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少而聰敏,嚴正有志概,雖家人僮隷未嘗見其寬誕之容。 篤志好學,博聞強識,明習緯候、《五經》、百家,多所研綜。 州郡禮命,皆不就。 武成西征涼土,爽與兄士國歸款軍門。 武成嘉之,賜士國爵五品,顯美男;爽為六品,拜宣威將軍。 是時,戎車屢駕,征伐為事,貴遊子弟未遑學術。 爽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京師學業,翕然復興。 爽立訓甚有勸罰之科,弟子事之,若嚴君焉。 尚書左仆射元贊、平原太守司馬真安、著作郎程靈虯皆是爽教所就。 崔浩、高允並稱爽之嚴教,獎勵有方。 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剛克,立教雖殊,成人一也。 」其為通識歎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經略注》,以廣製作,甚有條貫。 其序曰: 《傳》稱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然則仁義者,人之性也;經典者,身之文也。 皆以陶鑄神情,啟悟耳目,未有不由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業。 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寧越庸夫也,講藝以全高尚之節。 蓋所由者習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備焉。 昔者先王之訓天下也,莫不導以《詩》、《書》,教以《禮》、《樂》,移其風俗,和其人民。 故恭儉莊敬而不煩者,教深于《禮》也;廣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樂》也;溫柔惇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詩》也;疏通知遠而不誣者,教深于《書》也;潔靜精微而不賊者,教深于《易》也;屬辭比事而不亂者,教深于《春秋》也。 夫《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 《易》為之源,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其几乎息矣。 由是言之,《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習性文身哉!頃因暇日,屬意藝林,略撰所聞,討論其本,名曰《六經略注》,以訓門徒焉! 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獨守閒靜,講肄經典二十餘年,時號為「儒林先生」。 年六十三,卒於家。 子文通,歷官至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 文通子景。 景字永昌,少聰敏,初讀《論語》、《毛詩》,一受便覽。 及長,有才思,雅好文章。 廷尉公孫良舉為協律博士,孝文親得其名,既而用之為門下錄事。 正始初,招尚書、門下于金墉中書外省考論律令,敕景參議。 宣武季舅護軍將軍高顯卒,其兄右仆射肇托景及尚書邢巒、并州刺史高聰、通直郎徐紇各作碑銘,並以呈禦。 帝悉付侍中崔光簡之,光奏景名位乃處諸人之下,文出諸人之上,遂以景文刊石。 肇尚平陽公主,未幾主薨,肇欲使公主家令居廬制服,已付學官議正施行。 尚書又以訪景,景以婦人無專國之理,家令不得有純臣之義,乃執議曰: 喪紀之本,實稱物以立情;輕重所因,亦緣情以制禮。 雖理關盛衰,事經今古,而製作之本,降殺之宜,其實一焉。 是故臣之為君,所以資敬而崇重;為君母妻,所以從服而制義。 然而諸侯大夫之君者,謂其有地土、有吏屬,無服文者,言其非世爵也。 今王姬降適,雖加爵命,事非君邑,理異列土。 何者?諸王開國,備立臣吏,生有趨奉之勤,死盡致喪之禮。 而公主家令,唯有一人,其丞已下,命之屬官,既無接事之儀,實闕為臣之體。 原夫公主之貴,所以立家令者,蓋以主之內事,脫須關外,理無自達,必也因人。 然則家令唯通內外之職及典主家之事耳,無關君臣之理,名義之分也。 由是推之,家令不得為純臣,公主不可為正君,明矣。 且女人之為君,男子之為臣,古禮所不載,先朝所未議。 而四門博士裴道廣、孫榮乂等以公主為之君,以家令為之臣,制服以斬,乖繆彌甚。 又張虛景、吾難覊等不推君臣之分,不尋致服之情,猶同其議,準母制齊,求之名實,理未為允。 竊謂公主之爵,既非食采之君;家令之官,又無純臣之式。 若附如母,則情議罔施;若準小君,則從服無據。 案如經《禮》,事無成文,即之愚見,謂不應服。 朝廷從之。 景淹滯門下積歲,不至顯官,以蜀司馬相如、王褒、嚴君平、揚子云等四賢,皆有高才而無重位,乃托意以贊之。 景在樞密十有餘年,為侍中崔光、盧昶、游肇、元暉尤所知賞。 累遷積射將軍、給事中。 延昌初,東宮建,兼太子屯騎校尉,錄事皆如故。 受敕撰門下詔書凡四十捲。 尚書元萇出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請景為司馬。 以景階次不及,除錄事參軍、襄威將軍,帶長安令,甚有惠政,人吏稱之。 先是,太常劉芳與景等撰朝令,未及班行。 別典儀注,多所草創,未成。 芳卒,景纂成其事。 及宣武崩,召景赴京,還修儀注。 拜謁者仆射,加寧遠將軍,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後授步兵校尉,仍舍人。 又敕撰太和之後朝儀已施行者,凡五十餘卷。 時靈太后詔依漢世陰、鄧二後故事,親奉廟祀,與帝交獻。 景乃據正以定儀注,朝廷是之。 正光初,除龍驤將軍、中散大夫,舍人如故。 時明帝行講學之禮于國子寺,司徒崔光執經,敕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俱為錄義。 事畢,又行釋奠之禮,並詔百官作釋奠詩,以景作為美。 是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瑰歸闕,朝廷疑其位次。 高陽王雍訪景。 曰:「昔咸寧中,南單于來朝,晉世處之王公、特進之下。 今日為班,宜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 」雍從之。 朝廷典章,疑而不決,則時訪景而行。 初,平齊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于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之聘妻,給其資宅。 聰後為允立碑,每雲「吾以此文報德足矣。 」豫州刺史常綽以未盡其美。 景尚允才器,先為《遺德頌》,司徒崔光聞而觀之,尋味良久,乃云:「高光祿平日每矜其文,自許報允之德,今見常生此頌,高氏不得獨擅其美也。 」侍中崔光、安豐王延明受詔議定服章,敕景參修其事。 尋進號冠軍將軍。 阿那瑰之還國也,境上遷延,仍陳窘乏。 遣尚書左丞元孚奉詔振恤,阿那瑰執孚過柔玄,奔于漠北。 遣尚書令李崇、御史中尉兼右仆射元纂追討不及。 乃令景出塞,經絺山,臨瀚海,宣敕勒眾而返。 景經涉山水,悵然懷古,乃擬劉琨《扶風歌》十二首。 進號征虜將軍。 第2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