 和平六年,宋明帝殺其主子業,文秀與諸州推立子業弟子勛。 子勛敗,皇興初,文秀與崔道固俱以州降魏。 宋遣其弟文景來諭之,文秀復歸宋,為刺史如故。 後慕容白曜長驅至東陽,文秀始欲降,以軍人虜掠,遂有悔心,乃嬰城固守。 白曜既下歷城,乃併力攻討,自夏至春始克。 文秀取所持節,衣冠儼然,坐于齋內。 亂兵入曰:「文秀何在!」文秀歷聲曰:「身是!」執而裸送於白曜。 左右令拜,文秀曰:「各二國大臣,無相拜禮。 」白曜忿之,因至撾撻。 後還其衣,為之設饌,與長史房天樂、司馬沈嵩等鎖送京師,面縛數罪,宥死,待為下客,給以粗衣蔬食。 獻文重其節義,稍亦嘉禮之,拜外都下大夫。 太和三年,遷外都大官。 孝文嘉其忠於其國,賜絹彩二百匹。 後為南征都將,臨發,賜以戎服。 除懷州刺史,假吳郡公。 守清貧而政寬,不能禁止盜賊。 大興水田,于公私頗有利益。 卒官。 子保沖,後為徐州冠軍長史,坐據連口退敗,有司處之死刑。 孝文詔:「保沖,文秀之子,可特原命,配洛陽作部終身。 」宣武時,卒於下邳太守。 房天樂者,清河人,滑稽多智。 文秀板為長史,督齊郡,州府事一以委之。 卒於京師。 弟子嘉慶,漁陽太守。 張讜,字處言,清河東武城人也。 六世祖弘,晉長秋卿。 父華,慕容超左仆射。 讜仕宋,位東徐州刺史。 及平徐、兗,讜乃歸順于尉元,亦表授東徐州刺史。 遣中書侍郎高閭與讜對為刺史。 後至京師,禮遇亞於薛、畢,賜爵平陸侯。 讜性開通,篤于接恤,青、齊之士,雖疏族末姻,咸相敬視。 李敷、李等寵要勢家,亦推懷陳款,無所顧避。 畢眾敬等皆敬重之,高允之徒亦相器待。 卒,贈青州刺史,謚康侯。 子敬伯,求致父喪,出葬冀州清河舊墓,久不被許,停柩在家積五六年。 第四子敬叔,先在徐州,初聞父喪,不欲奔赴,而規南叛,為徐州所勒送。 至乃自理,後得襲父爵。 敬伯自以隨父歸國功,賜爵昌安侯,出為樂陵太守。 敬叔,武邑太守。 父喪得葬舊墓,還屬清河。 初,讜兄弟十人。 兄忠,字處順,在南為合鄉令。 歸降,賜爵新昌侯。 卒於新興太守,贈冀州刺史。 讜妻皇甫氏被掠,賜中官為婢,皇甫遂詐痴,不能梳沐。 後讜為宋冀州長史,因貨千餘匹,購求皇甫。 文成怪其納財之多,引見之,時皇甫年垂六十矣。 文成曰:「南人奇好,能重室家之義。 此老母復何所任,乃能如此致費也。 」皇甫氏歸,讜令諸妾境上奉迎。 數年卒。 後十年而讜入魏。 讜兄子安世,正始中,自梁漢同夏侯道遷歸款,為客積年,出為東河間太守。 卒。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也。 父膺,梁太仆卿。 苗出後叔父畎。 畎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 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於涪,許其益州。 及足退,梁武遂改授。 畎怒,將有異圖,事發被害。 苗年十五,有報雪志。 延昌中歸魏,仍陳圖蜀計。 大將軍高肇西伐,詔假苗龍驤將軍鄉導。 次晉壽,宣武宴駕,班師。 後以客例,除員外散騎侍郎。 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 乃上書陳平定江南之計,其文理甚切于時。 明帝幼沖,無遠略之意,竟不能納。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輔。 時承平既久,人不習戰。 苗以隴兵強悍,且群聚無資,乃上書以為:「食少兵精,利於速戰;糧多卒眾,事宜持久。 今隴賊猖狂,非有素蓄,雖據兩城,本無德義,其勢在於疾攻,日有降納,遲則人情離阻,坐受崩潰。 夫飆至風起,逆者求萬一之功;高壁深壘,王師有全制之策。 今且宜勒大將,深溝高壘,堅守勿戰。 別命偏師,精卒數千,出麥積崖以襲其後,則氵幵、岐之下,群妖自散。 」於是詔苗為統軍,與別將淳于誕出梁、益,隷行台魏子建。 子建以苗為郎中,仍領統軍,深見知待。 孝昌中,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汾、絳蜀賊,平之。 及殺{人小}硃榮,榮從弟世隆擁部曲還逼都邑。 孝莊幸大夏門,集群臣博議,百僚計無所出。 苗獨奮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節之時,請以一旅之眾,為陛下徑斷河梁。 」莊帝壯而許焉。 苗乃募人于馬渚上流,以師夜下。 去橋數里,放火燒船,俄然橋絶,賊沒水死者甚眾。 官軍不至,賊乃涉水與苗死鬥,眾寡不敵,苗浮河而沒。 帝聞,哀傷久之。 贈都督、梁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河陽縣侯,謚忠烈。 第2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