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王叔謨字子軌,宣帝第二十九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汧陽令。 臨海王叔顯字子亮,宣帝第三十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鶉觚令。 新會王叔坦字子開,宣帝第三十一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涉縣令。 新甯王叔隆字子遠,宣帝第三十二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卒於長安。 新昌王叔榮字子徹,宣帝第三十三子也。 禎明二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內黃令。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宣帝第三十四子也。 禎明二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壽光令。 後主二十二男:張貴妃生太子深、會稽王莊。 孫姬生吳興王胤。 高昭儀生南平王嶷。 呂淑媛生永嘉王彥、邵陵王兢。 龔貴嬪生南海王虔、錢唐王恬。 張淑華生信義王祗。 徐淑儀生東陽王恮。 孔貴人生吳郡王藩。 其皇子總、觀、明、綱、統、沖、洽、縧、綽、威、辯十一人,並未及封。 太子深字承源,後主第四子也。 少聰慧,有志操,容止儼然,左右近侍,未嘗見其喜慍。 以母張貴妃故,特爲後主所愛。 至德元年,封始安王。 位揚州刺史。 禎明二年,皇太子胤廢,後主乃立深爲皇太子。 隋師濟江,隋將韓擒自南掖門入,百僚奔散,深時年十餘歲,閉合而坐,舍人孔伯魚侍。 隋軍排合入,深使宣令勞之曰:「軍旅在道,不乃勞也!」軍人咸致敬焉。 隋大業中,爲枹罕太守。 武德初,爲秘書丞,卒官。 吳興王胤字承業,後主長子也。 太建五年二月乙丑,生於東宮。 母孫姬,因産卒,沈皇后哀而養之,以爲己子。 後主年長未有嗣,宣帝命以爲嫡孫,詔爲父後者賜爵一級。 十年,封永康公。 後主即位,爲皇太子。 胤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 時張貴妃、孔貴嬪並愛幸,沈皇后無寵,日夜構成後及太子之短。 孔范之徒,又于外合成其事。 禎明二年,廢爲吳興王,加侍中、中衛將軍。 入隋,卒於長安。 南平王嶷字承岳,後主第二子也。 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 至德元年立。 位揚州刺史。 遷都督、郢州刺史。 入隋,卒於長安。 永嘉王彥字承懿,後主第三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都督、江州刺史。 入隋,大業中,爲襄武令。 南海王虔字承恪,後主第五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南徐州刺史。 入隋,大業中,爲涿令。 信義王祗字承敬,後主第六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入隋,大業中,爲通議郎。 邵陵王兢字承檢,後主第七子也。 禎明元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國子監丞。 會稽王莊字承肅,後主第八子也。 容貌蕞陋。 性嚴酷,數歲時,左右有不如意,輒剟刺其面,或加燒爇。 性嗜酒,愛博。 以母張貴妃寵,後主甚愛之。 至德四年立。 位揚州刺史。 入隋,大業中,爲昌隆令。 東陽王恮字承厚,後主第九子也。 禎明二年立。 入隋,大業中,爲通議郎。 吳郡王藩字承廣,後主第十子也。 禎明二年封。 隋大業中,爲任城令。 錢唐王恬字承惔,後主第十一子也。 禎明二年封。 入隋,卒於長安。 江左承西晉,諸王開國,並以戶數相差爲大小三品。 大國置上、中、下三將軍,又置司馬一人。 次國置中、下二將軍。 小國置將軍一人。 餘官亦準此爲差。 武帝受命,自永定訖于禎明,唯衡陽王昌特加禮命,至五千戶,自餘大國不過二千,小國則千戶雲。 論曰:有陳受命,雖疆土日蹙,然封建之典,無革先王。 永修等並以疏屬列居蕃屏,慧紀始終之跡,其殆優乎。 衡陽、南康,地皆懿戚,提攜以殞,惟命也夫!文、宣二帝,諸子不一,鄱陽、岳陽風跡可紀,古所謂維城磐石,叔慎其近之乎。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歐陽頠黃法奭淳于量章昭達吳明徹 武帝征交址及討元景仲,僧明、文育並有功。 侯景之亂,俱隨武帝入援建鄴。 武帝于始興破蘭裕,僧明爲前鋒,斬裕。 又與蔡路養戰于南野,僧明馬被傷,武帝馳救之,以所乘馬授僧明。 僧明上馬復進,殺數十人,因而乘之,大敗路養。 高州刺史李遷仕又據大臯,入灨石,以逼武帝。 武帝遣周文育爲前軍,與僧明擊走之。 遷仕與甯都人劉孝尚併力將襲南康,陳武又令僧明與文育等拒之。 相持連戰百餘日,卒禽遷仕,送於武帝。 及帝下南康,留僧明頓西昌,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梁元帝承製,授新州刺史、臨江縣子。 侯景遣于慶等寇南江,武帝頓豫章,命僧明爲前驅,所向克捷。 武帝表僧明爲長史,仍隨東討。 軍至蔡洲,僧明率麾下燒賊水門大艦。 及景平,除南兗州刺史,進爵爲侯,仍領晉陵太守。 及荊州覆亡,武帝使僧明率吳明徹等隨侯瑱西援,于江州病卒。 贈散騎常侍,諡曰威。 陳文帝即位,追贈開府儀同三司,配享武帝廟庭。 子晉嗣。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羡人也。 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里,跳高六尺,與群兒聚戲,衆莫能及。 義興人周薈爲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 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弟姊並長大,困于賦役。 」薈哀之,乃隨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爲己子,母遂與之。 及薈秩滿,與文育還都,見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爲立名爲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 弘讓善隷書,寫蔡邕勸學及古詩以遺之,文育不之省,謂弘讓曰:「誰能學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 」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悅。 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薈同郡,素相善,啓薈爲前軍軍主。 慶之使薈將五百人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 蠻謀執薈以入魏,事覺,薈與文育拒之。 時賊徒甚盛,一日中戰數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 薈于陣戰死,文育馳取其屍,賊不敢逼。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創,創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厚加賵遺而遣之。 葬訖,會盧安興爲南江督護,啓文育同行。 累征有功,除南海令。 安興死後,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爲陳武帝所敗,帝赦之。 後監州王勱以文育爲長流,深被委任。 勱被代,文育欲與勱俱下。 至大庾嶺,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爲公侯。 」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 」卜人又曰:「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爲驗。 」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 旦辭勱,勱問其故,文育以告,勱乃遣之。 武帝聞其還,大喜,分麾下配焉。 武帝之討侯景,文育與杜僧明爲前軍,克蘭裕,援歐陽頠,皆有功。 武帝破蔡路養于南野,文育爲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所乘馬死,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潰圍而出。 與杜僧明等相得,併力復進,遂大敗之。 武帝乃表文育爲府司馬。 李遷仕之據大臯,遣其將軍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 武帝命文育擊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 遷仕聞平虜敗,留老弱於大臯,悉選精兵自將以攻文育。 文育與戰,遷仕稍卻,相持未解。 會武帝遣杜僧明來援,別破遷仕水軍,遷仕衆潰,不敢過大臯,直走新淦。 梁元帝授文育義州刺史。 遷仕又與劉孝尚謀拒義軍,武帝遣文育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築城于白口拒之。 文育頻出與戰,遂禽遷仕。 第2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史》
第2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