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哉邃古,邈矣季世,四海九州,萬王千帝。 三代之後,其道逾替,爰逮金行,不勝其弊。 戎狄猾夏,群凶縱慝,竊號淫名,十有餘國。 怙威逞暴,悖禮亂德,五嶽塵飛,三象霧塞。 玄精啟歷,發跡幽方,併吞寇偽,獨擅雄強。 載祀二百,比祚前王,江湖尚阻,區域未康。 句吳閩越,河朔渭涘,九縣瓜分,三方鼎跱。 狙詐不息,干戈競起,東夏雖平,亂離瘼矣。 五運葉期,千年肇旦,赫矣高祖,人靈攸贊。 聖德迥生,神謀獨斷,癉惡彰善,夷凶靜難。 宗伯撰儀,太史練日,孤竹之管,雲和之瑟。 展禮上玄,飛煙太一,珪璧朝會,山川望秩。 占揆星景,移建邦畿,下憑赤壤,上葉紫微。 布政衢室,懸法象魏,帝宅天府,固本崇威。 匈河瀚海,龍荒狼望,種落陸梁,時犯亭障。 皇威遠懾,帝德遐暢,稽顙歸誠,稱臣內向。 吳越提封,鬥牛星象,積有年代,自稱君長。 大風未繳,長鯨漏網,授鉞天人,豁然清蕩。 戴日戴鬥,太平太蒙,禮教周被,書軌大同。 復禹之跡,成舜之功,禮以安上,樂以移風。 憂勞庶績,矜育黔首,三面解羅,萬方引咎。 納民軌物,驅時仁壽,神化隆平,生靈熙阜。 虔心恭己,奉天事地,協氣橫流,休徵紹至。 壇場望幸,雲亭虛位,推而不居,聖道彌粹。 齊跡姬文,登發嗣聖,道類漢光,傳莊寶命。 知來藏往,玄覽幽鏡,鼎業靈長,洪基隆盛。 崆峒問道,汾射窅然,禦辯遐逝,乘雲上仙。 哀纏率土,痛感穹玄,流澤萬葉,用教百年。 尚想睿圖,永惟聖則,道洽幽顯,仁沾動植。 爻象不陳,乾坤將息,微臣作頌,用申罔極。 帝覽之不悅,顧謂蘇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魚藻》之義也。 」於是拜司隷大夫,將置之罪。 道衡不悟。 司隷刺史房彥謙素相善,知必及禍,勸之杜絶賓客,卑辭下氣,而道衡不能用。 會議新令,久不能決,道衡謂朝士曰:「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 」有人奏之,帝怒曰:「汝憶高熲邪?」付執法者勘之。 道衡自以非大過,促憲司早斷。 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饌,以備賓客來候者。 及奏,帝令自盡。 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訣。 憲司重奏,縊而殺之,妻子徙且末。 時年七十。 天下冤之。 有集七十捲,行于世。 有子五人,收最知名,出繼族父孺。 孺清貞孤介,不交流俗,涉歷經史,有才思,雖不為大文,所有詩詠,詞致清遠。 開皇中,為侍御史、揚州總管司功參軍。 每以方直自處,府僚多不便之。 及滿,轉清陽令、襄城郡掾,卒官。 所經並有惠政。 與道衡偏相友愛,收初生,即與孺為後,養于孺宅。 至于成長,殆不識本生。 太常丞胡仲操曾在朝堂,就孺借刀子割爪甲。 孺以仲操非雅士,竟不與之。 其不肯妄交,清介獨行,皆此類也。 道衡兄子邁,官至選部郎,從父弟道實,官至禮部侍郎、離石太守,並知名于世。 從子德音,有雋才,起家為遊騎尉。 佐魏澹修《魏史》,史成,遷著作佐郎。 及越王侗稱制東都,王世充之僭號也,軍書羽檄,皆出其手。 世充平,以罪伏誅。 所有文筆,多行于時。 史臣曰:二三子有齊之季,皆以辭藻著聞,爰歷周、隋,咸見推重。 李稱一代俊偉,薛則時之令望,握靈蛇以俱照,騁逸足以並驅,文雅縱橫,金聲玉振。 靜言揚榷,盧居二子之右。 李、薛紆青拖紫,思道官途寥落,雖窮通有命,抑亦不護細行之所致也。 列傳第二十三 ○明克讓 明克讓,字弘道,平原鬲人也。 父山賓,梁侍中。 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涉書史,所覽將萬卷。 《三禮》禮論,尤所研精,龜策歷象,鹹得其妙。 年十四,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 時舍人硃異在儀賢堂講《老子》,克讓預焉。 堂邊有修竹,異令克讓詠之。 克讓攬筆輒成,其卒章曰:「非君多愛賞,誰貴此貞心。 」異甚奇之。 仕歷司徒祭酒、尚書都官郎中、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中書侍郎。 梁滅,歸於長安,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俄授著作上士,轉外史下大夫,出為衛王友,歷漢東、南陳二郡守。 武帝即位,復征為露門學士,令與太史官屬正定新曆。 拜儀同三司,累遷司調大夫,賜爵歷城縣伯,邑五百戶。 高祖受禪,拜太子內舍人,轉率更令,進爵為侯。 太子以師道處之,恩禮甚厚。 每有四方珍味,輒以賜之。 于時東宮盛征天下才學之士,至于博物洽聞,皆出其下。 詔與太常牛弘等修禮議樂,當朝典故多所裁正。 開皇十四年,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騎常侍。 卒,年七十。 上甚傷惜焉,賻物五百段,米三百石。 太子又贈絹布二千匹,錢十萬,朝服一具,給棺槨。 著《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名僧記》一卷,集二十捲。 子餘慶,官至司門郎。 越王侗稱制,為國子祭酒。 ○魏澹 魏澹,字彥深,鉅鹿下曲陽人也。 祖鸞,魏光州刺史。 父季景,齊大司農卿,稱為著姓,世以文學自業。 澹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詞采贍逸。 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 及琅邪王儼為京畿大都督,以澹為鎧曹參軍,轉殿中侍御史。 尋與尚書左仆射魏收、吏部尚書陽休之、國子博士熊安生同修《五禮》。 又與諸學士撰《禦覽》,書成,除殿中郎中、中書舍人。 復與李德林俱修國史。 周武帝平齊,授納言中士。 及高祖受禪,出為行台禮部侍郎。 尋為散騎常侍、聘陳主使。 還除太子舍人。 廢太子勇深禮遇之,屢加優錫,令注《庾信集》,復撰《笑苑》、《詞林集》,世稱其博物。 數年,遷著作郎,仍為太子學士。 高祖以魏收所撰書褒貶失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別成《魏史》。 澹自道武下及恭帝,為十二紀,七十八傳,別為史論及例一卷,並《目錄》合九十二卷。 澹之義例與魏收多所不同: 其一曰,臣聞天子者,繼天立極,終始絶名。 故《谷梁傳》曰:「太上不名。 」《曲禮》曰:「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 」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若為太子,必須書名。 良由子者對父生稱,父前子名,禮之意也。 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傳》曰:「舉以太子之禮。 」杜預註云:「桓公子莊公也。 」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長子,備用太子之禮,故史書之於策。 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義,聖人之微旨也。 至如馬遷,周之太子並皆言名,漢之儲兩俱沒其諱,以尊漢卑周,臣子之意也。 竊謂雖立此理,恐非其義。 何者?《春秋》、《禮記》,太子必書名,天王不言出。 此仲尼之褒貶,皇王之稱謂,非當時與異代遂為優劣也。 班固、范曄、陳壽、王隱、沈約參差不同,尊卑失序。 至于魏收,諱儲君之名,書天子之字,過又甚焉。 今所撰史,諱皇帝名,書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之義也。 第2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240頁