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長史賀若統執刺史田迅,據州降西魏。 詔雄與廣州刺史趙育、揚州刺史是寶,隨行台任祥攻之。 西魏將怡鋒敗祥等,育、寶各還,據城降敵。 雄收散卒,保大梁。 周文帝遣其右丞韋孝寬等攻豫州,雄都督程多寶降之。 執刺史馮邕,並雄家屬及部下妻子數千口,欲送長安。 至樂口,友外兵參軍王恆伽、都督赫連俊等從大梁邀之。 斬多寶,收雄家口還大梁。 雄別破樂口,禽丞伯,進討縣瓠。 復以雄行豫州事。 西魏以是寶為揚州刺史,據項城,義州刺史韓顯據南頓。 雄一日拔其二城,禽顯及長史岳,寶遁走。 加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仍隨侯景平魯陽,復除豫州刺史。 雄雖武將,性質寬厚,為政舉其大綱而已。 在邊十年,屢有功績。 愛人物,多所施與,亦以此稱。 興和四年,卒於鄴,贈司徒,謚曰武恭。 子師嗣。 柳崇,字僧生,河東解人也。 七世祖軌,晉廷尉卿。 崇方雅有器量,身長八尺,美須明目,兼有學行。 舉秀才,射策高第。 解褐太尉主簿,轉尚書右外兵郎中。 于時河東、河北二郡爭境。 其間有鹽池之饒,虞阪之便,守宰百姓皆恐外割;公私朋競,紛囂台府。 孝文乃遣崇檢斷,上下息訟。 屬荊、郢新附,南寇窺擾,又詔崇持節與州郡經略,加慰喻。 還,遷太子洗馬、本郡中正。 累遷河中太守。 崇初屈郡,郡人張明失馬,疑執十餘人。 崇見之,不問賊事,人別藉以溫顏,更問其親老存不,農業多少,而微察其辭色。 即獲真賊呂穆等二人,余皆放遣。 郡中畏服,境內怗然。 卒於官,贈岐州刺史,謚曰穆。 崇所制文章,寇亂遺失。 長子慶和,性沉靜,不競于時。 位給事中、本郡中正,卒。 慶和弟楷,字士則。 身長八尺,善草書,頗涉文史。 位撫軍司馬。 論曰:屈遵學知機。 恆乃局量受委。 張蒲、谷渾,文武為用,人世仍顯,不亦善乎?公孫表初則一介見知,終以輕薄致戾。 軌始受探金之賞,末陷財利之嫌,鮮克有終,固不虛也。 張濟使于四方,有延譽之美。 李先學術嘉謀,荷遇三世。 賈彞早播時譽。 秀則不畏強禦。 竇瑾、李,時曰良干。 瑾以片言疑似,以夙故猜嫌,而嬰合門之戮,良可悲也。 韓延之忠於所事,有國士之烈。 袁式取遇崔公,以博雅而重。 脩之晚著誠款。 唐和萬里慕義。 寇贊誠信見嘉。 酈范智器而達。 道元遭命,有銜須之風。 韓秀議邊,得馭遠之算。 堯暄聰察致位,禮加存沒。 構崇素業有資,器行仍世。 盛矣乎! ************ 列傳第十六 陸俟 源賀曾孫彪 玄孫師 師從叔雄 劉尼 薛提 陸俟,代人也。 曾祖干,祖引,世領部落。 父突,道武初帥部人從征伐,數有戰功,位離石鎮將、上黨太守、關內侯。 俟少聰慧。 明元踐祚,襲爵關內侯,位給事中,典選部、蘭台事,當官無所撓。 太武征赫連昌,詔俟督諸軍鎮以備蠕蠕。 與西平公安頡攻克武牢,賜爵建鄴公,拜冀州刺史。 時考州郡,唯俟與河內太守丘陳為天下第一。 轉武牢鎮大將。 平涼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復轉為安定鎮大將,追討崖等,皆獲之。 遷懷荒鎮大將。 未期,諸高車莫弗懼俟嚴急,請前鎮將郎孤。 太武許之。 征俟,至京朝見,言不過周年,孤身必敗,高車必叛。 帝疑不實,切責之,以公歸第。 明年,諸莫弗果殺孤以叛。 帝聞之大驚,召俟問其故。 俟曰:「夫高車之俗,上下無禮,無禮之人,難為其上。 臣蒞以威嚴,節之憲網,欲漸加訓導,使知分限。 而惡直醜正,實繁有徒,故訟臣無恩,稱孤之美。 孤獲還鎮,欣其名譽,必加恩于百姓,譏臣為失,專欲以寬惠臨之,仁恕待之。 無禮之人,易生陵傲,不過期年,無覆上下。 既無上下,然後收之以威,則人懷怨憝。 怨憝既多,敗亂彰矣。 」帝嘆曰:「卿身乃短,慮何長也!」即日復除散騎常侍。 帝征蠕蠕,破涼州,常隨駕別督輜重。 又與高涼王那復渡河南略地。 仍遷長安鎮大將。 與高涼王那擊蓋吳于杏城,獲吳二叔。 諸將欲送京師,俟獨不許,曰:「若不斬吳,恐長安之變未已。 一身藏竄,非其親信,誰能獲之?若停十萬眾追一人,非上策也。 不如私許吳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吳。 」諸將咸曰:「今獲其二叔,唯吳一人,何所復至?」俟曰:「諸君不見毒蛇乎?不斷其頭,猶能為害。 況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遺其類,可乎?」遂舍吳二叔,與之期。 及期,吳叔不至,諸將皆咎俟。 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 」後數日,果斬吳以至,皆如其言。 俟之明略獨決,皆此類也。 遷內都大官。 安定盧水劉超等叛,太武以俟威恩被關中,詔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諸軍,鎮長安。 帝曰:「超等恃險,不順王命,朕若以重兵與卿,則超等必合為一;若以輕兵與卿,則不制矣。 今使卿以方略定之。 」於是俟單馬之鎮。 既至,申揚威信,示以成敗,超猶無降意。 俟乃率其帳下見超。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當以弓馬相待;三百人以內,當以酒食相供。 」乃將二百騎詣超。 超備甚嚴,遂縱酒,盡醉而還。 後偽獵,詣超。 與士卒約曰:「今會發機,當以醉為限。 」俟乃詐醉,上馬大呼,斬超首。 士卒應聲縱擊,遂平之。 帝大悅,征拜外都大官。 文成踐祚,以子麗有定策勛,進爵東平王。 薨,年六十七,謚成王。 有子十二人。 長子珝,多智,有父風。 文成見而悅之,謂朝臣曰:「吾常嘆其父智過其軀,是復逾于父矣!」少為內都下大夫。 奉上接下,行止取與,每能逆曉人意。 與其從事者無不愛之。 興安初,賜爵聊城侯。 出為相州刺史,假長廣公。 為政清平,抑強扶弱。 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禮待之。 詢之政事,責以方略,如此者十人,號曰十善。 又簡取諸縣強門百餘人以為假子。 誘接慇勤,賜以衣服,令各歸家為耳目。 於是發奸擿伏,事無不驗。 百姓以為神明,無敢劫盜者。 在州七年,家至貧約。 征為散騎常侍,百姓乞留珝者千餘人。 獻文不許,謂群臣曰:「珝之善政,雖古人何以加之。 」賜絹五百匹,奴婢十口。 珝之代還也,吏人大斂布帛以遺之。 珝皆不受,人亦不取,於是以此物起佛寺焉,因名長廣公寺。 後襲父爵,改封建安王。 時宋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懸瓠內附,新人猶懷去就。 珝銜旨撫慰,諸有陷軍為奴婢者,珝皆免之。 百姓欣悅,人情乃定。 車駕討蠕蠕,詔珝為選部尚書,錄留台事。 及獻文將禪位於京兆王子推,任城王雲、隴西王源賀並固諫。 珝抗言曰:「皇太子聖德承基,四海瞻望,不可橫議,干國之紀。 臣請刎頸殿庭,有死無貳。 」久之,帝乃解。 詔曰:「珝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珝為太保,與太尉源賀持節奉皇帝璽紱傳位於孝文。 延興四年薨,贈以本官,謚曰貞王。 珝有六子,琇、凱知名。 第1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