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中,爲吳郡太守。 及大司馬王敬則于會稽反,奉子恪爲名,而子恪奔走,未知所在。 始安王遙光勸上並誅高、武諸子孫,於是並敕竟陵王昭冑等六十餘人入永福省,令太醫煮椒二斛,並命辦數十具棺材,謂舍人沈徽孚曰:「椒熟則一時賜死。 」期三更當殺之。 會上暫臥,主書單景雋啓依旨斃之,徽孚堅執曰:「事須更審。 」爾夕三更,子恪徒跣奔至建陽門。 上聞驚覺曰:「故當未賜諸侯命邪?」徽孚以答。 上撫床曰:「遙光幾誤人事。 」及見子恪,顧問流涕,諸侯悉賜供饌。 以子恪爲太子中庶子。 東昏即位,爲侍中。 中興二年,爲相國諮議參軍。 梁天監元年,降爵爲子,位司徒左長史。 子恪與弟子范等嘗因事入謝,梁武帝在文德殿引見,謂曰:「夫天下之寶,本是公器,苟無期運,雖有項籍之力,終亦敗亡。 宋孝武爲性猜忌,兄弟粗有令名者,無不因事鴆毒,所遺唯景和。 至朝臣之中疑有天命而致害者,枉濫相繼。 于時雖疑卿祖,無如之何。 如宋明帝本爲庸常被免,豈疑得全。 又復我于時已年二歲,彼豈知我應有今日。 當知有天命者非人所害,害亦不能得。 我初平建康城,朝廷內外皆勸我云:‘時代革異,物心須一,宜行處分。 ’我于時依此而行,誰謂不可?政言江左以來,代謝必相誅戮,此是傷于和氣,國祚例不靈長。 此是一義。 二者,齊、梁雖曰革代,義異往時。 我與卿兄弟宗屬未遠,卿勿言兄弟是親,人家兄弟自有周旋者不周旋者,況五服之屬邪?齊業之初,亦是甘苦共嘗,腹心在我,卿兄弟年少,理當不悉。 我與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豈當都不念此,作行路事。 此是二義。 且建武屠滅卿門,我起義兵,非惟自雪門恥,亦是爲卿兄弟報仇。 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時撥亂反正,我雖起樊、鄧,豈得不釋戈推奉。 我今爲卿報仇,且時代革異,望卿兄弟盡節報我耳。 且我自藉喪亂,代明帝家天下,不取卿家天下。 昔劉子輿自稱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復可得,況子輿乎?’梁初人勸我相誅滅者,我答之猶如向言:‘若苟有天命,非我所殺,若其無運,何忽行此,政是示無度量。 ’曹志親是魏武帝孫,入事晉武,爲晉室忠臣。 此即卿事例。 卿是宗室,情義異他,方坦然相期,小待自當知我寸心。 」又文獻王時內齋直帳閹人趙叔祖,天監初入台爲齋帥在壽光省。 武帝呼問曰:「汝比見北第諸郎不?若見道我此意:今日雖是革代,情同一家;但今磐石未立,所以未得用諸郎。 非唯在我未宜,我亦是欲使諸郎得得安耳。 但閉門高枕,後自當見我心。 」叔祖即出具宣敕意。 子恪普通三年累遷都官尚書,四年轉吏部。 大通二年,出爲吳郡太守,卒官。 諡曰恭子。 子恪兄弟十六人併入梁,有文學者子恪、子質、子顯、子云、子暉。 子恪常謂所親曰:「文史之事,諸弟備之矣,不煩吾復牽率。 但退食自公,無過足矣。 」 子恪亦涉學,頗屬文,隨棄其本,故不傳文集。 子恪次弟子操,封泉陵侯。 王侯出身,官無定准,素姓三公長子一人爲員外郎。 建武中,子操解褐爲給事中。 自此齊末皆以爲例。 永泰元年,兄南康侯子恪爲吳郡太守,避王敬則難歸,以子操爲吳郡太守。 永元中,爲黃門郎。 子操弟子范字景則。 齊永明中封祁陽縣侯,拜太子洗馬。 天監初降爵爲子,位司徒主簿。 丁所生母憂去職。 子范有孝性,居喪以毀聞。 服闋,累遷大司馬南平王從事中郎。 王愛文學士,子范偏被恩遇,常曰:「此宗室奇才也。 」使制千字文,其辭甚美。 王命記室蔡薳註釋之。 自是府中文筆皆使具草。 後爲臨賀王正德長史。 正德遷丹陽尹,復爲正德信威長史,領尹丞。 歷官十餘年,不出蕃府,而諸弟並登顯列,意不能平。 及是爲到府箋曰:「上蕃首僚,于茲再忝,河南雌伏,自此重叨。 老少異時,盛衰殊日,雖佩恩寵,還羞年鬢。 」子范少與弟子顯、子云才名略相比,而風采容止不逮,故宦途有優劣。 每讀漢書杜緩傳云:「六弟五人至大官,唯中弟欽官不至,最知名。 」常吟諷之,以況己也。 後爲秘書監。 簡文即位,召爲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以逼賊不拜。 其年葬簡皇后,使制哀策,文理哀切。 帝謂武林侯蕭諮曰:「此段莊陵萬事零落,唯哀冊尚有典刑。 」敕賚米千石。 子范無居宅,尋卒於招提寺僧房。 賊平,元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曰文。 前後文集三十捲。 子滂、確並少有文章,簡文在東宮時,嘗與邵陵王數諸蕭文士,滂、確並預焉。 滂位中軍宣城王記室,先子范卒。 確位司徒右長史。 魏平江陵,入長安。 滂弟干字思惕,容止雅正,性恬簡,善隷書,得叔父子云之法。 九歲,補國子周易生,祭酒袁昂深敬重之。 仕梁爲宣城王諮議參軍。 陳武帝鎮南徐州,引爲司空從事中郎。 及受命,永定元年,除給事黃門侍郎。 時熊曇朗在豫章,周迪在臨川,留異在東陽,陳寶應在建安,共相連結,閩中豪帥,立柴自保。 武帝患之,令干往,諭以逆順,謂曰:「昔陸賈南征,趙他歸順;隨何奉使,黥布來臣。 追想清風,髣佛在目,卿宜勉建功名,不煩更勞師旅。 」干至,示以逆順,所在款附。 其年,就除建安太守。 天嘉二年,留異反,陳寶應助之,又資周迪兵糧,出寇臨川,因逼建安。 干單使臨郡,不能守,乃棄郡以避寶應。 時閩中宰守並受寶應署置,干獨不屈,徙居郊野。 及寶應平,都督章昭達以聞,文帝甚嘉之,超授五兵尚書。 卒,諡靜子。 子顯字景陽,子范弟也。 幼聰慧,嶷偏愛之。 七歲,封寧都縣侯,梁天監初,降爲子。 位太尉錄事參軍。 子顯身長八尺,狀貌甚雅,好學,工屬文。 嘗着鴻序賦,尚書令沈約見而稱曰:「可謂明道之高致,蓋幽通之流也。 」又采衆家後漢考正同異,爲一家之書。 又啓撰齊史,書成表奏,詔付秘閣。 累遷邵陵王友。 後除黃門郎。 中大通二年,遷長兼侍中。 梁武帝雅愛子顯才,又嘉其容止吐納,每禦筵侍坐,偏顧訪焉。 嘗從容謂曰:「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 」子顯對曰:「仲尼贊易道,黜八索;述職方,除九丘。 聖制符同,復在茲日。 」時以爲名對。 三年,以本官領國子博士。 武帝制孝經義,未列學官,子顯在職,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 又啓撰武帝集並普通北伐記。 遷國子祭酒,加侍中,于學遞述武帝五經義,遷吏部尚書,侍中如故。 第1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史》
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