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初,加上儀同三司,除尚書吏部侍郎。 進爵為侯,仍攝尚書左丞。 每有敷奏,侃然正色,雖逢喜怒,不改其常。 加散騎常侍。 八年,上親考百僚,以愷為上,固讓不敢受。 文帝曰:「當仁不讓,何愧之有?皆在朕心,無勞飾讓。 」歲余,拜禮部尚書,攝吏部尚書事。 會國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平,奏威陰事,愷坐與相連。 憲司奏愷曰:「房恭懿者,尉遲迥之黨,不當仕進。 威、愷二人,曲相薦達,累轉海州刺史。 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威之從父弟徹、肅二人,並以鄉正征詣吏部。 徹文狀後至,而先任用。 肅左足攣蹇,才用無算,愷以威故,授朝請郎。 愷之朋黨,事甚明白。 」上大怒曰:「愷敢將天官以為私惠!」愷免冠頓首曰:「皇太子將以通事舍人蘇夔為舍人。 夔,威之子,臣以夔未當遷,固啟而止。 臣若與威有私,豈當如此?」上曰:「威子,朝廷共知,卿乃固執,以徼身幸;至所不知,便行朋附。 奸臣之行也。 」於是除名,卒於家。 自周氏以降,選無清濁。 及愷攝吏部,與薛道衡、陸彥師等甄別士流,故涉黨錮之譖,遂及于此。 崇弟仲義,字小黑,知名于世,位員外散騎侍郎、幽州刺史。 崇兄弟官雖不達,婚姻常與玄家齊等。 洪弟光宗,位尚書郎。 光宗子觀。 觀字伯舉。 少好學,有俊才,舉秀才,射策甲科。 除太學博士、著作佐郎。 與太常少卿李神俊、光祿大夫王誦等在尚書上省,撰定朝儀。 遷尚書儀曹郎中。 孝昌元年卒。 觀弟仲宣,小名金。 才學優洽,乃逾于觀,但文體頗細。 兄弟俱以文章顯,論者美之。 位太尉屬。 魏孝莊帝初,遇害河陰。 及兄觀並無子,文集莫為撰次,罕有存者。 仲宣弟叔彪。 叔彪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 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 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 叔彪歸本縣,築室臨陂,優遊自適。 齊文襄降闢書,辭疾不到。 天保初,復征。 不得已,布裙露車至鄴。 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諮議,辭疾不受。 孝昭即位,召為中庶子,問以世事。 叔彪勸討關西,畫地陳兵勢,請立重鎮于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實之。 帝深納之。 又願自居平陽,成此謀略。 帝命元文遙與叔虎參謀,撰《平西策》一卷。 未幾,帝崩,事寢。 武成即位,拜儀同三司,判都官尚書,出為金州刺史,遷太子詹事。 叔彪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 至秋,任還其價而不計。 歲歲常得倍餘。 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于斯,哭于斯。 」魏收常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 不待食而起,云:「難為子費。 」叔彪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飡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 所將仆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 齊滅,歸范陽。 遭亂城陷,與族弟士邃皆以寒餒斃。 周將宇文神舉以二人有名德,收而葬之。 洪從弟附伯,附伯弟侍伯,並有學識。 附伯位滄州平東府長史,侍伯南岐州刺史。 侍伯從弟文偉。 文偉字休族。 父敞,位議郎,後以文偉勛,贈幽州刺史。 文偉少孤,有志尚,頗涉經史。 州闢主簿。 年三十八,始舉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 說刺史裴俊案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餘傾,人賴其利。 俊修立之功,多以委之。 文偉既善於營理,兼展私力,家素貧儉,因此致富。 及北方將亂,文偉積稻穀于范陽城,時經荒儉,多所振贍,彌為鄉裡所歸。 及韓樓據薊城,文偉率鄉閭守范陽。 樓平,以功封大夏縣男,除范陽太守。 莊帝崩,文偉與幽州刺史劉靈助同謀起義。 靈助克瀛州,留文偉行州事,自率兵赴定州,為爾硃榮將侯深所敗。 文偉走還本郡,仍與高乾兄弟相影響。 屬神武至信都,文偉遣子懷道奉啟陳謝。 中興初,除安州刺史,不之官,尋轉幽州刺史。 安州刺史盧曹亦從靈助舉兵。 靈助敗,因據幽州降爾硃兆。 兆仍以為刺史,據城不下,文偉不得入。 後除青州刺史。 文偉輕財愛客,善於撫接;好為小惠。 是以所在頗得人情。 經紀生資,常若不足,致財積聚,承候寵要,餉遺不絶。 卒,贈司徒公、尚書右仆射,謚曰孝威。 子恭道,性溫良,頗有文學。 位范陽郡太守,有德惠。 先文偉卒。 贈度支尚書,謚曰定。 子詢祖,襲祖爵大夏男。 有術學,文辭華美,為後生之俊。 舉秀才,至鄴。 趙郡李祖勛嘗宴諸文士。 齊文宣使小黃門敕祖勛母曰:「蠕蠕既破,何無賀表?」使者待之。 諸賓皆為表,詢祖俄頃便成。 其詞云:「昔十萬橫行,樊將軍請而受屈;五千深入,李都尉降而不歸。 」時重其工。 後朝廷大遷除,同日催拜。 詢祖立於東止車門外,為二十餘人作表,文不加點,辭理可觀。 詢祖初襲爵,有宿德朝士謂曰:「大夏初成」,詢祖應聲曰:「且得燕雀相賀」。 天保末,為築長城子使。 自負其才,內懷鬱怏,遂毀容服如賤役者以見楊愔。 愔曰:「故舊皆有所縻,唯大夏未加處分。 」詢祖厲聲曰:「是誰之咎?」既至役所,作《築長城賦》以寄其意。 其略曰:「板則紫栢,杵則木瓜,何期材而斯用也?草則離離靡靡,緣岡而殖。 但使十步而有一芳,余亦何辭間于荊棘。 」邢邵常戲曰:「卿小年才學富盛,戴角者無上齒,恐卿不壽。 」對曰:「詢祖初聞此言,實懷惕懼;見丈人蒼蒼在鬢,差以自安。 」邵甚重其敏贍。 既有口辯,好臧否人物。 眾共嫉之,言其淫于從妹。 宗人思道謂曰:「大夏何為招四海議?」詢祖曰:「骨肉還相殘,何況執玉帛者萬國。 」與思道俱為北州人俊,魏收楊譽思道而以詢祖為不及。 詢祖謂人曰:「見未能高飛者,借其羽毛;知逸勢衝天者,翦其翅翮。 」既諸謗毀日至,素論皆薄其為人。 長廣太守邢子廣曰:「詢祖有規檢禰衡,思道無冰稜文舉。 」後頗折節。 歷太子舍人、司徒記室,卒。 有文集十捲,皆遺逸。 恭道弟懷道,性輕率好酒,頗有慕尚。 既家預義舉,神武親待之。 卒於烏蘇鎮城都督。 懷道弟宗道,性粗率,動作狂俠,位南營州刺史。 嘗于晉陽置酒,賓游滿座;中書舍人馬士達目其彈箜篌女妓,雲手甚纖素,宗道即以遺之。 士達固辭,宗道便命其家人,將解其腕,士達不得已而受之。 將赴營州,于督亢城坡,大集鄉人,殺牛聚會。 有一舊門人,醉言疏失,宗道令沈之於水。 後坐酷濫除名。 玄族子輔,字顯光,本州別駕。 子同。 同字叔倫,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善於處世。 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詳國常侍。 熙平初,累遷尚書左丞。 時相州刺史奚康生征百姓歲調,皆長七八十尺,以邀憂公之譽,部內患之。 同於歲祿,官給長絹。 同乃舉案康生度外徵調。 書奏,詔科康生罪,兼褒同在公之績。 明帝世,朝政稍稀,人多竊冒軍功。 同閲吏部勛書,因加檢核,得竊階者三百餘人。 乃表言: 竊見吏部勛簿,多皆改換,乃校中兵秦案,並復乖舛。 愚謂罪雖恩免,猶須刊定。 請遣一都令史,與令仆省事各一人,總集吏部、中兵二局勛簿,對句奏案。 若名級相應者,即于黃素楷書大字,具件階級數,令本曹尚書以硃印印之。 明造兩通,一關吏部,一留兵局,與奏案對掌。 進則防揩洗之偽,退則無改易之理。 第1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