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恭,魏郡鄴人也。 父昭,位侍中、幽州刺中、魯郡公。 卒,謚曰康。 伯恭以父任拜給事中,後賜爵濟陽男,進彭城公。 獻文初,宋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內附。 宋遣將張永、沈攸之等擊安都。 安都請援,獻文進伯恭號鎮東將軍,副尚書尉元救之。 永與攸之棄船而走。 伯恭以書喻下邳、宿豫城內。 時攸之、吳喜公等率眾來援下邳,屯軍焦墟曲,去下邳五十餘里。 伯恭密造火車攻其營,水陸俱進。 攸之等既聞將戰,引軍退保樊階城。 宋寧朔將軍陳顯達領眾溯清而上,以迎攸之;屯于睢、清合口。 伯恭率眾度水,大破顯達。 攸之聞顯達軍敗,順流退下。 伯恭從清西與攸之合戰,大破之,吳喜公輕騎遁走。 乘勝追奔八十餘里,軍資器械虜獲萬計。 進攻宿豫,宋戍將魯僧遵棄城夜遁。 又遣將孔大恆等南討淮陽,宋太守崔武仲焚城南走,遂據淮陽。 皇興二年,以伯恭為散騎常侍、彭城鎮將、都督徐南北兗州諸軍事,假東海公。 卒,贈鎮東大將軍、東海王,謚曰桓。 伯恭弟伯遜,襲父爵魯郡公,位東萊鎮將、東徐州刺史。 坐事免官,卒於家。 田益宗,光城蠻也。 身長八尺,雄果有將略,貌狀舉止,有異常蠻。 世為四山蠻帥,受制於齊。 太和十七年,遣使張超奉表歸魏。 十九年,拜員外散騎常侍、都督、南司州刺史、光城縣伯,食蠻邑一千戶,所統守宰,任其銓置。 後以益宗既度淮北,不可仍為司州,乃于新蔡立東豫州,以益宗為刺史。 尋改封安昌縣伯。 景明初,梁師寇三關,益宗遣光城太守楊興之進至陰山關。 南據長風城,逆擊大破之。 梁建寧太守黃天賜築城赤亭,復遣其將黃公賞屯于漴城,與長風相持。 益宗命安蠻太守梅景秀與興之掎角擊討。 破之,獲其二城。 上表陳攻取之術。 宣武納之,遣鎮南將軍元英攻義陽。 益宗遣其息魯生斷梁人糧運,破梁戍主趙文興,倉米運舟,焚燒蕩盡。 時樂口已南,郢、豫二州諸縣皆沒于梁,唯有義陽而已。 梁招益宗以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五千戶郡公。 當時安危在益宗去就,而益宗守節不移,郢、豫克平,益宗力也。 益宗年稍衰老,聚斂無厭。 兵人患其侵擾,諸子及孫,競規賄貨。 部內苦之,咸言欲叛。 宣武深亦慮焉,乃遣中書舍人劉桃符宣旨慰喻,庶以安之。 桃符還,啟益宗侵掠之狀。 詔之曰:「聞卿息魯生在淮南貪暴,橫殺梅伏生,為爾不已,損卿誠效,可會魯生與使赴闕,當加任使。 」魯生久未至。 延昌中,詔以益宗為使持節、鎮東將軍、濟州刺史,常侍如故。 帝慮其不受代,遣後將軍李世哲與桃符率從襲之,奄入廣陵。 益宗子魯生、魯賢等奔于關南,招引梁兵,光城已南,皆為梁所保。 世哲擊破之,復置郡戍,以益宗還。 授征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改封曲陽縣伯。 益宗生長邊地,不願內榮,雖位秩崇重,猶以為恨,表陳桃符讒毀之狀。 詔曰:「既經大宥,不容方更為獄。 」熙平初,益宗又表乞東豫,以招二子。 靈太后令答不許。 卒,贈征東大將軍、郢州刺史,謚曰莊。 少子纂襲,位中散大夫,卒,贈東豫州刺史。 益宗長子隨興,位弋陽、東汝南二郡太守。 益宗兄興祖,位江州刺史。 孟表,字武達,濟北蛇丘人也。 自雲本屬北地,號索裡諸孟。 青、徐內屬後,表因事南度,仕齊為馬頭太守。 太和十八年,表據郡歸魏,除南兗州刺史,領馬頭太守,賜爵譙縣侯,鎮渦陽。 後齊遣其豫州刺史裴叔業攻圍六十餘日,城中食盡,唯以朽革及草木皮葉為糧。 表撫循將士,戮力固守。 會鎮南將軍王肅救之,叔業乃退。 初,有一南人,自雲姓邊字叔珍,攜妻息從壽春投表,未及送闕,會叔業圍城。 表後察叔珍言色頗有異,即推核,乃是叔業姑兒,規為內應。 所攜妻子,並亦假妄,于北門外斬之,人情乃安。 孝文嘉其誠,封汶陽縣伯,歷濟州刺史、散騎常侍、光祿大夫、齊州刺史。 卒,贈兗州刺史,謚曰恭。 奚康生,河南陽翟人也。 本姓達奚,其先居代,世為部落大人。 祖真,柔玄鎮將、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 卒,贈幽州刺史,謚曰簡。 康生少驍武,彎弓十石,矢異常箭,為當時所服。 太和初,蠕蠕頻寇,康生為前驅軍主,壯氣有聞,由是為宗子隊主。 從駕征鐘離,駕旋濟淮,五將未度,齊將據渚斷津路。 孝文募破中渚賊者,以為直閣將軍。 康生應募,縛筏積柴,因風放火,燒其船艦,依煙直過,飛刀亂斫,投河溺死者甚眾。 乃假康生直閣將軍。 後以勛除太子三校、西台直後。 吐京胡反,自號辛支王,康生為軍主,從章武王彬討之。 分為五軍,四軍俱敗,康生軍獨全。 率精騎一千追胡至車突谷,詐為墜馬,胡皆謂死,爭欲取之。 康生騰騎奮矛,殺傷數十人,射殺辛支。 齊置義陽,招誘邊人,康生復為統軍,從王肅討之。 齊將張伏護自升樓城樓,言辭不遜。 肅令康生射之,望樓射窗,扉開即入,應箭而斃。 彼人見箭,皆以為狂弩。 齊將裴叔業率眾圍渦陽,欲解義陽之急,詔遣高聰、元衍等援之,並敗退。 帝乃遣康生馳往,一戰大破之。 及壽春來降,遣康生領羽林千人,給龍廄馬兩匹,馳赴之。 破走其將桓和、陳伯之。 以功除征虜將軍,封安武縣男。 出為南青州刺史。 後樑鬱州遣軍主徐濟寇邊,康生破禽之。 時梁聞康生能引強弓,故特作大弓兩張,長八尺,把中圍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長笛,送與康生。 康生便集文武,用之平射,猶有餘力。 觀者以為絶倫。 弓即表送,置之武庫。 後樑遣都督臨川王蕭宏勒甲十萬規寇徐州,詔授康生武衛將軍,一戰敗之。 還京,召見宴會,賞帛千匹,賜驊騮禦胡馬一匹。 出為華州刺史,頗有聲績。 轉涇州刺史,以輒用官炭瓦,為御史所劾,削除官爵。 尋復之。 梁直閣將軍徐玄明戍鬱州,殺其刺史張稷,以城內附,詔康生迎接;賜細禦銀纏槊一張,並棗柰果。 面敕曰:「果者果如朕心,棗者早遂朕意。 」未發間,鬱州刺史復叛。 及大舉征蜀,假康生安西將軍,邪趣綿竹。 至隴右,宣武崩,班師。 後除相州刺史,在州以天旱令人鞭石季龍畫像,復就西門豹祠祈雨,不獲,令吏取豹舌。 未幾,二兒暴喪,身亦遇疾,巫以為季龍、豹之祟。 征拜光祿勛,領右衛將軍,與元叉同謀廢靈太后。 遷河南尹,仍右衛、領左右。 與子難娶左衛將軍侯剛女,即元叉妹夫也。 叉以其通姻,深相委託,三人多宿禁內,或迭出入。 叉以康生子難為千牛備身。 康生性粗武,言氣高下。 叉稍憚之,見于顏色,康生亦微懼不安。 正光二年二月,明帝朝靈太后于西林園。 文武侍坐,酒酣迭舞。 次至康生,乃為力士舞,及于折旋。 每顧視太后,舉手蹈足,嗔目頷首,為殺縛之勢。 太后解其意而不敢言。 日暮,太后欲攜帝宿宣光殿。 侯剛曰:「至尊已朝訖,嬪禦在南,何勞留宿?」康生曰:「至尊陛下兒,隨陛下將東西,更復訪問誰!」群臣莫敢應。 靈太后自起援帝臂,下堂而去;康生大呼唱萬歲于後,近侍皆唱萬歲。 明帝引前入閣,左右競相排,閣不得閉。 康生奪其子難千牛刀,斫直後元思輔,乃得定。 第2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