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降五等之爵,以麗勛著前朝,封睿鉅鹿郡公。 尋為使持節、鎮北大將軍、尚書令、衛將軍,討蠕蠕,大破之而還。 以母憂解。 孝文將有南伐之事,以本官起授征南將軍。 睿固辭,請終情禮,敕有司敦喻不許。 復除使持節、都督恆州刺史,行尚書令。 時車駕南征,上表諫,帝不從。 睿又表請車駕還代,親臨太師馮熙葬,坐削奪都督三州諸軍事。 尋進號征北大將軍。 以有順遷之表,加邑四百戶。 時穆泰為定州刺史,以疾病,請恆州自效,乃以睿為定州刺史。 未發,遂與泰等同謀構逆,賜死獄中。 聽免孥戮,徙其妻子于遼西。 睿長子希道,字洪度。 有風貌,美鬚髯,歷覽經史,頗有文致。 初拜中散,遷通直郎。 坐父事,徙于遼西。 于後得還,從征自效,以軍功賜爵淮陽男,拜諫議大夫。 累遷前將軍、郢州刺史。 希道善於馭邊,甚有威略。 轉平西將軍、涇州刺史。 卒官,贈撫軍將軍、定州刺史。 希道有六子:士懋字元偉。 天平中以其曾祖麗有翼戴之勛,詔特復鉅鹿郡公,令士懋襲。 位營州刺史。 士懋弟士宗,字仲彥,尚書左外兵郎中。 士宗弟士述,字幼文,符璽郎中。 建義初,並于河陰遇害。 士述弟士沈,出繼叔昕之。 士沈弟士廉,字季脩,建州平北府長史。 永安末,爾硃世隆攻陷州城,見害。 士廉弟士佩,字季偉,武定中,安東將軍、司州從事。 希道弟希悅,尚書外兵郎中。 麗季弟騏驎,侍禦中散,轉侍御史。 太和初,新平太守。 子高貴,孝昌中,兗州鎮東府法曹參軍。 高貴子操,字仲志,高簡有風格,早以學業知名,雅好文。 操仕魏,兼散騎常侍聘梁。 使還,為廷尉卿。 齊文襄為世子,甚好色,崔季舒為掌媒焉。 薛氏寘書妻元氏有色,迎入欲通之。 元氏正辭,且哭。 世子使季舒送付廷尉罪之。 操曰:「廷尉守天子法,須知罪狀。 」世子怒,召操,命刀環築之,更令科罪。 操終不撓,乃口責之。 後徙御史中丞。 天保中,卒於殿中尚書。 子孔璋,武平中,卒於高陽太守。 高貴弟孟遠,位奉朝請。 孟遠子概之,位司農卿。 概之子爽,字開明。 少聰敏,年九歲就學,日誦二千餘言。 齊尚書仆射楊遵彥見而異之曰:「陸氏世有人焉。 」仕齊,位中書侍郎。 齊滅,周武帝聞其名,與陽休之、袁叔德等俱徵入關。 諸人多將輜重,爽獨載數千卷書。 至長安,授宣納上士。 隋文帝受禪,頻遷太子洗馬,與左庶子宇文愷等撰《東宮典記》七十捲。 朝廷以其博學有口辯,陳人至境,常令迎勞。 卒官,贈上儀同、宣州刺史。 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 初,爽之為洗馬,常奏文帝云:「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 」上從之。 及太子廢,上追怒爽曰:「我孫制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扇惑于勇,亦由此人。 其身雖故,子孫並宜屏黜,終身不齒。 」法言竟坐除名。 源賀,西平樂都人,私署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也。 傉檀為乞伏熾盤所滅,賀自樂都奔魏。 賀偉容貌,善風儀。 太武素聞其名。 及見,器其機辯,賜爵西平侯。 謂曰:「卿與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 」從擊叛胡白龍,又討吐京胡,皆先登陷陣。 以功進號平西將軍。 太武征涼州,以為鄉導,問攻戰之計。 賀曰:「姑臧外有四部鮮卑,各為之援,然皆臣祖父舊人。 臣願軍前宣國威信,必相率請降。 外援既服,然後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帝曰:「善。 」乃遣賀招慰,下三萬餘落。 及圍姑臧,由是無外慮,故得專力攻之。 涼州平,以功進爵西平公。 又從征蠕蠕,擊五城吐京胡,討蓋吳諸賊,皆有功,拜散騎常侍。 從駕臨江,為前鋒大將,善撫士卒,加有料敵制勝之謀。 賀為人雄果,每遇強寇,輙自奮擊,帝深誡之。 賀本名破羌,是役也,帝謂曰:「人之立名,宜保其實,何可濫也?」賜名賀焉。 拜殿中尚書。 南安王余為宗愛所殺,賀部勒禁兵,靜遏外內,與南部尚書陸麗決議定策,翼戴文成。 令麗與劉尼馳詣苑中奉迎,賀營中為內應。 俄而麗抱文成,單騎而至。 及即位,賀有力焉。 以定策勛,進爵西平王。 及班賜百寮,敕賀任意取之,辭以江南未賓,漢北不款,府庫不宜致匱。 固使取之,唯取戎馬一疋。 時斷獄多濫。 賀上書曰:「案律,謀反之家,其子孫雖養他族,追還就戮所以絶罪人之類,彰大逆之辜。 其為劫賊應誅者,兄弟子侄在遠道隔關津皆不坐。 竊惟先朝制律之意,以不同謀,非絶類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詔。 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惡,計所不及。 臣愚以為可原其命,沒入官。 」帝納之。 出為冀州刺史,改封隴西王。 既受除,上書曰:「臣聞人之所寶,莫寶于生命;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 然犯死之罪,難以盡恕。 權其輕重,有可矜恤。 今勍寇遊魂于北,狡賊負險于南,其在疆場,猶須戍防。 臣愚以為自非大逆、赤手殺人之罪,其坐臓及盜與過誤之愆應入死者,皆可原命,謫守邊境。 是則已斷之體,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漸蒙休息之惠。 刑措之化,庶幾在茲。 」帝喜納之,已後入死者,皆恕死徙邊。 久之,帝謂群臣曰:「昔源賀勸朕,宥諸死刑,徙充北籓諸戍。 自爾至今,一歲所活,殊為不少。 濟命之理既多,邊戍之兵有益。 苟人人如賀,朕臨天下,復何憂哉!」群臣咸曰:「非忠臣不能進此計,非聖明不能納此言。 」 賀之臨州,鞫獄以情,徭役簡省,清約寬裕,甚得人心。 時武邑郡奸人石華告沙門道可與賀謀反,有司以聞。 文成曰:「賀保無此。 」乃精加訊檢,華果引誣。 乃遣使慰勉之。 帝顧左右曰:「賀忠誠,尚致誣謗,其不若是者,可無慎乎!」時考殿最,賀政為上第,賜衣馬器物,班宣天下。 後征拜太尉。 蠕蠕寇邊,賀從駕討破之。 及獻文將傳位於京兆王子推,時賀都督諸軍事屯漠南,乃馳傳征賀。 賀至,正色固執不可。 即詔持節奉皇帝璽綬以授孝文。 是歲,河西叛,敕遣賀討之,多所降破。 賀依古今兵法及先儒耆舊說,略采至要,為十二陳圖,上之,獻文覽而嘉焉。 又都督三道諸軍屯漠南。 時每歲秋冬,遣軍三道並出,以備北寇,至春中乃班師。 賀以勞役京都,又非禦邊長計,乃上言,請募諸州鎮有武勇者三萬人,復其徭賦,厚加振恤,分為三部。 二鎮之間築城,城置萬人,給強弩十二床,武衛三百乘。 弩一床給牛六頭,武衛一乘給牛二頭。 多造馬槍及諸器械,使武略大將二人以鎮撫之。 冬則講武,春則種植,並戍並耕,則兵未勞而有盈蓄矣。 又于白道南三處立倉,運近州鎮租粟以充之。 足食足兵,以備不虞,於事為便。 不可歲常舉眾。 事寢不報。 上書稱病乞骸骨,至于再三,乃許之。 朝有大議,皆就詢訪,又給衣藥珍羞。 太和元年二月,療疾于溫湯。 孝文、文明太后遣使屢問消息,太醫視疾。 患篤,還於京師。 乃遺令諸子曰:「吾頃以老患辭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于汝。 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 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 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忠勤以事君,清約以臨己。 吾終之後,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皞靈明器,一無用也。 」三年,薨,贈侍中、太尉、隴西王印綬,謚曰宣王。 賜巉輬車及命服、溫明秘器,陪葬金陵。 第1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