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延,性謹厚,少好學,位侍禦中散,賜爵廣武子。 卒,贈涼州刺史,廣武侯,謚曰簡。 子鱗襲。 延弟思禮,後賜名懷,謙恭寬雅有大度。 文成末,為侍禦中散。 父賀辭老,詔受父爵。 後持節督諸軍屯于漠南,蠕蠕甚憚之。 還,除殿中尚書,出為長安鎮將、雍州刺史。 清儉有惠政,善撫卹,劫盜息止。 復拜殿中尚書,加侍中,參都曹事。 又督諸軍征蠕蠕,六道大將,咸受節度。 遷尚書令,參議律令。 後便降為公。 除司州刺史。 又從駕南征,加衛大將軍,領中軍事。 以母憂去職,賜帛三百匹,谷一千石。 車駕幸代,詔使者弔慰。 景明二年,除尚書左仆射,加位特進。 時詔以奸吏犯罪,每多逃遁,肆眚乃出,並皆釋然。 自今犯罪,不問輕重,藏竄者,悉皆遠流。 若永避不出,兄弟代徙。 懷乃奏曰:「謹案條例,逃吏不在赦限。 竊惟聖朝之恩,事異前宥,諸流徙在路,尚蒙旋返,況有未發,而仍遣邊戍?案守宰犯罪,逃走者眾,祿潤既優,尚有茲失,及蒙恩宥,卒然得還。 今獨苦此等,恐非均一之法。 」書奏,門下以成式既班,駁奏不許。 懷重奏曰:「臣以為法貴經通,政尚簡要,刑憲之設,所以網羅罪人,苟理之所備,不在繁典。 伏尋條例,勛品以下,罪發逃亡,遇恩不宥。 雖欲抑絶奸途,匪為通式。 謹按事條,侵官敗法,專據流外,豈九品已上,人皆貞白也?其諸州守宰,職任清流,至有貪濁,事發逃竄,而遇恩免罪;勛品已下,獨求斯例。 如此,則寬縱上流,法切于下,育物有差,惠罰不等。 又謀逆滔天,經恩尚免,吏犯微罪,獨不蒙赦,使大宥之經不通,開生之路致壅;進違古典,退乖今律。 臣少踐天官,老荷樞要,每見訴訟,出入嗟苦,輒率愚見,以為宜停。 」書奏,宣武納之。 其年,除車騎大將軍、涼州大中正。 懷又表曰:「昔世祖升遐,南安在位,出拜東廟為賊臣宗愛所賊。 時高宗避難,龍潛苑中,宗愛異圖,神位未立。 先臣賀與長孫渴侯、陸麗等奉迎高宗,纂徽寶命。 麗以扶負聖躬,親所見識,蒙授撫軍、司徒公、平原王。 興安二年,追論定策之勛,進先臣爵西平王。 皇興季年,顯祖將傳大位於京兆王,先臣時都督諸將屯于武川,被征詣京,特見顧問。 先臣固執不可,顯祖久乃許之,遂命先臣持節授皇帝璽綬于高祖。 至太和十六年,麗息睿狀秘書,稱其亡父與先臣援立高宗,朝廷追錄,封睿鉅鹿郡開國公。 臣時丁艱草土,不容及例。 至二十年,除臣雍州刺史。 臨發奉辭,面奏先帝,申先臣舊勛。 時蒙敕旨,但赴所臨,尋當別判。 至二十一年,車駕幸雍,臣復陳聞。 時蒙敕旨,征還當授。 自宮車晏駕,遂爾不申。 竊惟先臣,遠則授立高宗,寶曆不墜;近則陳力顯祖,神器有歸。 如斯之勛,超世之事也。 麗以父功,而獲山河之賞;臣有家勛,不沾茅土之錫。 得否相懸,請垂裁處。 」詔曰:「宿老元臣,雲如所訴,訪之史官,頗亦言此。 可依授北馮翊郡開國公,食邑九百戶。 」 又詔為使持節,加侍中、行台,巡行北邊六鎮,恆、北、朔三州,賑給貧乏,兼采風謡,考論殿最,事之得失,先決後聞。 自京師遷洛,邊朔遙遠,加以連年旱儉,百姓困弊。 懷銜命撫導,存恤有方,便宜運轉,有無通濟。 時後父于勁勢傾朝野,勁兄子祚與懷宿昔通婚,時為沃野鎮將,頗有受納。 將入鎮,祚郊迎道左,懷不與相聞,即劾祚免官。 懷朔鎮將元尼須與懷少舊,亦貪穢狼籍。 置酒請懷,曰:「命之長短,由卿之口,豈可不相寬貸?」懷曰:「今日之集,乃是源懷與故人飲酒之坐,非鞫獄之所也。 明日公庭,始為使人檢鎮將罪狀之處。 」尼須揮淚而已,無以對之。 既而懷錶劾尼須。 其奉公不撓,皆此類也。 時百姓為豪強陵壓,積年枉滯,一朝見申者,日有百數。 所上事宜,便于北邊者,凡三十餘條,皆見嘉納。 正始元年九月,有告蠕蠕率十二萬騎,六道併進,欲直趣沃野、懷朔,南寇恆、代。 詔懷以本官加使持節、侍中,出據北蕃。 指授規略,隨須徵發,諸所處分,皆以便宜從事。 又詔懷子直寢徵隨懷北行。 詔賜馬一匹、細鎧一具、禦槊一枚。 懷拜受既訖,乃于其庭,跨鞍執槊,躍馬大呼。 顧謂賓客曰:「氣力雖衰,尚得如此。 蠕蠕雖畏壯輕老,我亦未便可欺。 今奉廟勝之規,總驍捍之眾,足以擒其酋帥,獻俘闕下耳。 」時年六十一。 懷至雲中,蠕蠕亡遁。 旋至恆、代,乃案視諸鎮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築城置戍之處,皆量其高下,揣其厚薄,及儲糧積仗之宜,犬牙相救之勢,凡表五十八條,宣武並從之。 卒,贈司徒公,謚曰惠。 懷性寬簡,不好煩碎。 恆語人曰:「為政貴當舉綱,何必須太子細也!如為屋,但外望高顯,楹棟平正,足矣。 斧斤不平,非屋病也。 」性不飲酒,而喜以飲人。 好接賓客,雅善音律,雖在白首,至宴居之暇,常自操絲竹。 子子邕,字靈和。 少好文雅,篤志于學,推誠待士,士多歸之。 累遷夏州刺史。 時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首為反亂,統萬逆徒,寇害應接。 子邕嬰城自守,城中糧盡,煮馬皮而食之。 子邕善綏撫,無有離貳。 以饑饉轉切,欲自出求糧,留子延伯據守。 僚屬僉雲,未若棄城俱去,更展規略。 子邕泣請于眾曰:「吾世荷國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東夏運糧。 延伯與將士送出城,哭而拜辭,三軍莫不嗚咽。 子邕為朔方胡帥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被執。 乃密遣人賫書間行與城中云:「大軍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 」子邕雖被囚束,雅為胡人所敬,常以百姓禮事之。 子邕為陳安危禍福之端,勸阿各拔令降。 將從之,未果而死。 拔弟桑生代總部眾,竟隨子邕降。 時北海王顥為大行台,子邕具陳諸賊可滅狀。 顥給子邕兵,令其先出。 時東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結。 子邕轉戰而前,九旬之中,凡數十戰,乃平東夏。 徵稅租粟,運糧統萬,於是二夏漸寧。 及蕭寶夤等為賊所敗,關右騷擾,時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馬並夏州募義人,鼓行南出。 賊帥康維摩守鋸谷,斷絶棠橋。 子邕與戰,大破之,禽維摩。 又攻破賊帥契官斤于楊氏堡。 出自西夏,至于東夏,轉戰千里。 至是,朝廷始得委問。 除兼行台尚書。 復破賊帥紇單步胡提于曲沃,明帝璽書勞勉之。 子邕在白水郡破賊率宿勤明達子阿非軍,多所斬獲。 除給事黃門侍郎,封樂平縣公。 以葛榮久逼信都,詔子邕為北討都督。 時相州刺史、安樂王鑒據鄴反,敕子邕與都督李神軌先討平之。 改封陽平縣公。 遂與裴衍發鄴,討葛榮。 而信都城陷,除子邕冀州刺史,與裴衍俱進。 子邕戰敗而歿,贈司空,謚曰莊穆。 子邕弟子恭,字靈順,聰敏好學。 稍遷尚書北主客郎,攝南主客事。 時梁亡人許周自雲梁給事黃門侍郎,朝士咸共信待。 子恭奏以為真偽難辨,請下徐、楊二州密訪。 周果以罪歸闕,詐假職位,如子恭所疑。 河州羌卻鐵匆反,詔子恭為行台討之。 子恭示以威恩,兩旬間悉降。 朝廷嘉之。 正光元年,為行台左丞,巡北邊。 轉為起部郎中。 明堂、闢雍並未建就,子恭上書,求加經綜。 書奏,從之。 稍遷豫州刺史。 頻以軍功,加鎮南將軍,兼尚書行台。 元顥之入洛也,加子恭車騎將軍;子恭不敢拒之,而頻遣間使參莊帝動靜。 未幾,顥敗,車駕還洛,錄前後征討功,封臨潁縣侯,侍中。 第1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