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累。 北山之北,棄絶人間;南山之南,超逾世網。 面修原而帶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 築蝸舍于叢林,構環堵于幽薄。 近瞻煙霧,遠睇風雲。 藉纖草以廕長松,結幽蘭而援芳桂。 仰翔禽于百仞,俛泳鱗于千尋。 果園在後,開窗以臨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畎。 二頃以供饘粥,十畝以給絲麻。 侍兒五三,可充糹任織;家僮數四,足代耕耘。 沽酷牧羊,協潘生之志;畜鷄種黍,應莊叟之言。 獲菽尋汜氏之書,露葵征尹君之錄。 烹羔豚而介春酒,迎伏臘而候歲時。 披良書,采至賾,歌纂纂,唱烏烏。 可以娛神,可以散慮。 有朋自遠,揚榷古今;田畯相過,劇談稼穡。 斯亦足矣,樂不可支,永保性命,何畏憂責。 豈若蹙足入絆,申頸就覊。 游帝王之門,趨宰衡之勢。 不知飄塵之少選,寧覺年祀之斯須。 萬物營營,靡存其意;天道昧昧,安可問哉? 嗟乎!人生若浮,朝露寧俟。 長繩系景,實所願言。 執燭夜遊,驚其迅邁。 百年幾何,擎跽曲拳。 四時如流,俯眉躡足。 出處無成,語默奚當。 非直丘明所恥,抑亦宣尼恥之。 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 逌嘗問大圜曰:「吾聞湘東王作《梁史》,有之乎?余傳乃可抑揚,帝紀奚若?隱則非實,記則攘羊。 」對曰:「言之妄也。 如使有之,亦不足怪。 昔漢明為《世祖紀》,章帝為《顯宗紀》,殷鑒不遠,足為成例。 且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彰于四海,安得而隱之?如有不彰,亦安得不隱?蓋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諱國之惡,抑又禮也。 」逌乃大笑。 後大軍拔晉州,或問大圜:「師遂克不?」對曰:「高歡昔以晉州肇基偽跡,今本既拔矣,能無亡乎?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居數月,齊氏果滅。 聞者以為知言。 隋開皇初,拜內史侍郎,卒於西河郡守。 撰《梁舊事》三十捲、《寓記》三卷、《士喪儀注》五卷、《要決》兩卷,並文集二十捲。 大封位開府儀同三司、陳州刺史。 論曰:諸司馬以亂亡歸命,楚之最可稱乎!其餘碌碌,未足論也。 而以往代遺緒,並當位遇,可謂幸矣。 劉昶猜疑懼禍,蕭夤亡破之餘,並潛骸竄影,委命上國。 俱稱曉了,盛當位遇。 雖有枕戈之志,終無鞭墓之成。 昶諸子狂疏,喪其家業;寶夤背恩忘義,梟鏡其心。 蕭贊臨邊脫身,晚去仇賊,寵祿頓臻,顛狽旋至,信吉凶之相倚也。 梁氏雲季,子弟奔亡。 王表動不由仁,胡顏之甚。 祗、退、泰、捴、圓肅、大圜等雖覊旅異國,而終享榮名,非素有鎡基,懷文抱質,亦何能至于此也。 方武陵擁眾東下,任捴以蕭何之事。 君臣之道既篤,家國之情亦隆。 金石不足比其心,河水不足明其誓。 及魏安之至城下,旬日而智力俱竭,委金湯而不守,舉庸蜀而來王。 若乃見機而作,誠有之矣;守節沒齒,則未可焉。 ************ 列傳第十八 盧玄玄孫思道 昌衡 元明 潛 盧柔子愷 盧觀弟仲宣 彪從子文偉 盧同子斐 兄子景裕 景裕弟辯 光 光子賁 光從弟勇 盧誕 盧玄,字子真,范陽涿人也。 曾祖諶,晉司空劉琨從事中郎。 祖偃,父邈,並仁慕容氏。 偃為營丘太守,邈為範陽太守,皆以儒雅稱。 神蒨四年,太武闢召天下儒俊,以玄為首。 授中書博士,遷侍郎,本州大中正。 使馮弘,稱臣請附。 外兄司徒崔浩每與言輒嘆曰:「對子真,使我懷古之情更深。 」浩大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 玄曰:「創製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幾人也?宜三思。 」浩當時雖無以異之,竟于不納。 浩敗,頗亦由此。 後賜爵固安子,散騎常侍,使宋。 宋文帝與之言,嘉嘆良久,曰:「中郎,卿曾祖也!」還,遇疾,歸鄉卒。 贈平東將軍、幽州刺史、固安侯,謚曰宣。 子度世,字子遷。 幼聰達,有計數。 為中書學生,應選東宮。 弱冠,與從兄遐俱以學行為時流所重。 遐特為崔浩所敬,位至尚書、光祿大夫、范陽子。 度世後以崔浩事,棄官逃于高陽鄭羆家,羆匿之。 使者囚羆長子,將加捶楚。 羆誡之曰:「君子殺身以成仁,汝雖死勿言。 」子奉父言,遂被拷掠,乃至火爇其體,因以物故,卒無所言。 度世後令弟娶羆妹,以報其恩。 太武臨江,宋文使其殿上將軍黃延年至。 帝問曰:「盧度世坐與崔浩親通,逃命江表,應已至彼。 」延年對曰:「都下無聞,當必不至。 」帝詔東宮赦度世宗族逃亡籍沒者,度世乃出。 拜中書侍郎,襲爵。 興安初,兼太常卿,立保太后父遼西獻王廟,進爵為侯。 後除散騎侍郎,使宋,應對宋侍中柳元景失衷。 還,被禁劾,經年乃釋。 除濟州刺史。 州接邊境,將士數相侵掠。 度世乃禁勒所統,還其俘虜,二境以寧。 後坐事免。 尋除青州刺史,未拜,卒,謚曰惠。 四子,伯源、敏、昶、尚之。 初,玄有五子,唯度世嫡,余皆別生。 崔浩之難,其庶兄弟恆欲害之,度世常深忿恨。 及度世有子,每誡絶妾孽,以防後患。 至伯源兄弟,婢妾生子,雖形貌相類,皆不舉接。 為識者所非。 伯源小名陽烏,性溫雅寡慾,有祖父風。 敦尚學業,閨門和睦。 襲侯爵,降為伯。 累加秘書監、本州大中正。 時孝文帝將立馮後,先問伯源。 請更簡卜。 帝曰:「以先後之侄,朕意已定。 」伯源曰:「雖奉敕如此,然臣心實有未盡。 」及朝臣集議,執意如前。 馮誕有盛寵,深以為恨,伯源不以介懷。 及孝文議伐齊,伯源表以為萬乘親戎,轉運難繼。 詔雖不從,而優答之。 尋以齊武帝殂,停師。 時涇州羌叛,殘破城邑。 伯源以步騎六千號三萬,徐行而進。 未經三旬,賊眾逃散。 降者數萬口,唯梟首惡,余悉不問。 詔兼侍中。 初,伯源年十四,嘗詣長安。 將還,餞送者五十餘人,別于渭北。 有相者扶風人王逵曰:「諸君皆不如此盧郎,雖位不副實,然得聲名甚盛,望逾公輔。 後二十餘年,當制命關右,願不相忘。 」此行也,相者年過八十,詣軍門請見,言敘平生。 未幾,守儀曹尚書。 及齊雍州刺史曹武請降,乃以伯源為使持節、安南將軍,督前鋒諸軍,徑赴樊、鄧。 辭以儒生不行軍事,帝不許。 伯源曰:「臣恐曹武為周魴耳。 陛下宜審之。 」武果偽降。 伯源乃進攻赭陽,師敗,坐免官爵。 尋曹母憂。 服闋,兼太尉長史。 後為徐州京兆王愉兼長史。 愉時年少,事無鉅細,多決於伯源。 伯源以誠信禦物,甚得東南人和。 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謀叛,伯源屢有表聞,朝廷不納。 陵果逃叛。 陵之餘黨,伯源皆撫而赦之,唯歸罪于陵,由是眾心乃安。 景明初,卒於秘書監,年四十八,贈幽州刺史,複本爵固安伯。 謚曰懿。 初,諶父志,法鐘繇書,子孫傳業,累世有能名。 至邈以上,兼善草跡。 伯源習家法,代京宮殿,多其所題。 白馬公崔宏亦善書,世傳衛瓘體。 魏初工書者,崔、盧二門。 伯源與李沖特相友善,沖重伯源門風,伯源私沖才官,故結為婚姻,往來親密。 至于伯源荷孝文意遇,頗亦由沖。 伯源有八子。 第1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