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妥,字棲鳳,西城人也。 父細胡,通商入蜀,遂家郫縣,事梁武陵王妃,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西州大賈。 妥少機警,八歲游國子學,助教顧良戲之曰:「汝既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是河水之河?」應聲答曰:「先生姓顧,是眷顧之顧,是新故之故?」眾咸異之。 十七,以技巧事湘東王,後知其聰明,召為誦書左右。 時蘭陵蕭亦有俊才,住青楊巷,妥住白楊頭,時人為之語曰:「世有兩俊,白楊何妥,青楊蕭。 」其見美如此。 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學博士。 宣帝初欲立五後,以問儒者辛彥之,對曰:「後與天子匹體齊尊,不宜有五。 」妥駁曰:「帝嚳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數?」由是封襄城縣伯。 高祖受禪,除國子博士,加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公。 妥性勁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 時納言蘇威嘗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誡臣雲,唯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何用多為!」上亦然之。 妥進曰:「蘇威所學,非止《孝經》。 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從訓,是其不孝。 若無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誠。 不誠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讀《詩》無以言,不讀《禮》無以立。 』豈容蘇綽教子獨反聖人之訓乎?」威時兼領五職,上甚親重之,妥因奏威不可信任。 又以掌天文律度,皆不稱職,妥又上八事以諫: 其一事曰:臣聞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孔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由此言之,政之治亂,必慎所舉,故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 察今之舉人,良異於此,無論諂直,莫擇賢愚。 心欲崇高,則起家喉舌之任;意須抑屈,必白首郎署之官。 人之不服,實由於此。 臣聞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伏見留心獄訟,愛人如子,每應決獄,無不詢訪群公,刑之不濫,君之明也。 刑既如此,爵亦宜然。 若有懋功簡在帝心者,便可擢用。 自斯以降,若選重官,必須參以眾議,勿信一人之舉;則上不偏私,下無怨望。 其二事曰:孔子云:「是察阿黨,則罪無掩蔽。 」又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所謂比者,即阿黨也。 謂心之所愛,既已光華榮顯,猶加提挈;心之所惡,既已沈滯屈辱,薄言必怒。 提挈既成,必相掩蔽,則欺上之心生矣;屈辱既加,則有怨恨,謗讟之言出矣。 伏願廣加逖訪,勿使朋黨路開,威恩自任。 有國之患,莫大於此。 其三事曰:臣聞舜舉十六族,所謂八元、八愷也。 計其賢明,理優今日,猶復擇才授任,不相侵濫,故得四門雍穆,庶績咸熙。 今官員極多,用人甚少,有一人身上乃兼數職,為是國無人也?為是人不善也?今萬乘大國,髦彥不少,縱有明哲,無由自達。 東方朔言曰:「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 」斯言信矣。 今當官之人,不度德量力,既無呂望、傅說之能,自負傅岩、滋水之氣,不慮憂深責重,唯畏總領不多,安斯寵任,輕彼權軸,好致顛蹶,實此之由。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勝其任也。 臣聞窮力舉重,不能為用。 伏願更任賢良,分才參掌,使各行有餘力,則庶事康哉。 其四事曰:臣聞《禮》云:「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者殺。 」孔子曰:「仍舊貫,何必改作。 」伏見比年以來,改作者多矣。 至如范威漏刻,十載不成;趙翊尺稱,七年方決。 公孫濟迂誕醫方,費逾巨萬;徐道慶回互子午,糜耗飲食。 常明破律,多歷歲時;王渥亂名,曾無紀極。 張山居未知星位,前已蹂藉太常;曹魏祖不識北辰,今復轔轢太史。 莫不用其短見,便自誇毗,邀射名譽,厚相誣罔。 請今日已後,有如此者,若其言不驗,必加重罰,庶令有所畏忌,不敢輕奏狂簡。 其餘文多不載。 時蘇威權兼數司,先嘗隱武功,故妥言自負傅岩、滋水之氣,以此激上。 書奏,威大銜之。 十二年,威定考文學,又與妥更相訶詆。 威勃然曰:「無何妥,不慮無博士!」妥應聲曰:「無蘇威,亦何憂無執事!」由是與威有隙。 其後上令妥考定鐘律,妥又上表曰: 臣聞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然則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禮樂。 又云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臣聞樂有二,一曰奸聲,二曰正聲。 夫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孔子曰:「放鄭聲,遠佞人。 」故鄭、衛、宋、趙之聲出,內則發疾,外則傷人。 是以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人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 五者皆亂,則國亡無日矣。 魏文侯問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欲寐,聽鄭、衛之音而不知倦,何也?」子夏對曰:「夫古樂者,始奏以文,復亂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鄭、衛之音者,奸聲以亂,溺而不止,颻雜子女,不知父子。 今君所問者樂也,所愛者音也。 夫樂與音,相近而不同,為人君者,謹審其好惡。 」案聖人之作樂也,非止苟悅耳目而已矣。 欲使在宗廟之內,君臣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鄉裡之內,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此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 故黃鐘大呂,絃歌干戚,僮子皆能儛之。 能知樂者,其唯君子!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道矣。 紂為無道,太師抱樂器以奔周。 晉君德薄,師曠固惜清徵。 第2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