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字正義。 幼聰敏,涉獵群書,工騎射,尤善音樂,有名于世。 譯從祖文寬,尚周文帝元後妹魏平陽公主,無子,周文命譯後之。 由是譯少為周文所親,恆令與諸子游集。 年十餘歲,嘗詣府司錄李長宗。 長宗于眾中戲之,譯斂容謂曰:「明公位望不輕,瞻仰斯屬,輒相玩狎,無乃喪德也。 」長宗甚異之。 文寬後誕二子,譯復歸本生。 周明帝時,詔令事輔城公,是為武帝。 及帝即位,為左侍上士,與儀同劉昉,恆侍帝側。 譯時喪妻,帝令譯尚梁安固公主。 及帝親總萬機,以為禦正下大夫,頗被顧遇。 東宮建,轉太子宮尹下大夫,特被太子親待。 時太子多失德,內史中大夫烏丸軌每勸帝廢太子立秦王,由是太子恆不自安。 建德二年,為聘齊使副。 後詔太子西征吐谷渾,太子陰謂譯曰:「秦王,上愛子也;烏丸軌,上信臣也,今吾此行,得無扶蘇之事乎?」譯曰:「願殿下勉著仁孝,無失子道而已。 」太子然之。 既破賊,譯以功最,賜爵開國子。 後坐褻狎皇太子,烏丸軌、宇文孝伯等以聞。 帝大怒,除譯名。 宮臣親幸者咸被譴。 太子復召譯,戲狎如初。 因曰:「殿下何時可得據天下?」太子悅而益昵之。 例復官,仍拜吏部下大夫。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超拜開府儀同大將軍、內史中大夫,封歸昌縣公。 既以恩舊,任遇甚重,委以朝政。 遷內史上大夫,進封沛國公。 上大夫之官,自譯始也。 以其子善願為歸昌公,元琮為永安縣男。 又監國史。 譯頗專權,時帝幸東京,譯擅取官材,自營私第,坐除名。 劉昉數言于帝,帝復召之,顧待如初,詔領內史事。 初,隋文帝與譯有同學之舊,譯又素知隋文相表有奇,傾心相結。 至是,隋文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嘗在永巷,私于譯曰:「久願出籓,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 」譯曰:「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忘也?謹即言之。 」時將遣譯南征。 譯曰:「若定江東,自非懿戚重臣,無以鎮撫。 可令隋公行,且為壽陽總管,以督軍事。 」帝從之,乃下詔,以隋文為揚州總管,譯發兵俱會壽陽以代陳。 行有日矣,帝不悆,譯遂與禦正下大夫劉昉謀,引隋文入受顧托。 既而譯宣詔,文武百官,皆受隋文節度。 時禦正中大夫顏之儀與宦者謀,引大將軍宇文仲輔政。 仲已至禦坐,譯知之,遽率開府楊惠及劉昉、皇甫績、柳裘俱入。 仲與之儀見譯等,愕然,逡巡欲出。 隋文因執之。 於是矯詔,復以譯為內史上大夫。 明日,隋文為丞相,拜譯柱國、府長史,行內史上大夫事。 及隋文為大塚宰,總百揆,以譯兼領天官都府司會,總六府事。 出入臥內,言無不從,賞賜玉帛,不可勝計,每出入以甲士從。 拜其子元璹為儀同。 時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作亂,隋文逾加親禮,進上柱國,恕以十死。 譯性輕險,不親職務,而臓貨狼籍。 隋文陰疏之,然以其有定冊功,不忍廢放,陰敕官屬不得白事于譯。 譯猶坐事,無所關預,懼,頓首求解職。 隋文寬喻之,接以恩禮。 及帝受禪,譯以上柱國歸第。 賞賜豐厚,進子元璹成皋郡公,元珣永安男,追贈其父及亡兄二人併為刺史。 譯自以被疏,陰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 其婢奏譯厭蠱左道。 帝謂譯曰:「我不負公,此何意也?」譯無以對。 譯又與母別居,為憲司所劾,由是除名。 下詔云:「譯嘉謀良策,寂爾無聞;鬻獄賣官,沸騰盈耳。 若留之於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於朝,入地為不孝之鬼。 有累幽顯,無以置之。 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仍遣與母共居。 」 未幾,詔譯參撰律令。 復授開府、隆州刺史。 請還療疾,有詔徵之,見于醴泉宮,賜宴甚歡。 因謂譯曰:「貶退已久,情相矜愍。 」於是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 」譯因奉觴上壽。 帝令內史李德林立作詔書,復爵沛國公,位上柱國。 高熲戲謂譯曰:「筆干。 」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 未幾,詔譯參議樂事。 譯以周代七聲廢缺,自大隋受命,禮樂宜新。 更修七始之義,名曰《樂府聲調》,凡八篇,奏之。 帝嘉美焉。 俄拜岐州刺史。 歲余,復奉詔定樂於太常。 帝勞譯曰:「律、令,則公定之;音樂,則公正之。 禮、樂、律、令,公居其三,良足美也。 」尋還岐州。 開皇十一年卒,年五十二,謚曰達。 子元璹嗣。 煬帝初立,五等悉除,以譯佐命元功,詔追改封譯莘公,以元璹襲。 元璹歷位右光祿大夫、右衛將軍。 大業末,為文城太守,以城歸國。 瓊弟儼。 儼字季然,容貌壯麗。 初為司徒胡國珍行參軍,因為靈太后所幸,時人未知之。 後太后廢,蕭寶夤西征,以儼為友。 及太后反政,儼請使還朝,復見寵待。 拜諫議大夫、中書舍人,領尚食典禦,晝夜禁中,寵愛尤甚。 儼每休沐,太后常遣閹童隨侍,儼見其妻,唯得言家事而已。 與徐紇俱為舍人,儼以紇有智數,仗為謀主。 紇以儼寵幸既盛,傾身承接。 共相表裡,勢傾內外。 城陽王徽亦與之合,當時政令,歸於儼等。 遷散騎常侍、車騎將軍,舍人、常侍如故。 明帝崩,事出倉卒,天下咸言儼計。 爾硃榮舉兵向洛陽,以儼、紇為辭。 榮逼京師,儼走歸鄉裡。 儼從兄仲明欲據郡起眾,尋為其部下所殺,與仲明俱傳首洛陽。 子文寬從武帝入關西。 敬叔弟子恭,燕郡太守。 孝昌中,因儼勢,除衛尉少卿,遷衛將軍、左光祿大夫。 卒後,贈尚書右仆射,謚曰貞。 叔夜子伯夏,位東萊太守。 卒,贈青州刺史。 伯夏弟謹,字仲恭,琅邪太守。 連山性嚴暴,撾撻僮仆,酷過人理。 父子一時為奴所害,斷首投馬槽下,乘馬北逃。 其第二子思明,驍勇善騎射,被發率村義馳追之。 及河,奴乘馬投水。 思明止將從,自射之,一發而中,落馬墮流,禽至家,臠殺之。 思明,弟思和,並以武力自效。 思明位直閣將軍,坐弟思和同元禧逆,徙邊。 會赦,免。 卒後,贈濟州刺史。 子先護,少有武干。 莊帝居籓也,先護得自結托。 及爾硃榮稱兵向洛,靈太后令先護與鄭季明等守河梁。 先護聞莊帝即位於河北,遂開門納榮。 以功封平昌縣侯,廣州刺史。 元顥入洛,莊帝北巡,先護據州起義兵,不受命。 莊帝還京,進爵郡公。 歷東雍、豫二州刺史,兼尚書右仆射。 及爾硃榮死,徐州刺史爾硃仲遠擁兵向洛。 詔先護與都督賀拔勝、行台楊昱同討之。 聞京師不守,先護部眾逃散,因奔梁。 尋歸,為仲遠所害。 孝武初,贈使持節、都督、四州刺史。 子偉。 偉字子直,少倜儻有大志,每以功名自許,善騎射,膽力過人。 爾硃氏滅後,自梁歸魏。 及武帝西遷,偉亦歸鄉裡,不求仕進。 大統三年,河內公獨孤信既復洛陽,偉乃與宗人榮業,糾合州裡舉兵于陳留,信宿間,眾有萬人。 遂拔梁州,禽東魏刺史鹿永及鎮城守將令狐德,並獲陳留郡守趙季和。 乃率眾西附。 因是,梁、陳間相次降款。 偉弛入關西,周文帝與語,嘆美之,拜北徐州刺史,封武陽縣伯。 從戰河橋及解玉壁圍,偉常先鋒陷陣。 侯景歸款,周文命偉率所部應接。 及景叛,偉亦全軍而還。 除滎陽郡守,進爵襄城郡公,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進位大將軍、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諸軍事。 第2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