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嘆異。 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爲高第。 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顔、閔之流,乃應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顔、閔邪。 」因召入面試。 令之敬升講坐,敕中書舍人朱異執孝經,唱士孝章,武帝親自論難。 之敬剖釋從橫,左右莫不嗟服。 仍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 十八,預重雲殿法會,時武帝親行香,熟視之敬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即日除太學限內博士。 尋爲壽光學士、司義郎。 太清元年,表請試吏,除南沙令。 承聖二年,除晉安王宣惠府中記室參軍。 時蕭勃據嶺表,敕之敬宣旨慰喻。 會魏克江陵,仍留廣州。 陳太建初還朝,授東宮義省學士。 累遷南台書侍御史,征南府諮議參軍。 之敬始以經業進,而博涉文史,雅有詞筆,不爲醇儒。 性謙謹,未嘗以才學矜物,接引後進,恂恂如也。 每母忌日營齋,必躬自灑掃,涕泣終日,士君子以篤行稱之。 十一年卒。 有集十捲行于世。 子德潤,有父風,位中軍吳興王記室。 何之元,廬江灊人也。 祖僧達,齊南台書侍御史。 父法勝,以行業聞。 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 梁天監末,司空袁昂表薦之,因得召見。 累遷信義令。 其宗人敬容,位望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 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于觀起,有馬者皆亡。 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 」識者以是稱之。 侯景之亂,武陵王以太尉承製,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 武陵王自成都舉兵東下,之元與蜀中人庶抗表請無行,王以爲沮衆,囚之元于艦中。 及武陵兵敗,之元從邵陵太守劉棻之郡。 俄而魏克江陵,劉棻卒,王琳召爲記室參軍。 及琳立蕭莊,署爲中書侍郎。 王琳敗,齊主以爲揚州別駕,所居即壽春也。 及衆軍北伐,湘州刺史始興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齎書召之。 之元始與陳朝有隙,書至大惶恐。 讀書至「孔璋無罪,左車見用」,遂隨咸至湘州。 再遷中衛府諮議參軍。 及叔陵誅,之元乃屏絶人事,着梁典,起齊永元元年,迄于琳遇獲,七十五年行事,爲三十捲。 陳亡,移居常州之晉陵縣。 隋開皇十三年,卒於家。 徐伯陽字隱忍,東海人也。 父僧權,梁東宮通事舍人,領秘書,以善書知名。 伯陽敏而好學,善色養。 家有史書,所讀者近三千餘卷。 梁大同中,爲候官令,甚得人和。 侯景之亂,至廣州依蕭勃。 勃平,還都。 陳天嘉中,除司空侯安都府記室參軍。 太建初,與中記室李爽、記室張正見、左戶郎賀徹、學士阮卓、黃門郎蕭詮、三公郎王由禮、處士馬樞、記室祖孫登、比部郎賀循、長史劉刪等爲文會友,後有蔡凝、劉助、陳暄、孔范亦預焉,皆一時士也。 游宴賦詩,動成捲軸。 伯陽爲其集序,盛傳于世。 後除鎮北新安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南徐州別駕,帶東海郡丞。 鄱陽王爲江州刺史,伯陽常奉使造焉。 王率府僚與伯陽登匡嶺置宴,酒酣,命筆賦劇韻三十,伯陽與祖孫登前成,王賜以奴婢雜物。 後除鎮右新安王府諮議參軍事。 聞姊喪,發疾卒。 張正見字見賾,清河東武城人也。 祖善之,魏散騎常侍、勃海長樂二郡太守。 父修禮,魏散騎侍郎,歸梁,仍拜本職,遷懷方太守。 正見幼好學,有清才。 梁簡文在東宮,正見年十三,獻頌,簡文深讚賞之。 梁元帝即位,爲彭澤令。 屬喪亂,避地匡俗山。 陳武帝受禪,正見還都。 累遷尚書度支郎,撰史着士,卒。 有集十四卷,其五言尤善。 阮卓,陳留尉氏人也。 祖詮,梁散騎侍郎。 父問道,梁岳陽王府記室參軍。 卓幼聰敏,篤志經籍,尤工五言。 性至孝,父隨岳陽王出鎮江州,卒,卓時年十五,自都奔赴,水漿不入口者累日。 載柩還都,度彭蠡湖,中流遇疾風,船幾沒者數四,卓仰天悲號,俄而風息,人以爲孝感之至。 陳天康元年,爲新安王府記室參軍,隨府轉翊右記室,帶撰史着士。 及平歐陽紇,交址夷獠往往聚爲寇抄,卓奉使招慰。 交址通日南、象郡,多金翠珠貝珍怪之産,前後使者皆致之,唯卓挺身而還,時論咸伏其廉。 後爲始興王中衛府記室參軍。 及叔陵誅,後主謂朝臣曰:「阮卓素不同逆,宜加旌異。 」至德元年,入爲德教殿學士。 尋兼通直散騎常侍,副王話聘隋。 隋文帝夙聞其名,遣河東薛道衡、琅邪顔之推等與卓談宴賦詩,賜遺加禮。 還除南海王府諮議參軍,以目疾不之官。 退居里舍,改構亭宇,修山池卉木,招致賓友,以文酒自娛。 陳亡入隋,行至江州,追感其父所終,遘疾卒。 論曰: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 藴思含豪,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 莫不稟以生靈,遷乎愛嗜,機見殊門,賞悟紛雜,感召無象,變化不窮。 發五聲之音響,而出言異句,寫萬物之情狀,而下筆殊形。 暢自心靈,而宣之簡素,輪扁之言,未或能盡。 然縱假之天性,終資好習,是以古之賢哲,咸所用心。 至若丘靈鞠等,或克荷門業,或夙懷慕尚,雖位有窮通,而名不可滅。 然則立身之道,可無務乎。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孝義上 龔穎劉瑜賈恩郭世通嚴世期吳逵潘綜張進之丘傑師覺授王彭蔣恭徐耕孫法宗范叔孫卜天與許昭先余齊人孫棘何子平崔懷順王虛之吳慶之蕭叡明蕭矯妻羊公孫僧遠吳欣之韓系伯丘冠先孫淡華寶解叔謙韓靈敏劉渢封延伯吳達之王文殊樂頤之江泌庾道湣 龔穎,遂寧人也。 少好學,益州刺史。 毛璩闢爲勸學從事。 璩爲譙縱所殺,故佐吏並逃亡,穎號哭奔赴,殯送以禮。 縱後設宴延穎,不獲已而至。 樂奏,穎流涕起曰:「北面事人,亡不能死,何忍舉觴聞樂,蹈跡逆亂乎。 」縱大將譙道福引出將斬之,道福母即穎姑也,跣出救之得免。 及縱僭號,備禮征又不至,乃脅以兵刃,執志終無回改,至于蜀平,遂不屈節。 其後刺史至,輒加闢引。 歷府參軍,州別駕從事史。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刺史陸徽表穎節義,遂不被朝命,終於家。 劉瑜,歷陽曆陽人也。 七歲喪父,事母至孝。 年五十二,又喪母,三年不進鹽酪,號泣晝夜不絶聲,勤身力以營葬事。 服除,二十餘年,布衣蔬食,言輒流涕,常居墓側,未嘗暫違。 宋文帝元嘉初卒。 又元嘉七年,南豫州舉所統西陽縣人董陽三世同居,外無異門,內無異煙。 詔榜門曰「篤行董氏之閭」,蠲一門租布。 賈恩,會稽諸暨人也。 少有志行。 元嘉三年母亡,居喪過禮。 未葬,爲鄰火所逼,恩及妻桓氏號哭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恩及桓俱燒死。 有司奏改其裡爲孝義裡,蠲租布三世。 追贈恩天水郡顯親左尉。 郭世通,會稽永興人也。 年十四喪父,居喪殆不勝哀。 家貧,傭力以養繼母。 婦生一男,夫妻恐廢侍養,乃垂泣瘞之。 母亡,負土成墳。 親戚或共賻助,微有所受,葬畢,傭賃還先直。 服除後,思慕終身如喪者,未嘗釋衣幍。 仁孝之風,行于鄉黨。 鄰村小大莫有呼其名者。 嘗與人共于山陰市貨物,誤得一千錢,當時不覺,分背方悟,追還本主。 錢主驚嘆,以半直與之,世通委之而去。 元嘉四年,大使巡行天下,散騎常侍袁愉表其淳行,文帝嘉之,敕榜表門閭,蠲其租調,改所居獨楓裡爲孝行焉。 太守孟顗察孝廉,不就。 第2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史》
第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