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才,字孝才,張掖酒泉人也。 祖隗,魏銀青光祿大夫、樂浪太守。 父壽,周順政太守。 才少驍武,便弓馬,性粗悍,無威儀。 周世為輿正上士。 高祖受禪,屢以軍功 遷上儀同三司。 配事晉王,及王為太子,拜右虞候率。 煬帝即位,轉左備身驃騎,後遷右驍衛將軍。 帝以才籓邸舊臣,漸見親待。 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聲。 歲余,轉右候衛將軍。 從征吐谷渾,以為行軍總管,率衛尉卿劉權、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與賊相遇,擊破之,以功進位金紫光祿大夫。 及遼東之役,再出碣石道,還授左候衛將軍。 俄遷右候衛大將軍。 時帝每有巡幸,才恆為斥候,肅遏奸非,無所迴避。 在途遇公卿妻子有違禁者,才輒醜言大罵。 多所援及,時人雖患其不遜,然才守正,無如之何。 十年 駕幸汾陽宮,以才留守東都。 十二年,帝在洛陽,將幸江都。 才見四海土崩,恐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無容坐看亡敗,於是入諫曰:「今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盜賊蜂起,禁令不行。 願陛下還京師,安兆庶,臣雖愚蔽,敢以死請。 」帝大怒,以才屬吏。 旬日,帝意頗解,乃令出之。 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 時江都糧盡,將士離心,內史侍郎虞世基、秘書監袁充等多勸帝幸丹陽。 帝廷議其事,才極陳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 帝默然無言,才與世基相忿而出。 宇文化及弒逆之際,才時在苑北,化及遣驍果席德方矯詔追之。 才聞詔而出,德方命其徒執之,以詣化及。 化及謂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為懷。 」才默然不對。 化及忿才無言,將殺之,三日乃釋。 以本官從事,鬱鬱不得志。 才嘗對化及宴飲,請勸其同謀逆者一十八人楊士覽等酒,化及許之。 才執杯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復餘處更為。 」諸人默然不對。 行至聊城,遇疾。 俄而化及為竇建德所破,才復見虜。 心彌不平,數日而卒,時年七十三。 仁壽、大業間,有蘭興浴、賀蘭蕃,俱為武候將軍,剛嚴正直,不避強禦,咸以稱職知名。 史臣曰:羅、法尚、李景、世雄、慕容三藏並以驍武之姿,當有事之日,致茲富貴,自取之也。 仁恭初在汲郡,以清能顯達,後居馬邑,以貪吝敗亡,鮮克有終,惜矣!吐萬緒、董純各以立效當年,取斯高秩。 緒請息兵見責,純遭譖毀被誅。 大業之季,盜可盡乎!淫刑暴逞,能不及焉!趙才雖人而無儀,志在強直,固拒世基之議,可謂不苟同矣。 權武素無行檢,不拘刑憲,終取黜辱,宜哉。 列傳第三十一 ○李諤 李諤,字士恢,趙郡人也。 好學,解屬文。 仕齊為中書舍人,有口辯,每接對陳使。 周武帝平齊,拜天官都上士,諤見高祖有奇表,深自結納。 及高祖為丞相,甚見親待,訪以得失。 于時兵革屢動,國用虛耗,諤上《重谷論》以諷焉。 高祖深納之。 及受禪,歷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賜爵南和伯。 諤性公方,明達世務,為時論所推。 遷治書侍御史,上謂群臣曰:「朕昔為大司馬,每求外職,李諤陳十二策,苦勸不許,朕遂決意在內。 今此事業,諤之力也。 」賜物二千段。 諤見禮教凋敝,公卿薨亡,其愛妾侍婢,子孫輒嫁賣之,遂成風俗。 諤上書曰:「臣聞追遠慎終,民德歸厚,三年無改,方稱為孝。 如聞朝臣之內,有父祖亡沒,日月未久,子孫無賴,便分其妓妾,嫁賣取財。 有一于茲,實損風化。 妾雖微賤,親承衣履,服斬三年,古今通式。 豈容遽褫縗弊,強傅鉛華,泣辭靈幾之前,送付他人之室。 凡在見者,猶致傷心,況乎人子,能堪斯忍?復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貴,平生交舊,情若弟兄,及其亡沒,杳同行路,朝聞其死,夕規其妾,方便求娉,以得為限,無廉恥之心,棄友朋之義。 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贊務?」上覽而嘉之。 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始於此也。 諤又以屬文之家,體尚輕薄,遞相師效,流宕忘反,於是上書曰: 臣聞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變其視聽,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 五教六行為訓民之本,《詩》《書》《禮》《易》為道義之門。 故能家復孝慈,人知禮讓,正俗調風,莫大於此。 其有上書獻賦,制誄鎸銘,皆以褒德序賢,明勛證理。 苟非懲勸,義不徒然。 降及後代,風教漸落。 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彫蟲之小藝。 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 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 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 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 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 於是閭裡童昏,貴游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 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 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勛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 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 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聖道聿興,屏黜輕浮,遏止華偽,自非懷經抱質,志道依仁,不得引預搢紳,參廁纓冕。 開皇四年,普詔天下,公私之翰,並宜實錄。 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艷,付所司治罪。 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鑽仰墳集,棄絶華綺,擇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茲世。 如聞外州遠縣,仍鐘敝風,選吏舉人,未遵典則,至有宗黨稱孝,鄉曲歸仁,學必典謨,交不苟合,則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其學不稽古,逐俗隨時,作輕薄之篇章,結朋黨而求譽,則選充吏職,舉送天朝。 蓋由縣令、刺史未行風教,猶挾私情,不存公道。 臣既忝憲司,職當糾察。 若聞風即劾,恐掛網者多,請勒諸司,普加搜訪,有如此者,具狀送台。 諤又以當官者好自矜伐,覆上奏曰: 臣聞舜戒禹云:「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言偃又云:「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此皆先哲之格言,後王之軌轍。 然則人臣之道,陳力濟時,雖勤比大禹,功如師望,亦不得厚自矜伐,上要君父。 況復功無足紀,勤不補過,而敢自陳勛績,輕干聽覽!世之喪道,極于周代,下無廉恥,上使之然。 用人唯信其口,取士不觀其行。 矜誇自大,便以幹濟蒙擢;謙恭靜退,多以恬默見遺。 是以通表陳誠,先論己之功狀;承顏敷奏,亦道臣最用心。 自衒自媒,都無慚恥之色;強干橫請,唯以乾沒為能。 自隋受命,此風頓改,耕夫販婦,無不革心,況乃大臣,仍遵敝俗!如聞刺史入京朝覲,乃有自陳勾檢之功,喧訴階墀之側,言辭不遜,高自稱譽,上黷冕旒,特為難恕,凡如此輩,具狀送台,明加罪黜,以懲風軌。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