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荊州蠻樊安聚眾于龍山,僭稱大號。 梁武遣兵應之。 諸將擊不利,乃以崇為鎮南將軍、都督征蠻諸軍事,率步騎討之。 崇分遣諸將,攻擊賊壘,連戰克捷,生禽樊安,進討西荊,諸蠻悉降。 尋兼侍中、東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賞罰之稱。 出除散騎常侍、征南將軍、揚州刺史。 詔曰:「應敵制變,算非一途,救左擊右,疾雷均勢。 今朐山蟻寇,久結未殄,賊愆狡詐,或生詭劫,宜遣鋭兵,備其不意。 崇可都督淮南諸軍事,坐敦威重,遙運聲算。 」 延昌初,加侍中、車騎將軍、都督江西諸軍事。 先是,壽春縣人苟泰有子三歲,遇賊亡失,數年不知所在,後見在同縣趙奉伯家。 泰以狀告,各言己子,並有鄰證,郡縣不能斷。 崇令二父與兒各在別處,禁經數旬,然後告之曰:「君兒遇患,向已暴死,可出奔哀也。 」苟泰聞即號啕,悲不自勝;奉伯咨嗟而已,殊無痛意。 崇察知之,乃以兒還泰,詰奉伯詐狀。 奉伯款引,雲先亡一子,故妄認之。 又定州流人解慶賓兄弟,坐事俱徙揚州。 弟思安背役亡歸。 慶賓懼後役追責,規絶名貫,乃認城外死屍,詐稱其弟為人所殺,迎歸殯葬。 頗類思安,見者莫辨。 又有女巫陽氏自雲見鬼,說思安被害之苦,饑渴之意。 慶賓又誣疑同軍兵蘇顯甫、李蓋等所殺,經州訟之。 二人不勝楚毒,各自款引。 獄將決竟,崇疑而停之。 密遣二人非州內所識者,偽從外來,詣慶賓告曰:「仆住在北州,比有一人見過寄宿。 夜中共語,疑其有異,便即詰問,乃雲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時欲送官,苦見求及,稱『有兄慶賓,今往揚州相國城內,嫂姓徐。 君脫矜慜,為往告報,見申委曲,家兄聞此,必重相報。 今但見質,若往不獲,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 君欲見僱幾何?當放賢弟。 若其不信,可見隨看之。 」慶賓悵然失色,求其少停。 此人具以報崇,攝慶賓問之,伏引。 更問蓋等,乃雲自誣。 數日之間,思安亦為人縛送。 崇召女巫視之,鞭笞一百。 崇斷獄精審,皆此類也。 時有泉水湧于八公山頂,壽春城中有魚數從地湧出,野鴨群飛入城,與鵲爭巢。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城,屋宇皆沒。 崇與兵泊于城上,水增未已,乘船附於女牆,城不沒者二版而已。 州府勸崇棄州保北山。 崇曰:「吾受國重恩,忝守籓岳,淮南萬里,系于吾身,一旦動腳,百姓瓦解,揚州之地,恐非國物。 昔王尊慷慨,義感黃河,吾豈愛一軀,取愧千載。 但憐茲士庶,無辜同死,可桴筏隨高,人規自脫。 吾必守死此城。 」時州人裴絢等受梁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謀欲為亂,崇皆擊滅之。 又以洪水為災,請罪解任。 詔曰:「夏雨氾濫,斯非人力,何得以此辭解。 今水涸路通,公私復業,便可繕甲積糧,修復城雉,勞恤士庶,務盡綏懷之略也。 」崇又表解州,不聽。 是時,非崇則淮南不守矣。 崇沈深有將略,寬厚善禦眾。 在州凡十年,常養壯士數千人,寇賊侵邊,所向摧破,號曰:「臥彪」,賊甚憚之。 梁武惡其久在淮南,屢設反間,無所不至。 宣武雅相委重,梁無以措謀。 乃授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諸子皆為縣侯,欲以構崇。 崇表言其狀。 宣武屢賜璽書慰勉之。 賞賜珍異,歲至五三,親待無與為比。 梁武每嘆息,服宣武之能任崇也。 孝明踐阼,褒賜衣馬。 及梁遣其游擊將軍趙祖悅襲據西硤石,更築外城,逼徙緣淮之人于城內。 又遣二將昌義之、王神念率水軍溯淮而上,規取壽春,田道龍寇邊城,路長平寇五門,胡興茂寇開、霍。 揚州諸戍,皆被寇逼。 崇分遣諸將,與之相持;密裝船艦二百餘艘,教之水戰,以待台軍。 梁霍州司馬田休等寇建安,崇遣統軍李神擊走之。 又命邊城戍主邵申賢要其走路,破之於濡水,俘斬三千餘人。 靈太后璽書勞勉。 許昌縣令兼糹寧麻戍主陳平王南引梁軍,以戍歸之。 崇自秋請援,表至下余,詔遣鎮南將軍崔亮救俠石,鎮東將軍蕭寶夤于梁堰上流決淮東注。 朝廷以諸將不相赴,乃以尚書李平兼右仆射持節節度之。 崇遣李神乘鬥艦百餘艘,沿淮與李平、崔亮合攻硤石。 李神水軍克其東北外城。 祖悅力屈,乃降。 朝廷嘉之,進號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刺史、都督如故。 梁淮堰未破,水勢日增。 崇乃于硤石戍間編舟為橋。 北更立船樓十,各高三丈;十步置一籬,至兩岸,蕃版裝治,四箱解合,賊至舉用,不戰解下。 又于樓船之北,連覆大船,東西竟水,防賊火筏。 又于八公山之東南,更起一城,以備大水,州人號曰魏昌城。 崇累表解州,前後十餘上,孝明乃以元志代之。 尋除中書監、驃騎大將軍,儀同如故。 出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四州諸軍事、定州刺史。 徵拜尚書左仆射,遷尚書令,加侍中。 崇在官和厚,明於決斷,然性好財賄,敗肆聚斂。 孝明、靈太后嘗幸左藏,王公嬪主從者百餘人,皆令任力負布絹,即以賜之。 多者過二百匹,少者百餘。 唯長樂公兩手持絹二十匹而出,示不異眾而已,世稱其廉儉。 崇與章武王融以所負多,顛仆于地,崇乃傷腰,融至損腳。 時人為之語曰:「陳留、章武,傷腰折股,貪人敗類,穢我明主。 」 蠕蠕主阿那瑰犯塞,詔崇以本官都督北討諸軍事以討之。 崇辭于顯陽殿,戎服武飾,志氣奮揚,時年六十九,干力如少。 孝明目而壯之,朝臣莫不稱善。 遂出塞三千餘里,不及賊而還。 崇請改六鎮為州,兵編戶,太后不許。 後北鎮人破落汗拔陵反,所在響應。 征北將軍、臨淮王彧大敗於五原,安北將軍李叔仁尋敗於白道,賊眾日甚。 詔引丞相、令、仆、尚書、侍中、黃門于顯陽殿,曰:「賊勢侵淫,寇連恆,朔,金陵在彼,夙夜憂惶。 諸人宜陳良策。 」吏部尚書元修義以為須得重貴,鎮壓壓恆、朔,總彼師旅,備衛金湯。 詔曰:「去歲阿那瑰叛逆,遣李崇北征,崇遂長驅塞北,返旆榆關,此一時之盛。 朕以李崇國戚望重,器識英斷,意欲還遣崇行,總督三軍,揚旌恆、朔,諸人謂可爾不?」仆射蕭寶夤等曰:「陛下此遣,實合群望。 」於是詔崇以本官加使持節、開府、北討大都督,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廣陽王深皆受崇節度。 又詔崇子光祿大夫神軌假平北將軍,隨崇北討。 崇至五原,崔暹大敗於白道之北,賊遂併力攻崇。 崇與廣陽王深力戰,累破賊眾。 相持至冬,乃引還平城。 深表崇長史祖瑩詐增功級,盜沒軍資。 崇坐免官爵,征還,以後事付深。 後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南叛,時除安樂王鑒為徐州刺史以討之。 為法僧所敗,單馬之。 乃詔復崇官爵,為徐州大都督、節度諸軍事。 會崇疾篤,乃以衛將軍、安豐王延明代之。 改除開府、相州刺史,侍中、將軍、儀同並如故。 孝昌元年,薨于位。 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謚曰武康,後重贈太尉公,余如故。 長子世哲,性輕率,供奉豪侈。 少經征伐,頗有將用,為三關別將,討群蠻大破之。 還,拜鴻臚少卿。 性傾巧,善事人,亦以貨賂自達。 高肇、劉騰之勢也,皆與親善,故世號為李錐。 為相州刺史,斥逐百姓,遷徙佛寺,逼買其地,部內患之。 崇北征之後,征兼太常卿。 御史高道穆毀發其宅,表其罪過。 後除涇州刺史,賜爵衛國子。 卒,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第2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